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鑫,王劭晴,张潇环
(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山西太谷,030800)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导师制有利于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导师制大多数应用于研究生阶段,而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利用好导师制已成为高校培养管理育人模式新的探索点。[2]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引领着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向,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业的责任和义务,并发挥着学业导师的作用。实行以学业为载体的辅导员“思政+学业”双师育人机制,即将学生在校表现作为学业指导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既为辅导员指明了育人方向,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优质潜能,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落到实处。
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缔造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伴随学生成长的德育导师。而学业导师的工作目标在于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性格、需求等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服务的高质量人才。辅导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它全方位、全时段、全负责地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兼有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职责。[3]若站在辅导员视角以学生学业为抓手,则更便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和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因此,探索和完善辅导员以学业为载体,“德育—学业”双师育人机制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教育发展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大学生是国家繁荣的后备军,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且更关注大学生活服务。而在学业方面,有调查研究显示,高校中有一半学生存在消极学习的现象。[5-6]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担负着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其以学业为抓手开展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控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厚植爱国情怀,增强风险意识,进而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将国家发展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新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辅导员作为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倡导者,如果采用学生更为关注的学业以柔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个人原因、家庭原因、专业满意度原因、宿舍原因、人际关系、校园压力等,则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存在的学业倦怠、学业拖延等问题。以学业为基准了解学生,解决学业的问题,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依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拉近辅导员自身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练就真本事,学习真本领。
思政教育和学业引导的融合,在思想上形成教育合力,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使思政效果落实于学业,学业融入思政教育,以形成“你中我,我中你”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辅导员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平时表现加以综合考虑,作为育人的参考,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实达到完善辅导员育人体系的目的。
以学业为载体的辅导员开展“思政—学业”的育人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是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身份转变的重要时期,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业背景也有很大差异。大一新生憧憬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综合素质提升快,但普遍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容易出现学习和生活不适应的现象。辅导员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其专业认同感,帮助大一新生从思想和行动上端正学习态度,认真思考大学生活和将来的前进方向。大二学生专业课多,一些学生开始经历恋爱,并关注奖学金、入党等重要事情,而四六级考试、创新创业等专业强的活动也逐渐受到学生的重视。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引,在学习深造、职业规划等不同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如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来提高专业能力;或强化学生学业意识,预防学生出现懈怠,警惕学业困难生的学业成绩出现较重风险。大三学生专业课程减少,校园活跃度不高,且他们正面临着人生方向选择,焦虑的现象较为普遍。辅导员作为双导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可以通过“校友导航”或“优秀青年学习会”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大四学生已处于毕业阶段,就业压力加大。辅导员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具备的能力尽快确定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实施分类指导,基于实际提供合适学业建议。
大学生在工作上多活跃于班级、团委、学生会等多种平台,在生活上活跃于宿舍、恋情等氛围中,学生表现都体现在学习这一重点问题上。例如,一些宿舍的成员学生成绩呈现出一致性,辅导员以成绩为抓手,可以了解宿舍内部学生的价值取向。而团委工作平台可以反映出学生本人的工作能力以及活动参与情况,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在发挥奉献精神的同时巩固学业。以学习成绩为指导,深刻分析原因,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关注学生关注的事,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提供指导。
学生干部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是辅导员的管理对象,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和自我服务的先锋队。学生干部从事的工作较多,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其时间管理能力,增强其服务意识,引导其在班级学习、工作、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学生群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尤其是在学业带动上,因学生干部的学习时间明显少于其他同学,所以其带头作用更为明显。可以通过学生干部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以上三种背景交织在一起,在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中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布局,为辅导员的双师育人工作提供支持,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的紧密结合,增强辅导员育人的效果。
2014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辅导员需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等九大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还需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实相关知识,也需具备所在学院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力。[8]这要求辅导员涉猎知识广、不断积累经验。近些年,受到辅导员扩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来自不同专业,职业知识少,对学生所在的专业了解知识较少。因此,初入校园的辅导员应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并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而辅导员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但因辅导员需要负责高校多个部门的多种复杂工作,其难以针对每一位同学制订个性化的学业方案。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专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党团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政、校园危机应对和就业指导九种;在实际工作中,这涉及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保卫处、校医院等多个部门,辅导员日常精力分散,难以对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业指导。[9]辅导员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繁杂,这就需要辅导员在高效处理事务的同时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价值引领。
一方面,因其毕业于不同专业,很多辅导员对学院专业知识了解、掌握并不多,很难对学生的学业加以指引。对学业指导力度的不足导致学生在专业方面从辅导员处的获得感低。但是,在教学任务中,辅导员能做些考勤签到、组织自习等,对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鼓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劝告。另一方面,辅导员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这种管理与学生追求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点产生矛盾冲突,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抵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
新时代高校育人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强化智育和德育双重培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能力的融合,形成对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大学生思想活跃、行为变化较大,这极大地考验着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辅导员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为目标,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有担当作为的时代青年。
学生的思维活跃,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都会在不同平台上体现,如班委会、篮球竞技赛、院校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活动是平台的展示方式,通过活动,辅导员可以进一步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学生的工作学习态度,进而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辅导员将学生培养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可以在思想上引领学生,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在学业指导上给出建设性意见。
学院针对不同专业建立学业指导工作室,综合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就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思想动态、成长规律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融合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育人合力。在工作室内部,辅导员可以和专业课教师就学生平时上课表现、学生活动、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到课率、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沟通,深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对学生进行更为细致周密的指导。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辅导员应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坚持教育为本的原则。高校辅导员以学生学业为载体,以学生学业为抓手,厚植教育的理念,开展“思政—学业”的育人模式,将有利于自身的工作紧贴学生的成长路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效实现德育和学业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