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枢
课程作为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学校,无不通过提升学校课程的品质让每一位学生受益。2007 年,教育部颁布《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后,特殊教育学校以落实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的学校课程建设热潮。尤其是一些培智学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依照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升了学校课程的品质,极大地推动了培智教育的发展。2016 年,教育部正式发布《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对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如何为特殊学生开发适宜的、高质量的课程,以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以课程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一方面要重视国家课程校本化。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国家课程,更需要高质量的课程实施,需要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责无旁贷地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把“校本”作为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整体推动学校课程建设。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不能把课程看作是给定的教学内容,而是要从学校育人目标出发,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与方法;学校和教师不能把课程建设仅仅看作是教科书的编写与改编,而是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整体提升课程品质。
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课程思维与课程意识。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特殊教育学校相对孤立封闭,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中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等基础知识教学和训练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易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不足,限制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高质量的学校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必须破除习以为常的“教书匠”思维,逐渐养成教学中的课程意识,从课程变革的“旁观者”成长为课程变革的“参与者”,在课程变革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确定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强化课程意识,基于特殊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的价值追求,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从局部的校本课程开发,转向整体的学校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理念、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保障等,推动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改革,使学校课程不断完善,并充分彰显教育功能,真正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课程”要求,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