钟瑞 张小霞
摘要:校園安全突发事件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及时。应急状况下,加强班级管理需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在实践层面上开展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应对能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优化管理模式;会同各方参与,发挥协同效应等,从而将校园安全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应急状况;中小学;班级管理
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是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前置条件。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注校园安全工作,把校园安全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学校、学生、教职员工高度重视应急救护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通知》为校园安全防控指明了方向,给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思路。
一、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影响
近些年来,社会急剧变化,校园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校园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消防安全事件、卫生安全事件(传染病、饮食安全等)、人身安全事件(欺凌、伤害、出走、溺水、心理健康等)三大类。由于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突然性、急剧性,使得它一旦发生就会给整个学校造成强烈冲击,不良影响极大。如校园伤害事件,易引发师生的恐惧、悲伤、不安全感等消极心理反应,尤其是受害者,从经历身心创伤到恢复正常生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校园疾病蔓延事件,会威胁师生的身体健康,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校园安全依赖于班级管理的科学、及时和有效。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理念陈旧,已不适应当前应急状况下班级管理的需要,且与新形势下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亦有差距。基于它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对应急状况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校园安全应急状况下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能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环境,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当前,班级管理的特征之一是模式的多元化,如常规管理、平行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等。在实际管理中,选择管理方法时,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增强管理效果,早日实现管理目标。
与日常的班级管理不同,应急状况下,安全事件突然发生,处理起来十分棘手,此时的班级管理考量的因素增多,管理压力明显加大,这对所有教师而言都是严峻考验。如何科学、及时和有效地处理,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中小学生年龄小,面对突发事件,他们该怎样更好地应对,这是需要我们最先考虑的因素。应急状况下,班级管理工作遇到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对所处的环境加以分析,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明确管理重点和难点,主动探寻管理的突破口,转变观念,优化实施的具体办法,以寻求最佳的解决策略。
三、应急状况下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
校园应急安全突发事件会给教育教学造成巨大冲击,加大班级管理难度,使班级管理面临新课题、新情况。因此,应急状况下班级管理的策略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一)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和相关技能培训
由于中小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应急状况下,身心健康极易受到威胁。对此,加强学生的应急安全教育和紧急防护技能培训势在必行。通过教育培训,进行科学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掌握应急本领,便于当真实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能够积极、有效、从容应对,最大限度降低应急事件的不良影响。
科学知识渗透的方式很多,如举办班级主题教育培训。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应急知识的积极性,用知识、理论去武装他们的头脑,切实提升应急状况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2020年12月,学校举办了“珍爱生命”的主题培训会,邀请医护人员为全体师生上了一节精彩的急救知识素养培训课。通过培训,班主任和学生掌握了急救的基本理论,学会了正确的急救步骤和急救方法,为下一步的急救防护实践打下了知识基础。
(二)开展增强应急能力的实践活动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展与应急防控相关的管理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开展应急实践活动可以及时排除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提升广大师生的应急防控意识,增强学生在应急状况下的应变能力。班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师生合力,所以班级应急管理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
1.学生层面
教学楼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师生待的时间长,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区域。2021年5月,学校组织各班级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疏散演练”。通过模拟地震、火灾发生后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按照预定的操作要领、步骤、路线,沉稳、有序、快速撤离教学楼,安全到达避险地。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好应急防控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防灾避险能力和生存能力。
2.教师层面
《通知》对广大教职工提出了要求。好的任课教师不仅是教学能手,而且还应是管理方面的行家,能随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2021年,学校组织了“教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通过此次演练,教师熟悉了应急流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提升了应急状况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应急状况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要求高,完成难度大,所以教师应注重管理手段的创新,从而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1.利用信息工具远程管理学生
当前,信息工具日益普及,成为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在应急状况下,为了高效管理班级,应深入挖掘信息工具的优势,实现对学生的远程管理。如可通过微信平台,在第一时间传达学校的各类应急防控文件,促使学生快速了解文件要求。与此同时,还可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如是否外出,时刻把握学生的动态。
2.通过信息技术强化与家长的联系
在应急状况下,需充分发挥家长的责任。教师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实现家校共育,加大班级管理力度,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应急事件。通过信息技术,实时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家校合作能够有效进行学生健康、安全风险的排查,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监督,有助于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帮助其做好应急准备。
很多家长应急防控意识有限,对防控知识了解甚少,难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指引。所以,在应急状况下,我们还需要运用手机终端对家长进行教育和引导,以增强居家的应急防控能力。面对应急事件,教师可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引导,提高他们的重视度,使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防控环境。
3.会同各方发挥协同效应
应急状况下,影响班级管理效果的因素增多,这些因素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仅凭班主任的“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理想的管理效果。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的协同理论指出,系统协同效应效果如何,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协同得好,系统整体的功能就会实现最大化,实现1+1>2的效果。班级管理上的“协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同、教育方式的协同。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会同各方参与,形成管理合力,发挥协同效力,实现最优的管理效果。
班级协同治理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协同。学校实现班级全员育人,一名教师负责6~7个学生的管理。班主任每两周召开一次班级教育组会,就班级近期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梳理,集思广益,制订出较为全面、稳妥的应急预案,采取相关的辅助措施,分工协作,降低应急事件的发生几率。学校成立了班级领导小组,统筹全局,任命班长担任常务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学生层面的安全工作,如检查同学是否携带了刀具等违禁物品,检查同学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若班级发生安全事件,第一时间通过班级电话告知班主任。这些细致的举措实现了对全班同学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处理好这些事件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导。我们邀请心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深入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避免因学生的心理问题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及时消除危险因素。2020年12月,学校邀请法律专家开展“反对校园欺凌”主题观摩班会,专家就近些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进行了分析说明,提升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会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2021年4月,学校邀请心理专家为学生和家长做了一场以“聚焦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报告会,聚焦学生考前焦虑焦,旨在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考试成绩,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教给他们恰当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方法,减少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此外,学校还需注重发挥校内相关部门的作用,更好服务于班级管理工作。例如,消毒部门严格按照标准对食堂、校车、卫生间消毒,为学生提供安全环境;卫生室针对特殊时期特殊疾病暴发的情况,提前做好宣传、教育和预警,从而防止特殊疾病在班级内的大规模聚集性传播;宿舍管理部做好宿舍危险物品检查和设施损坏情况检查,杜绝安全隐患。
总之,在应急状况下,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对维护校园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坚持系统治理,从知识、实践、技术等层面全面发力。上述举措实施后,我校班级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班级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无重大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为建设平安校园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慧芬,张晓华.县级中学应急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6(3).
[2]赵建浩.发挥任课教师作用,促进班级管理[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李春雨.线上教育视角下班级组织管理模式的新变化[J].辽宁教育,2021(1)(下半月).
[4]李宏贞.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5).
[5]罗元珊.例谈中学生突发心理危机干预及校园安全管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
(責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