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
摘要北京市十一学校一直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探索构建理想的学校生活。学校通过持续改进课程和课堂教学、践行“学生中心”理念、优化评价体系、深化家校共育等路径,持续完善师生学校生活体验,营造适合每个孩子自然、茁壮生长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 学校生活重构;“双减”政策;教育评价;课后服务;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1-0013-04
近年来,“五项管理”和“双减”等政策的陆续推出,对中小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看似针对课后服务、作业和睡眠等教育表象问题,但其更深层次期待的却是一种新的教育样态,一种更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更从容健康、更自然自信的学校生活的出现。我们必须思考,相对于校外机构,学校不能被取代的价值在哪里?我们该如何把握这次重构学校生态、回归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时代机遇?
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一直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并基于这样的理念探索构建理想的学校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持续改进课程和课堂教学、践行“学生中心”理念、优化评价体系等途径,持续完善师生的学校生活体验,营造适合每个孩子自然、茁壮生长的学校教育生态。
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是育人的载体。要想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关键在于持续优化与改进学校的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
1. 五育融合,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
多年来,十一学校一直秉持“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的理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课程化的设计和开发。课后活动不仅是课上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综合能力、进行社会交流交往的重要途径。十余年来,我校一直都将“课后服务”纳入整体育人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在丰富学校教育服务供给时,结合五育并举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我们着眼于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协调各方资源,不断升级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滋养。十一学校现有课后服务课程如表1所示。
相比学科课堂教学,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时间进行一些更具综合性、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如最近我们校园里正风靡一本《十一地图册》,是由十几位喜欢地理的高一同学自发编写完成的。他们每周都会相约在课后时间一起去探秘学校里的一个小角落,记录下自己的“小发现”,并运用高中地理所学知识把它们生动有趣地串联起来。你可以在这本小册子中找到十一学校的“天池”“珠峰”“地中海”,看到有学校背景的精美的月食、晚霞照片,还可以发现关于学校最佳日出、日落观赏点的指引等。
再如在劳动教育方面,我们在丰富的校内志愿服务岗位、烹饪课程、动手性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家政课程,邀请有专长的教职员工担任授课教师。如学校绿化团队的师傅们,带领学生校园植物护养社团,守护和耕植属于他们自己的校园。学校的“开心农场”于2021年春天正式启用,学生们在生物教师的指导下体验四季耕作的苦乐,运用经济学知识对农作物成果进行定价售卖,还拿到厨艺教室做成菜品送到“校长有约”活动的餐桌上与客人们分享。
又如在艺术教育领域,除了学校20余门分类艺术和综合戏剧课程外,为了给有艺术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更好支撑,学校艺术学科教师深研学生需求,在课后为学生开设艺术类专业报考指导。同时,学校举办了各类活动,让有艺术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艺。我们希望在学校创设一个滋养师生艺术素养的场域,让艺术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為师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每月一次的“方圆秀场”活动,给在声乐、演奏、绘画等方面崭露头角的孩子提供了专场演出或展览的机会;“艺术之夜”是在每个学段征集、汇总艺术相关表演的活动,该活动要求提前印制宣传手册发给师生,这既促进了参演师生更好地完成准备工作,也方便感兴趣的师生、家长预留时间观看。
2. 提质增效,坚定“从教走向学”的课堂教学变革
新课程方案的发布体现出对学生培养从知识积累到素养提升的育人导向转变。素养的积淀需要学生在以“学”为主的教育情境中,通过体验来实现自我构建。
2016年底,面对新课标、新课程,十一学校启动了“基于标准的学习”研究项目,着力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路径。2019年,通过教代会讨论、审议后,十一学校将“从教到学”纳入学校关键成功要素,并列出了具体探索路径和目标。近年来,学校陆续成立了“作业设计”“学科命题考试”“课例研究”“学习诊断分析”四个研究中心。“作业设计”主要研究作业的运用情境、作业的驱动力以及作业的评价等问题;“学科命题考试”研究基于学科素养的命题、诊断的科学准确和数据分析策略等问题;“课例研究”提供各个课程“从教到学”的典型可操作案例;“学习诊断分析”基于各种数据对学情作出科学分析,为每一位学生找到发展优势及增长点。我们希望通过把握住教学过程中这四个撬动性环节,以深入细致的研究,让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成为学生学习、学会学习的地方。
当人们眼里只有学科学习、只有考试成绩时,速成和抢跑式的机构培训就会大行其道;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只停留在分数和升学上时,学校教育也必然会被牵引着异化走样。“双减”是教育的回归,是把学习的支配权还给学生,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让他们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在尝试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在体验中为未来做好准备。
1. 把时间和选择还给孩子,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强调学校要丰富教育服务供给,其内涵不仅仅是丰富课堂和课后服务,更体现在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学校里应该营造“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选择,我负责”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意识到学习和成长是自己的事,才会萌生更多想法,更加自信阳光。
尽管十一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持续丰富和完善,但我们从不强制学生参加某个课程或活动,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下午四点半以后,当你漫步在十一校园,你会发现这样一幅校园生活百景图:艺术楼的版画教室里,社长正耐心指导新社员如何使用刻刀;在剧院,歌剧社的同学正在为几天后的“艺术之夜”演出进行第一次排演;图书馆一层,“校园吉尼斯”活动排起长队开启“穿针引线”的挑战项目;学生影院里,正在播放一部由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精心挑选的人工智能主题的纪录片;操场上,飞盘社、足球队和橄榄球队正进行日常训练,队员们矫健的身影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在高中楼四层讨论区,选修数学建模课程的同学,正在构建数学模型,期待找出优化学校排课逻辑的办法……对孩子们来说,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地方,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跑道上努力奔跑的地方。
2. 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
校园是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挂在墙上的一句口号,而是十一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实践遵循的准则。十一学校的教师一向重视学生的需求,竭尽全力在各个方面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指引。例如:学校每年从学生需求中精选出十项,确定为来年必须为学生办好的“十事实办”,如今已坚持了12年。如有学生希望在2022年能够有播音主持领域的专家入校指导,学校立刻在教师、校友、家长、社会人士中寻找资源开设课程,帮助学生达成心愿。学校还应学生需求,开启了学生学术研究项目资助计划,为想要做科学研究的学生提供设备和资金、导师支持,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除了做好学生学习的一切辅助工作,十一学校的教师还经常鼓励学生将学校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转化为研究任务。在近期的“校长有约”活动中,学生们抱怨扩招后食堂较为拥挤,出现了许多学生用纸巾占座的现象。筆者便引导他们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从纸巾占座是提升还是降低了座位使用效率、占座的人是怎样考虑的、我们应该强硬要求还是引起共识等几方面出发探寻解决方案。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意识到这一现象其实是“社会现象”的缩影,而纠正这个现象,需要引入“社会治理”的相关思路和举措,并着手开始推进相关研究。
在十一学校,学生代表可以通过学代会提案向学校反馈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学生们能够自主策划并组织实施各类学生社团的演出、展览和大型活动等。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蜕变、成长。
学校生活是师生共同成长、润泽心田的过程。在学校生活系统性重构过程中,优化和完善评价体系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1. 转变评价导向,让学生生活变得自然从容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我们相信评价什么就拥有什么。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可能摆脱“分数至上”“唯成绩论”的不良风气,让学生阳光自信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十一学校这些年一直坚持“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的评价原则,通过设置“校长奖学金”“英才奖学金”“课堂金思维奖学金”“环保奖学金”等,表彰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通过开展“每月百星”“方圆秀场”“校园吉尼斯”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尽可能多的展示平台。学校通过构建多元的荣誉体系,让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自信,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评价方式上,十一学校摒弃了预定指标的差额评选方式,而是采用达标评选的方式,只要学生某项内容达到学校的评优划线标准都可被评为优秀。如学校“优秀学生”和“卓越学生”的评选,一直坚持提前公布标准,只要学生在学业表现、社会活动、志愿服务、体育和艺术技能上达到一定标准,且日常行为表现的“行圆分”在一定分值以上,就能申报,且不限名额。我们期待让标准引领学生发展,期待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学生”,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 彰显评价价值,让教师心灵充盈幸福
我们认为,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有效的教育只有在师生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于十一学校的教师,学校更期待他们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厚学识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所以不对教师做考试成绩数据上的过度关注。十一学校这些年的中高考绩效评价坚持采取团队评价,数据指标基于学校数据常模,只要学生的成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就是A级。我们不跟其他学校比,更不会对教师提出“节节攀升”的数据指标要求;而是坚持“以稳定的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收获长远利益”的理念,希望教师的教育能够更加从容,不要为了单纯的成绩提升,而忽略了学生其他的成长可能。
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职业价值感,需要学校管理者创造更多契机。十一学校运用各种非正式的表扬手段激励教师,如开展“月度人物”“青年才俊”“教师论语”“十一学子和他的老师”等活动。学校还努力为任何有想法、想做事的教职工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和支持等,教师更可以基于其在某一学科学术方面的专长,开设研究型、实践性选修课,帮学生开阔眼界;还有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名师讲堂”,更是教师发挥个人专长、展示才华魅力的舞台,每场都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我们帮助教师不断看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来自同行和学生的认可,也竭尽全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让“双减”真正落地,除了要求学校重构和完善校内教育生态,更要求学校推动家校协同发展,促成更大范围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因此,十一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也加大了工作力度,通过对各阶段家长的主要疑虑和家庭教育中的困惑进行整理,由教师、家长甚至邀请学生共同组成项目组,深入研究和探讨家校问题,系统构建了学校的家长课程。我们认为,新时期的家校协同,需要学校更为系统和专业地为家长提供理念引领、方法指导,引导家长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找到更好的“出口”。只有帮助家长增强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知,建立更为成熟的成才观和更为理性的教育观,才能使学校教育生活与家庭生活建立良性链接,让家长更加从容智慧地与学校携手助力孩子的成长。
(编辑 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