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翔 邢囡
摘要:目前,幼儿游戏中教师能否通过观察进行有效指导,仍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以幼儿游戏案例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行为为例,针对幼儿游戏观察前无目的、过程中观而不察、观察后无效指导等主要问题,教师可从读懂幼儿的行为观察、选准适宜的观察方法、解决幼儿游戏观察与指导等瓶颈入手,提出指导建议,进而转变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逐步实现“最大程度的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促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游戏;行为观察;有效支持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迈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新时期;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的通知》;2021年,我省印发《辽宁省安吉游戏推广实施方案》,试点推广“安吉游戏”,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教师、幼儿的共同成长,着力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实现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教师只有以研究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儿童的行为,才能真正发现他们的发展需要,而儿童的发展需要正是幼儿园高质量课程的起点。但目前幼儿园教师能否基于观察进行有效指导仍是其专业发展的瓶颈。观察意识不强、观察方法缺乏、观察解读不专业、观察后的支持低效或无效等,都制约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鉴于此,幼儿园需要引导教师用研究的视角看儿童、看儿童的游戏、看儿童的发展,提升观察的意识,掌握观察的方法,发现、了解、读懂儿童的发展需求,进而相信儿童,给予支持儿童游戏和活动的课程回应,并为儿童持续学习与发展搭建“脚手架”。
一、读懂儿童的发展需求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教师应该“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教师要通过专业化的观察、记录、识别等手段,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与发展优势,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同需求与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掌握应对的策略与方法,进而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引导。
由此可见,新时代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能研究儿童的专业教师。这种研究视角下的儿童行为观察是一个既“看”又“想”的过程,“观”即“观看”,“察”即“审察、思考”。其意义在于通过观看幼儿的行为表现,解读幼儿发展的需要、水平和特点,进而思考如何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促进其发展。这种专业的观察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一)收集并解读儿童的行为表现
即教师在教育现场的众多信息中提取核心的、有意义的信息。比如,在孩子们喜欢的“玩车”游戏中,教师对孩子们骑车的情况进行观察,运用行为检核的方式了解到在30名小朋友中有25名能够独立骑车;教师对收集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到有86%的幼儿能够在平地上较快地骑行,有14%的幼儿在骑三轮车时需要助力才能骑走。教师通过专业的观察,对本班幼儿骑车情况有了科学、系统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分析并判断儿童的发展水平
这种判断需基于儿童发展阶段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而非主观臆断。在“玩车”游戏中,教师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比照解读,发现86%的幼儿之所以能在平地上较快骑行是因为其腿部力量、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方面发展较好,而剩余14%的幼儿在上述方面需给予更多支持与个别指导。很明显,孩子们在这个游戏中已清晰地分出两个层次,因此教师可以在专业判断的基础上对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后续发展作出合理判断。
(三)生成并提供适宜的课程回应与支持策略
观察的目的在于有效及时的课程回应,以支持幼儿持续地进行游戏探索,进而玩出学习与发展的深度。同样是“玩车”案例,教师基于前两个步骤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要想让幼儿的游戏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调整游戏的材料,既要鼓励86%的幼儿增加游戏难度,又要兼顾14%的幼儿,让游戏目标具有梯度,使幼儿跳一跳能够得着。于是,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决定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投放斜坡、长条积木、垫子等材料,追随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材料并生成新的玩法。
“玩车”游戏案例说明,以研究的视角去看儿童的游戏,科学的观察是基础,正确的解读是核心,有效的支持是关键,三者密不可分,呈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关系。
二、选用适宜的观察方法
目前,适用于幼儿教育领域的观察手段与观察方法繁杂多样。从观察的形式区分,有扫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从观察的群体区分,可分为个别观察、小组观察、集体观察;从观察的事件区分,有偶发性观察、常态观察;从观察记录的手段区分,可分为检核表、录音记录、事件记录、影像记录;从观察的时长区分,包括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从观察的技术手段区分,可分为日记法、逸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样本描述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检核法、等级评定法等。每种观察方法各有优劣,教师需要根据观察目的与观察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灵活、综合地运用。
比如,“玩车”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在不同观察目的下采用了多种观察手段。为切实了解幼儿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教师采用等级评定法和时间取样法观察全体幼儿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对幼儿出汗程度以及心率值两个维度分别划分出4个等级。同时,从幼儿摆放玩具到其收纳玩具的35分钟内,每间隔7分钟观察一次,一共观察5次,最后对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两项数据进行分析,呈现出每个幼儿的运动曲线,为后续游戏开展中有针对性地关注、調控幼儿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幼儿动作发展的观察与指导方面,教师则采用了等级评定法,对全体幼儿进行扫描式观察,用事件取样法聚焦了个别幼儿的发展。教师将幼儿骑车的三项核心能力,即腿部力量、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分成4个等级。以腿部力量为例:1级,指能在平地上骑;2级,指能骑过低矮斜坡;3级,指能骑过较高斜坡;4级,指能骑过较高、较长斜坡。通过这种等级评定及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33%的幼儿达到了4级水平,腿部力量较好;38%的幼儿达到了3级水平;13%的幼儿达到2级水平;剩下16%的幼儿只能在平地上骑,这部分幼儿就成为教师个别指导的对象。聚焦个别幼儿,教师采用事件取样法去观察幼儿尝试挑战斜坡的游戏行为,并在幼儿多次尝试不成功的情况下给予指导与助力,让幼儿体验成功。
上述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儿童游戏中是研究者的视角,针对不同的观察目的与内容,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亦有所不同。教师只有选准合适的观察方法,用好切实的观察手段,再辅以科学、专业的分析与解读,才能真正发现幼儿的发展需求,进而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与回应。此外,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时,还应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进而呈现真实的游戏状态。很多情况下,单次的观察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教师可采用持续性的观察,确保能观察到幼儿典型的行为表现和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等。同时,教师还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对幼儿游戏的干扰,确保幼儿游戏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三、针对问题实施有效策略
以某地幼儿园为例,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入手,梳理游戏观察与指导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寻求解决对策。
(一)教师观察与指导中常出现的问题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24%的教师认为幼儿的自主游戏就应该“完全自主”,教师不知道幼儿会玩什么,在观察前没有预设观察目的,观察中缺乏方法指导,观察后没有有效支持;63%的教师认为应该有预设的观察目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对于观察方法及有效指导也缺乏了解与应用;13%的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前会预设观察目的,主要观察幼儿对新材料的使用以及游戏的预期成果等。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与分析,发现教师在自主游戏观察与指导中主要存在三个典型问题。
1.盲目观察,准备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87%的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观察前的目的不明确,存在盲目观察的现象,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缺乏预期与预判,虽然他们也会进行幼儿游戏观察,但往往观而不察,其直接原因就是缺乏基于观察的有效指导,体现不出教师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支架作用,导致幼儿游戏水平原地踏步或提升缓慢。
2.急于介入,等待不足
这一问题是幼儿游戏观察与指导中的焦点、难点问题。教师对游戏有了预期和预判,一味地希望孩子能尽快达到预想的游戏水平,忽略时机,忽略方法,急于介入,导致游戏结果事倍功半。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于介入的理解有所偏差,近半数教师在例举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时都以直接干预为主,对材料、环境、教师的隐性介入指导少有提及。
3.片面分析,支持不足
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读,其实就是对游戏进行评价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幼儿游戏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分析与支持,幼儿本身往往被忽视。幼儿游戏评价的对象、时间、形式、内容应该多元化、多维度,才能更加完整、全面地反映幼儿的现状与需求,并给予支持幼儿持续游戏和活动的课程回应。
(二)教师观察与指导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帮助教师提高对幼儿自主游戏的认识
帮助教师理解游戏与课程的关系,明确“自主≠放任”。自主游戏所追求的“游戏精神”是幼儿能自由、自主、愉悦和创造性地进行游戏,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要努力达到的目标,而这一过程若缺少了教师基于观察的有效指导是难以实现的。
2.帮助教师做好支持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准备
可以通过引导教师进行“三方面准备”来实现。“一备”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需求和游戏设想,可通过日常观察、谈话,鼓励幼儿制订游戏计划;“二备”环境与材料,要对幼儿游戏的环境与材料有深入的了解,可能会产生哪些游戏,哪些材料的组合会生发有趣的“玩点”,环境和材料中有没有安全隐患等问题,教师要心里有数;“三备”问题与契机,针对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及困难,有哪些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前期游戏中有哪些可以持续探究的学习与发展契机,怎样支持游戏的深入与幼儿学习的深化等问题,教师要有预判。
3.帮助教师实施有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1)确立观察目的,做好观察准备
教师在对幼儿游戏有一定预期和预判的基础上,要确立观察目的,可以是单次游戏观察的目的,也可以是需要一段时间持续、追踪观察的目的。围绕观察目的再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准备相应的工具,如相机、手机、便笺纸、幼儿近期的作品、游戏计划和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等,为开展幼儿游戏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选准介入时机,把握介入尺度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要善用隐形指导。比如,在幼儿游戏时做到不打扰,当幼儿遭遇问题时“旁观”或延迟介入,在幼儿遇到游戏瓶颈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给予眼神、言语、动作上的示意、肯定,等等。
幼儿游戏中教师可以在必要情况下辅以直接、及时的介入指导。比如,当幼儿反复多次尝试后仍无果,想要放弃游戏时,教师要直接介入;游戏中存在安全隐患时,教师要及时排除隐患,确保幼儿的安全等。無论哪种介入方式,都没有固定的公式,需要教师分析、解读幼儿的游戏情况及需求,再选择适宜的时机与方式介入指导,进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深度的学习与发展。
(3)以故事审视发展,以课程促进成长
引导幼儿记录游戏故事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回应。幼儿自己记录游戏故事,回顾游戏的过程,记录游戏中的玩法,思考游戏中的困惑,就是对自我游戏的一种分析与反馈;幼儿在集体中分享、交流游戏故事,共同探讨游戏中有趣的玩法及值得探究的问题,其中同伴、教师的参与其实是另一种分析与评价;游戏故事分享时有些有趣的问题或话题会引发大家的参与,进而从一个幼儿的问题变成一组幼儿的问题,甚至成为全班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这就出现了支持幼儿持续游戏和活动的课程回应;教师的退后不是无为,而是更细心地观察、更尽心地解读,是支持、帮助幼儿完成自己的“成长任务”,是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探究,促进幼儿在体验游戏的乐趣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获得新的发展。
推广“安吉游戏”,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课程理念,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研究型教师。教师要用研究的视角去看幼儿,读懂幼儿游戏背后的需要和发展;要立足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材料;要注重过程体验,支持幼儿去探索,激励幼儿去发现,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喜悦、成长,促进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更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程艳.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视阈下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职前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8).
[2]卢筱红.幼儿教师观察专业化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8(26).
[3]王超.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探索[J].宁夏教育,2021(05).
[4]张小艺.指导自主游戏的“三大法宝”[J].教育家,2021(28).
[5]董旭花等.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6]朱萌萌.教师专业发展视阈幼儿教师观察行为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10)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