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言语生命力

2022-03-05 22:55刘佳姜楚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言语语文课堂

刘佳 姜楚华

“语文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言语生命需求。‘言语性’语文指顺应学生的言语本性,张扬学生的言语天性,发展学生的言语个性,满足学生言语自我实现需要的语文教学。这种教学观指向的是学生表现、发展、创造的言语人生。”这是袁伶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言语性”语文内涵的解读。这种认识到底是如何从袁伶俐28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萌生、发展起来的呢?

从“教教材”迈向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探寻语文教学的密码

1993年9月,18岁的袁伶俐走出潜江市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如愿以偿地回到母校潜江市实验小学任教。从小就热爱阅读、喜爱朗诵和写作的她,期待自己能任教语文,但由于学校数学教师紧缺,她最终被安排任教数学。袁伶俐只能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她决心先站稳讲台,学会了解学生、把控课堂,积累教学经验。当然,她内心没有放弃对语文教学的追求,仍然坚持每天阅读教学类的专业书刊,记阅读笔记,写教学反思,以这样的方式达成数学教学技能和文学素养的双重锤炼。经过努力,袁伶俐以稳健的课堂表现,以及明显不同于一般数学教师的言语素养,而受到校长和同事的关注。可能是出于惜才,第二年,袁伶俐如愿投身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行列中。

刚刚教语文的袁伶俐就敏锐地意识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但语文素养具体指什么,她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彼时,教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练一手好字、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成为她追求的语文教学目标。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袁伶俐认真钻研教材,依托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在课堂上抓牢抓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培养语感,通过赏读经典积累素材,通过文本细读总结表达技巧。那时,口语交际还没有成为一种成熟的课型,袁伶俐则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她擅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发散思维,拓展对文本主旨的思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这样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发展起来,校园活动小主持人团队成员都成了袁伶俐班里的学生,各级作文比赛的获奖名单中,她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经过几年的沉淀,袁伶俐驾驭教材与课堂的能力更加突出。1999年,她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在省教研室组织的教学比武中夺得二等奖。这对于踏上语文教学讲台不足5年的教师来讲,实属不易。但此时,袁伶俐陷入了迷茫。原来,这节课是教学团队帮助她打造的,每一个课堂流程都经过反复打磨,从导语、过渡语的适切性到关键问题的层次性,再到结课时的情感升华,都是精心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板一眼、按部就班地展开,学生习得了语言技能,收获了感动,袁伶俐自己也确实获得了教学语言的锤炼。然而,她总感觉这样的课堂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什么,一时之间,她也没有答案。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窦桂梅老师走进了袁伶俐的视线。听完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她深深地被窦老师激情洋溢的课堂所折服。她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像窦老师一样,培养出具有强大语言表现力的学生,真正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呢?为了解开名师教学的密码,袁伶俐收集了大量窦桂梅的相关资料,认真研读她的课堂实录,反复观摩她的视频讲座。渐渐地,袁伶俐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和课堂,以语言技能的培养替代言语能力的发展,而要带领学生走出教材,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和社会中,引导学生立足言语能力的发展,进行个性化表达。在袁伶俐的潜意识中,“言语性”语文的种子开始萌芽。

从关注言语客体到关注言语主体,是对学生心灵的关照

有了这样的认识,袁伶俐开始自主探索。她学习窦桂梅的做法,开展主题教学,根据学生年龄和文本特点,帮助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同时组织全班共读一本书,鼓励家庭亲子阅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悟,尝试用广泛的阅读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几年下来,她和学生细细品读了《小王子》《爱的教育》《夏洛的网》《草房子》《青铜葵花》等经典读物,也让以写作为主的表达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经过几年的坚持,学生厚积薄发,李昶融在全国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黄荐玲、何刘雨薇获一等奖,周睿哲、严琪格、李雨隆等在全省“楚天杯”作文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袁伶俐本人也荣获全国小学生习作大赛辅导特等奖。诸多荣誉接踵而至,这强化了袁伶俐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信念。

2010年,潜江市实验小学和武汉小学结成城乡共建友好学校。袁伶俐和武汉小学的名师王桢结对,并接到在一场研讨会上二人分别执教阅读课和作文课的任务。袁伶俐知道,这不但是一次汇报展示,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她从武汉小学网站上了解了王桢老师的相关信息,认真地观看了王桢老师的教学视频,从中汲取教学设计的灵感。展示课上,袁伶俐执教《桥》,她引导学生把握一个“读”字,从厚重的文本中读出文字的质朴与深沉,读出光辉的人物形象,读出学生的个人感悟,进而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观课教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袁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学,大胆地取舍文本,构建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板块,呈现了一堂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语文课。这堂课展现出袁伶俐扎实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把控能力,以及很强的个人素养。下课后,学生仍然沉浸在课堂氛围中。

王桢老师的课堂深深触动了袁伶俐,让她仿佛看到了理想中语文教师的应然模样。王桢老师上的是习作指导课《盒子里的秘密》。这节课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入手,围绕“神秘”二字做足文章,从童心的需要和期待中寻找教学的着眼点,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张扬和释放。教学中,教师的充分预设使课堂生成熠熠生辉。给袁伶俐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样一个场景:王老师在课前提问时说“这盒子里装着我最喜欢又非同一般的东西,你能猜猜吗”,当谜团揭开,学生发现镜子中的自己就是老师最喜欢又非同一般的东西时,那种欢欣喜悦又充满感动的情感从他们心中汩汩地涌动出来,因而说出、写出了很多肺腑之言。袁伶俐意识到,王桢老师是充满教育智慧的,她能捕捉到学生的惊疑和渴望,用美丽的微笑和睿智的语言化解课堂的“危局”。正是这种对学生言语动机的珍视,才让她把游戏的外在体验引入对学生心灵的关照,激发了学生表现与创造的言语潜能。

王桢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冲击了袁伶俐对语文教学的认知。她发现自己以往的教学虽然已经走出了“教教材”的局限,但关注更多的仍然是言语的客体——生活,重视的是体现实用价值的说与写的技能培养,这种教学还停留在学生言语能力的浅层表现上,而没有关注言语的主体——心灵。

如何提升呢?袁伶俐抓住“写”这个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载体,以写为中心,围绕写组织听、说、读的教学,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让写作教学从应生活之需向应精神之需转变。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袁伶俐一方面改变以往单纯为了积累素材而进行的囤积式阅读方式,确立了“为写择读”的阅读教学原则,在文本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体式”思维,即阅读的目的是学习文体共性,以支撑学生的自我言语表达;另一方面,袁伶俐以学生问题作文和优秀作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同伴用语言表达自我精神世界的精彩,促进“由读悟写”目标的实现。

这些做法在袁伶俐脑中成为落实“言语性”语文教学的主要措施。然而,现阶段主流的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教学为主体的,自己的做法似乎与此相矛盾。如何理顺读与写的关系呢?

揭开语文教学的谜底,满足学生言语生命的需求

袁伶俐开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问题。2018年,她主持的“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梯度教学实践研究”被立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时候,潘新和的“表现—存在”语文教学理论走入了袁伶俐的视野。通过阅读潘新和的专著,她确信了“为写择读,以写促读,由读悟写”的语文教学方式。语文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知识与技能去应付生活之需,还应抓住学生言语表达与创造的内生需求,满足学生用言语表达自我意志的愿望。这也符合马斯洛的自我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精神需求。至此,“言语性”语文的内涵在她的脑中清晰起来。

经过深度反思与长时间的探索,袁伶俐深化了对语文教学指向的认识。她认为,语文教学不能陷入技巧训练的陷阱,而要超脱能力培养的限制,指向激发学生的言语自觉,引导学生以充沛的言语创造力表现个性,展露才华与精神风貌。

如何唤醒学生的言语自觉呢?袁伶俐通过各项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言语自我实现的平台。阅读激发学生的言语诉求,日记则是言语表达欲望的载体。袁伶俐首先通过“流动日记”引领学生及时记录每日发生在身边的小事,让日记本在班级和家庭中“流动”起来。每天由一名学生来写日记,家长先阅先评,然后传给下一名同学,以这种方式让全班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参与阅读和点评。这样做能使家长和孩子读到其他人的习作,从而横向比较个体间的差异,纵向总结个人的进步。流动日记让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水平、品析能力、社交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升,使原本被动的写作训练变成能动的言语表现。

言语创造力不是单一地指写作能力。实际上,解说、演说、辩论、主持、话剧等都是言语表现的形式载体。这些载体都可以激发并满足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使语文学习从消极被动的吸收语文知识转变为积极能动的言语表现。基于这种认识,袁伶俐开始在班级有计划地开展辩论赛活动。她引导学生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题,积极搜寻语言材料,组织语言表现形式,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熟练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地表达自我见解的能力。袁伶俐还组织学生竞选校广播站的广播员、参与课本剧的改编和演出,在此过程中锤炼学生的言语能力。在此基础上,袁伶俐创建了班级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发布学生朗诵诗词、课文片段的视频,呈现学生撰写的读后感悟、优秀作文等,以多樣化的方式激励学生的言语动机,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自觉。

各类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不再害怕表达,而且使他们想要表达,进而享受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言语创造力得以发展,才华与个性得以彰显,言语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以满足。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言语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