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时,要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从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将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形成语文思维,拓展学习视野。文章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简要分析了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化思维;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1-0010-03
引 言
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学科的基础。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加强对小学生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还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一、当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尤其是在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实后,“提质减负”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1]。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成为一线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教学需求,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理念一直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很多教师自身的认知理念、教学模式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目的,这会在无形中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一般只需要跟随教师的节奏听课、做笔记、做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策略
(一)重视课堂环境的营造,创造思维发展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会受教师的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环境的影响。而教学环境不仅包含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包含精神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氛围[2]。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催化剂,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师生双方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状态投入教与学当中,对激发师生潜能、活跃师生思维都有积极帮助,可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果。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樹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探究,深入语文课程学习内容,从而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桂林的美景,采用视频、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景色呈现,为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看桂林美景的过程中对“桂林山水”产生初步认知。然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在观看了桂林山水的图片后,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的吗?它有什么特点呢?”以视频、图片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形象、更直观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进而奠定情感基础。与此同时进行问题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学习课文,并在阅读和学习中对“作者笔下桂林山水的特点”这一问题展开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语文思维的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策略创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思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积极地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课程学习内容,发散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和提升[3]。
首先,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语文朗读是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和了解学习内容最直接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以往的朗读教学模式多是教师示范后便让学生自主朗读或者集体朗读。这种单一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长期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还容易降低学生的朗读和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朗读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学习活动,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范读为学生奠定朗读的正确基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朗读并围绕阅读素材展开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并对文中的情景进行演绎和重现。在演绎过程中,角色扮演者有感情地说出所扮演角色的“台词”。这种形式可以让原本单一、枯燥的朗读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趣,也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产生更直观、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便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其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汇中发展语文思维。例如,在讲解活动“朋友相处的秘诀”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这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学会感知与人相处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适当增加思维训练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辩论活动、诗歌鉴赏活动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拉近自己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全面发展语文思维。以诗词鉴赏活动为例,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古诗词内容进行整理和汇总,然后和大家进行分享,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让学生结合真实的学习感受尝试写下自己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强化课程学习质量,提高思维运用能力。
再次,进行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契合小学语文综合性较强这一特点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合理地对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在明确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基础上,立足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融入生活资源、语文学科资源来进行实际教学,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提升语文学科整体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主题设置,将“三十六计”作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草船借箭》的内容进行学习。在学生对“草船借箭”的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就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拓展相关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在课后自主查找、阅读和“三十六计”相关的成语故事,并在下节课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满足“立足教材,并创造性理解和应用教材,拓展课程资源”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寻找素材、阅读素材,并在课堂进行阅读分享交流,这对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这种语文教学方式,还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最后,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色彩等直观化的方式对语文相关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直观的呈现,是一种可以将抽象思维以直观形象方式展现出来的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便于学生对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非常积极的帮助作用。仍以《草船借箭》这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几个具有递进性的问题,如以“谁来草船借箭?”为中心,逐步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谁来草船借箭?”—“为何要草船借箭?”—“如何进行草船借箭?”—“有没有借到箭?”如此,学生在直观的思维导图的引导下进行文章内容阅读,便能构建清晰的阅读思路,加强阅读的针对性,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从而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四季之美》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以“四季之美”为中心词,然后发散出“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主题分支,在各分支下呈现对不同自然景色的描绘,如春天是五颜六色的花朵、游来游去的白鹅,夏天是绿树成荫、骄阳似火,秋天是硕果累累、秋高气爽,冬天是银装素裹、冰天雪地。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不同季节分支下填充自己对相关季节的想象,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绘画。以这样的方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脉络,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语文思维的效果。
(三)强调语文教学评价创新,强化学生总结能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对学生展开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与指导,从而实现以评价指导教学、以教学落实思维发展[4]。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对评价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为指导学生思维发展创造条件与依据。其次,在教学评价的指标建设方面,教师要在传统的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基础上,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表现情况融入其中,增加过程性评价,从教与学的各个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潜能。最后,在教学评价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文化思维、探究思维及创新性思维等作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创新评价方法,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正视自己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自主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完善和补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指导学生定期做好语文学习目标规划,帮助学生在学习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总结能力,从而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
結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立足学生思维的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优化,切实推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落实与发展,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并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黄春玲.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14(07):40-41.
王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6(1):1.
刘璐.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J].中华少年,2018(13):1.
胡犇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知识窗,2017(14):1.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1-2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本文系“泉州市小学语文苏伟毅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伟毅(1974.8-),男,福建泉州人,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崇德实验小学,正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泉州市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