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男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中山,5284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开展整党、‘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有力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在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方面,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一般由辅导员或相关学生管理人员担任党务工作者。因为按照党员发展流程,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预备党员至少要一年的时间,学生入党后能参与党务工作的时间较短。在学生党员教育方面,高校通常由教师担任学生党员的培养联系人,但一些教师难以兼顾教学与学生党组织发展和党员的教育培养等多重任务,多数时候采用单向接受汇报的形式进行教育,导致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粗放。在学生党员发展方面,存在因学生的培养时间紧,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考察不充分、不全面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入党后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的现象。在学生党员管理上,存在党员档案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学生党员档案的建立、保管、存放等都缺少统筹安排,这不仅会增加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后续管理的难度。
面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全局考量,开展了将项目化管理思维引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实践。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党建工作进行项目化管理,将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集中性教育、党员培养与考察、党员管理等工作视为项目、项目过程或项目活动,通过项目设计、项目规划、结构化运作、流程管理、时间管理、验收评比等,统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考察、发展和管理等各项内容。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项目化管理对建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与特色化同步发展的项目规划、项目执行以及项目考核的完整体系,对做深做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发展,丰富基层党建工作内容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中期,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2]项目管理意味着要以一定的理论、方法、时间、成本等来按标准完成项目,这是一种结构化的管理技术,这种结构化的管理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项目化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借鉴项目管理的理念,将工作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管理,或是在工作中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系统化思维模式,达到提升管理效能的目的。通过寻找学生党建工作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契合点,以及借鉴已有经验,将项目管理引入基层学生党建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项目的目标就是项目要创造某种产品、服务或成果。在项目开始时,工作一般都会有目标和工作方向,而随着项目的推进和信息的沟通、交流与叠加,人们对项目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直至最后按照标准达成项目目标。开展集中性教育的过程中亦是如此:首先,以形成一定的教育成果为教育的目标;其次,各基层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部署和各级党组织的指导下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通过开展培训、主题学习、讨论、实践等,深化基层党组织对“主题”的认识;最后,各组织在目标的指引下,分工负责、协调合作,层层推进地实现教育目标的落实、落细,最终完成目标。
项目管理遵循“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的五大过程组。在项目管理中,为确保项目中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协调和配合,通常会经过计划制订、计划实施、监控、反馈等各项环节流程,管理人员将各项工作串联起来进行统一管理,最终实现项目目标。这五大过程组贯穿项目、项目过程和项目活动每一个环节,各项目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样的整体化和过程化管理的思维可以运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党建工作人员通过制订计划、实施与追踪计划,将“大事”分解成“小事”,确保“小事”不仅有人执行,还有明确的人来负责,就能做到渐进明细、逐步推进。从开始到收尾,每一环节的工作都有所侧重。需要注意的是,集中性教育这一主题应始终贯穿其中,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在运用项目管理方式去完成某一项目时,管理人员要进行多角度考量,一方面,通过检查结果确保所完成的任务符合既定标准,并通过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循环运作一个个的项目来持续改进质量。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思维在高校学生党建、基层党组织集中性教育工作中均能得到体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求工作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赋予高校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新的内涵。例如,要围绕每年的教育主题,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带动更多的学生组织和学生中追求进步的先进分子,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在高校学生活动、学生社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工作中进行项目化管理的案例并不少。江西理工大学开展了“六个一”主题教育工程、“三四三”活动等,讨论了高校党建工作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3]江南大学基于专业特色构建基层学生党建项目化管理体系,进行党建工作实践。[4]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则在项目管理视域下进行了本校学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5]也有学生基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社团管理的特殊性等,构建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要素控制及模型,并建议在学生活动中实施项目化管理。[6]这些实践充分地说明了开展项目化管理是加强党员教育、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党性意识、保持先进性、激发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为在高职院校开展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解决和突破学生层次相对较低、学生党员培养时间短、支部建设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经验。
根据上述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思路,笔者结合我校实际,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意识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与教育等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项目化管理的实践探索。2021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分别对支部委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围绕集中性教育主题进行学生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落脚点。结合项目化管理的全局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观念,学院学生党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支委会的充分酝酿下,根据本年度集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制订了本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开展本年度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管理等多项工作。例如,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制订了“十个一”工作方案,提出了“一三五”工作模式,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系统化制订项目,明确项目主体、项目干系人,利用PDCA环及时进行项目跟进和反馈。通过这些项目全面带动了学生组织和班级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的行动力,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有效提升了党建工作的活力。根据访谈和调查显示,2021年,学生对身边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影响力评价的好感度达到了68%;而学生党员也表示对自己的党员身份有了更多的自豪感,对入党后的工作规划、责任承担等方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任何项目的执行都离不开组织环境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会影响组织资源的可用性以及项目的管理模式。矩阵型组织结构是指“在一个机构之机能式组织形态下,为某种特别任务,另外成立专案小组负责,此专案小组与原组织配合,在形态上有行列交叉之式的组织结构”[7]。根据学生党支部的特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大部分都是在本专业中表现相对突出、能力更强的学生。因此,高校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搭建矩阵型组织结构,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在项目矩阵型组织中承担某一项目负责人或协调人的锻炼,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党建项目,这为最终形成党建品牌、打造党建特色奠定了基础。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通过线上线下媒介联动以及学生支部与教师支部联动,打造了“新青年 习党史”“经典诵读”等项目;结合学院国际教育专业特色,形成了中英文对照诵读品牌项目;结合学院社工专业特色,开展了特色化的社会服务。这些项目实现了多方联动,既学专业,又强党性。调查显示,学生对“党史+专业”学习的认可度比前期提升了34%,对党组织的认同显著上升;有94%的学生表示,自己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同学,获得了更强的集体归属感。
从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来看,反馈与评价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持续改进的理念。学生党员管理作为基层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考察、党员的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学生党员档案的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一些高职学院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一些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不清晰、理论学习不足、党性意识不强等问题。对此,在前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是消除思想上的懈怠和行为上的拖沓现象的有效办法。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将多任务进行分解。例如,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读书汇报会、心得交流会等项目,充分运用PDCA环对项目参与人的表现加以比较、反馈和评估,及时帮助入党积极分子解决理论学习不足问题,促进他们成长。而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入党积极分子的意识动机、理论水平、行为规范是否符合入党标准,并以此为参考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将每期党员发展过程视为一个项目,运用时间管理方法进行排序、预估时间、安排进度及时间控制等,由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流程或清单及时跟进项目进展,大大提升了党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通过制作工作清单,并对清单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跟进和反馈,可以从反馈中及时发现问题,这成为激励该项目组进行创新的内动力。
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指出“根据任务的具体需要动态地定义业务流程和配置资源,是项目化管理的精神实质,项目化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对象(项目)的组织管理方法论”[8]。项目化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化工作方法和系统化工作思维,当管理人员将项目化管理思维运用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过程中时,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持续加以改进,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
项目化管理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手段,但高校应注意管理对象与管理手段的适应性问题,不能将一个手段盲目运用于所有工作的管理。唯有二者适应性较高,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我校每年基层党建工作目标都十分明确,即根据当年度党中央部署的集中性教育要求来进行本年度学生党建工作的项目设计、目标分解、方案制订、项目分组等工作。第一,从项目管理视角看,集中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例如,2021年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明确规定了教育的时间段,这体现了项目的时间性,即项目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第二,从集中性教育的内容来看,每年的主题并不相同,这体现了项目的独特性。第三,每年开展的集中性教育是有明确的指向目标的,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就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体现了项目的目标性。因为集中性学习与项目化管理两者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高校才能较为顺畅地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进行统筹各项工作的项目化管理实践。
项目化管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保障机制,如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等。笔者所在学生党支部主要依托学生党员工作站来开展各个项目,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清单和流程来对工作进行分解,确保事事有人执行、事事都有“干系人”。学生党建工作应紧密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集中性教育的主题,把目标细化为系统化的实施方案,明确在项目目标下的各项目过程和项目活动的职责,形成“双主体”工作机制,使学生成为项目管理的主体,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建言者、反馈者,这也达到了锻炼学生、增强学生党性意识、提升组织凝聚力的目的。调查显示,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后,86%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表示通过项目实施,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组织、沟通能力;62%的入党积极分子表示党员发展过程更清晰,觉得更公平、公正与公开。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也带来新的挑战。调查显示,学生课余时间90%以上花费在网络上,包括看视频、看电视剧、学习等。这提示高校要注重信息化手段开展基层学生党建工作,在围绕集中性教育进行每年的项目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信息化手段设计与开展项目,改进项目执行过程,及时在PDCA环中加以反馈;为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探索更多平台,为学生党员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为高校党建工作事业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思想保障,最终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