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新工科”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它为中心的讨论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新工科的定义、新工科建设的意义以及新工科建设的途径等。[1-2]教育部也多次召集各大高校对“新工科”这一新概念展开研讨,并依次有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重要指示文件。2017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鼓励各类高校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3]此举措为强化工程教育改革和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工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学应打破传统老工科之间的专业知识壁垒,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师资力量分配等方面进行深度考察,筛选并打造出适合新工科的特色教育课程体系。[4]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深化到高校高等教育框架中。基于此,本研究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对我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思路。
因金融工程类人才紧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各类高校逐步增设了金融工程这一专业。由此,也引发了学界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更多思考,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方面,国外高校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并不完全一致。第一,以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为代表的工程学院,定位较高,其学生就业方向通常是高级金融工程师,在培养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也有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哥伦比亚大学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学和统计学相关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特别强调统计学知识与金融工程知识的融合。[5]第二,以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的数学学院,旨在培养数理金融理论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对学生数学基础能力设置有一定的门槛,课程上侧重数学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第三,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的商学院,主要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培养目标,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培养重点是结合现实对公司金融、金融创新、应用金融设计等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另一方面,国内院校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导向方面也存在差异。第一,财经类院校与财经类企业关系紧密,通常开设扎实的财经类课程,但学生的数理基础相对薄弱。例如,安徽财经学院金融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经济金融和数学统计基础、有较高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能够开发设计组合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多服务于现实需求,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特点,既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也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钦州学院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和方法以及新型金融工具和手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第三,数学与金融学院。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问题展开了研究,但多是针对职业类院校,关于本科院校的则较少。例如,孙红果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为例,综合提出了“小订单大合作”实践教学模式。[7]
关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研究很多,但是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却较少。其中,谭春枝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想,她认为多学科交融环境特点更有利于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8]张昱雯也指出,在金融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都试图利用综合性特点,促进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及融合,进而实现教学研究的跨学科性。[9]因此,从现有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而从高等院校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考虑人才培养体系及其实践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且关于信息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相关性研究很少。
综合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多参考国外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采用金融应用型模式、工程研发型模式或数理研究型模式,也有高校还采用创新应用型模式、“小订单大合作”模式。但是,我国一些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对自身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条件仍不甚清晰,盲目模仿各类金融工程培养模式,最终效果甚微,导致培养的学生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影响了学生就业以及后续的招生。
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读金融工程专业学生240余人,在学生中,文科生占38%,理科生占62%,男生数量占该专业总人数的43%,女生占57%。拥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5人。同时,我校从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聘用多名金融和银行的专业从业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的金融工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解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培养现状以及探索更适合我校金融学生的培养方案,笔者针对我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168份有效问卷中,得到了如下调查结果:第一,仅有29.63%的学生关注过金融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实践形式等;第二,有14.81%的学生认为本校的金融工程与计算机的融合理想,而有24.07%的学生认为不理想;第三,27.59%的学生认为现有的金融工程课程设置较好,但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理论知识讲授偏多,实践应用的课程相对较少;第四,高达60.19%的受访学生认为本校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氛围,除此之外,学生基础薄弱(占比为47.22%)、学科体系难以支撑(占比为38.89%)、师资实力缺乏(占比为37.96%)和学生不重视(占比为14.81%)等因素也是我校当前金融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我校金融工程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目前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制订、学生就业方向规划引导等方面仍较薄弱。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我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融合度不够。我校金融工程专业未有与计算机融合得较好的实验课程,虽然我校开设有相关的实训课程,如金融工程综合实训等课程,但总体而言,学生接触的计算机语言学习仍较为单一,学习不够深入,且所设课程与计算机操作、应用的融合度不够。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顶尖的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已经开设有大数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深度挖掘等相关的课程,且普遍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一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如在金融行业中较主流的语言Python,但我校在金融工程课程设置上未将 Python 语言纳入任何必修课程范围,这很可能导致我校金融工程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与企业用人需求契合度不够的问题。
二是核心课程的设置仍有待改进。我校由于金融工程专业成立较晚,在专业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学时、实践课程安排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货币银行学、商务银行业务与经营、公司金融和固定收益证券等金融课程的学时较短,若遇到假期,课时将不断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能简化课程内容,而学生只能依靠自学加深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学习。
三是核心课程重理论轻应用,校企间联系不够密切。例如,金融工程学的课程内容偏数理分析,远期、期货、互换、期权的理论讲述较多,但是实践操作却较少,这导致课程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我校虽然也开设了计算机C语言、R语言分析、数据挖掘等跨学科课程,但是在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法等对金融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的方面比较欠缺。此外,虽然我校开设了一些金融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但还没有建立起与优秀企业的长期联合培养关系,导致学生对企业所需人才的条件并不清楚。因此,推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迫在眉睫。
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工程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总的来说,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系统介绍和初步研究阶段,需要对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我校金融工程专业成立仅4年,仅有一届毕业生,需要进行改革的地方较多。同时,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专业的财经类院校稍弱,人才培养速度较慢,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效提高我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在对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对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培养模式并不太了解,但是对这一概念进行讲解后,很多学生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兴趣并对这一培养模式的推广表现出了较大的支持。相关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4.26%的学生不清楚目前就读的金融工程专业是否已经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本科人才培养,其余15.74%的学生则明确指出自己所在的金融工程专业并没有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的人才培养;高达85.19%的学生认为当前就读的金融工程专业十分有必要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一般性的、机械性重复的金融工作必将被取代,金融工程行业作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改革是适应时代变化与要求的必然举措。
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高考分数超过全国重点线的考生,整体素质相对较高。同时,从近几年的教学和日常接触来看,大部分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端正,能够积极自主地学习理论知识,也能够积极参加诸如全国证券模拟投资之类的校外竞赛。因此,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实施和推进,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同时,调查问卷也显示出我校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些优势:60.19%的学生认为我校电子、信息特色优势明显,38.89%的学生认为师资实力较强,31.48%的学生认为学科体系健全,25.93%的学生认为国家政策倡导是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机遇,还有19.44%的学生认为学校高度重视也是重要优势之一。通过调查反馈结果可看出,我校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特色的一所综合型高校,能够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强力的学科、师资、技术、资金和政策支持。
金融工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即让学生会金融、会应用、会实践、懂理论、懂研究、懂创新的全方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更快地与社会和行业需求接轨,更好更快地投入金融人才市场。因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采取针对性措施,探索具有适用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十分紧迫且必要的。
第一,要加快金融类核心课程与交叉学科核心课程的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因此,高校需要重点突破以下两点。一是注重经济学大类核心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目前,金融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之间存在太多重复的内容。例如,公司金融、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学和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均会涉及企业短期资金管理的内容,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大纲和授课安排前予以统筹协调,避免重复性授课。二是适当增设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数学学院等的基础课程,如C++编程、Python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数据统计分析、人工智能导论等。并且要注重与金融学类核心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利用新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三是适当增加与金融科技相关的课程,如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理论等。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互补,加强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能力。
第二,要加强教学大纲修订和人才培养环节优化。一是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尤其注重核心课程之间的衔接。教师在授课时应强调理论知识的由浅入深,并确保课程内容之间的连贯性。二是根据开设课程的重要性适当延长核心专业课程学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深度学习,尤其注重加强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实践应用的能力。三是优化人才培养环节,在课程安排、理论授课与社会实践之间穿插融合,鼓励学生通过专业选修课选择以计算机语言为基础的数据分析相关课程,并引导学生通过全国证券投资模拟比赛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理解广度和深度。此外,每学期还可邀请金融行业的校外兼职导师进校开展金融人才需求前沿专题讲座。
第三,要加大金融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和考核力度。一是在金融工程实训课程方面,利用学校和学院学科经费购买相关的金融实务软件,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但是要注重与理论知识的综合融合应用,最好是在学生掌握了较多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后,再进行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环节培养。二是在实践课程考核方面,不能简单地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实践课程或者社会实践。教师要重点考查学生在实践环节是否具备了独立分析并解决现实金融发展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情况。在通过小组形式解决金融相关问题的实践环节中,还需考查小组成员协调配合的综合能力运用。此外,在毕业设计方面,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实证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要组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教研团队,融入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目前我校金融工程系的任课教师却基本没有金融工程专业经历,大多是具有金融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背景的博士或硕士,他们尽管也学过金融工程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但是对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不清晰。因此,学校可考虑从三个方面改进:一是基于核心专业课程成立专门的教研团队,对相关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二是进行人才引进时向具有金融工程专业背景或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硕士或博士倾斜,确保多科学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能够与学科基础匹配。三是鼓励和支持现有的青年教师到该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进行全脱产访学,尤其是没有金融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更应该出去多交流和学习,从而将先进的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理念融入教学环节。
综上所述,我校金融工程专业应避免进行狭窄的专业知识传递,需要充分利用我校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立足当前金融行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创新改革工程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多学科专业特色,最终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