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化教学”:激活学生“本能的缪斯”

2022-03-02 22:51江苏省如皋市李渔小学王冬梅
新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教学部戏剧化戏剧

□ 江苏省如皋市李渔小学 王冬梅

一、语文“戏剧化教学”的价值叩问

所谓“戏剧化教学”,就是运用“戏剧元素”“戏剧方式”来培养人的一种方式。“场景”“角色”“故事”等是“戏剧化教学”的主要元素,“独白”“对话”“表演”等是“戏剧化教学”的主要方式。借助“戏剧化教学”,能让学生积极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语文“戏剧化教学”,能满足学生整体性发展的诉求。

1.语文学科的表征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母语学科,是为学生母语学习发展而奠基的学科。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整体性、生活性、跨界性。实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简单地听、说、读、写,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整个的语文”“整体性的语文”,进而做“整个的人”。“戏剧化教学”不是简单说教,更不是机械灌输。“戏剧化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戏剧化活动,实现对语文学科学习内容的整体性感受、体验、感悟。比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引导学生将教材文本改编成戏剧,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排练。通过戏剧化表演,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戏剧中所蕴含、透露出的哲理。借助于戏剧化表演,学生学会反思自我缺点,发掘别人优点、长处等,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等做人的基本道理。戏剧表演中这种刻骨铭心的感悟效果是任何说教所不能达到的。

2.生命发展的诉求

学生整体、全面性发展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旨趣。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知识获得、语文技能习得等,他们往往将教材当作课程、将知识当作素养、将教学当作育人。其实,相比较于语文学科知识、技能,语文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生命关怀等更为重要。在“戏剧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还原教材文本中的场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贴近生活、生命。学生的语文学习投入度是全方位、多视角的,他们不仅主动听、说,更用相关身体动作、表情等来传达语言无法言说的东西。“戏剧化教学”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能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解放与舒展。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很多教师总是习惯对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品格等进行抽象的概括。殊不知,条文式概括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将教材文本中的三个主要故事创编成“多幕剧”来进行表演。如此,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揣摩:如何将廉颇的豪爽、知错就改等品质表现出来?如何表现蔺相如的冷静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塑造、刻画和表达。

3.学习方式的呼唤

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应当是一种诗意化、感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戏剧化教学”立足于儿童特质,充分发掘儿童创造性。戏剧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能折射生活。戏剧化的语文教学,能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借助于“戏剧化教学”,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戏剧化表演活动中,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解放和舒展,从而获得好的确证与表征。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笔者教学时就引导学生表演。为了活跃课堂表演氛围,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给表演以背景、音响等支持。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有学生故意将头饰遮住视野),扮演井中的青蛙,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在尽情表演过程中,语文教材文本内容自然形成对学生的心灵关照,自然能感受、体验到井中青蛙视野狭窄。“戏剧化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了仅通过教材文本无法对学生所形成的濡染、教化作用。

二、语文“戏剧化教学”的育人主张

如上所述,“戏剧化教学”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一种本质表征,也不仅是学生语文生命发展的诉求,更重要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内在性的需要。因此,“戏剧化教学”是必要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戏剧化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样态。在实践的过程中,戏剧化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科学习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一些相应的原则。

1.具身认知

所谓“具身认知”,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的多种感官协调作用”。有学者、专家深刻地指出,“人的认知离不开人的大脑,人的大脑离不开人的身体”。因此,人的学习是大脑、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戏剧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尽可能让学生全部感官积极参与到语文戏剧表演活动中来。为推动学生具身认知,教师可以“情境”作为关联点,让学生在“情境”扮演中感受、体验,在“情境”中找到自己与戏剧主题的关联,在“情境”中产生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语文学习投入感。“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更能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世界”。正是借助于“情境”,学生打开了语文学习的一扇扇“窗”。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笔者以“多幕剧”形式,将“多个场景”分别呈现。如“小白蛇被海力布搭救,要报答海力布”“海力布得到宝石,因而能听到各种动物话语”“海力布听到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的消息,并且将消息告诉村民”等等。在不同情境中,学生产生了不同感受,因而能用不同的对话、表情、动作等来表现。在学生具身性语文戏剧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作出一定指导,如道具、礼仪、动作等,以便让学生的表演更加科学、合理、动情。

2.角色体验

“角色”是“戏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戏剧化教学”就是要通过“角色”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作为教师,要深化学生的“角色体验”,引导学生的“角色互换”,助推学生的“角色创造”,从而真正以“角色”育人。“角色体验”有助于学生揣摩文本内容,“角色互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共情力,“角色创造”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加工”。比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这一部分内容,如果教师仅仅将教材文本作为小说来进行教学,学生难以体会到教材文本所表现的思想主题。而如果教师以戏剧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就会通过“肆虐洪水的氛围”“人物的简洁而传神的对话”“人物果断的动作”等来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格等。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会尽可能地表现自己的认知、理解,进行着“他人自我(自我他人)”的想象,即将“他人”假想成“自我”,或者说将“自我”假想成“他人”。同时,学生的戏剧表演不是机械模仿,更不是对文本中的角色的简单复制,而是会创造性地丰富剧本,比如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理想模型和一些情感投入等,从而让剧本内容表现更加灵动,让剧本内容表现出具有更大可能性。

3.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也是一种重要的戏剧化教学的形式。如果说,角色体验是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戏剧中的人物,那么,间离效果就是要让学生与戏剧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间离效果”是德国著名艺术家布莱希特的重要术语,是布莱希特极其倡导的一种戏剧观赏方式。布莱希特认为,让观众看戏,但并不应当融入剧情,或者说不能入戏太深。他认为,戏剧表演应当“陌生化”,以便戏剧能重新激发起我们的好奇心,引发我们的创造性想象。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小古文《杨氏之子》,教师在引导学生表演“杨氏子”“孔君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揣摩“杨氏子”“孔君平”的心理,进而创造性地表现他们对话的语气、动作等。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的想象,会创编出不同的表演,形成不同的剧场表演效果。比如有学生表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是一种“针锋相对”的礼貌,有学生表现的则是一种论辩性的语气,有学生表现的是一种反问时得意的语气,还有学生表现的是一种幽默的语气等。在“戏剧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与课文保持一定的距离,能让学生的戏剧表现更丰富、更多样,更具有创造性。

“育人”是戏剧化教学的原点和归宿。在“戏剧化教学”中,教师眼中要有学生,心中要装着学生。只有将学生作为一个具体的、有个性且富有生命力的人,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戏剧化学习”中进行深刻的文本思考、想象、体验,才能形成学生深刻的认知。在“戏剧化教学”中,学生要经历两次转化,即“将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角色”转化为“剧本中的表演角色”“将剧本中的表演角色转化为生活中的相关角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借助于“剧本中的角色”观照“生活中的角色”。“活动育人”“角色育人”“创造育人”是“戏剧化教学”的基本育人主张。“戏剧化教学”是培育学生全人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语文“戏剧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学科育人本质就是通过学科教学来丰富学生作为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本质,促进学生从‘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主体转化”。实施语文“戏剧化教学”,应当将“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戏剧化教学”能有效地深化学生的文本理解,促进学生的交往合作,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

1.模仿:多维度编织

“模仿”是语文“戏剧化教学”最为常态的一种方式。所谓“模仿”,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特定对象进行揣摩,从而建构一定的动作行为、表情、声音等”。“模仿”包括“内模仿”和“外模仿”。所谓“内模仿”,就是对戏剧文本的一种揣摩,是一种戏剧的能动积极建构;所谓“外模仿”,就是对他人戏剧表演的一种模仿。学生语文“戏剧化学习”的重点是“内模仿”。为了助推学生的“内模仿”,教师要对学生的戏剧化表演场域进行多维度的编织,以便让“戏剧化表演场”更具有召唤力。比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村居》,笔者就引导学生将辛弃疾的词创造性地改编成剧本,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排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为学生的戏剧化表演活动创设一个多维度、立体性的场景。如给学生准备相关的道具、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念背台词、默剧等。多维度编织学生的戏剧化表演场域,能有效地实现教材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世界的微妙整合,让学生在戏剧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高峰感受”。在学生“内模仿”戏剧化表演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外模仿”,即让学生相互模仿、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模仿水平,提升自己的模仿品质。

2.想象:层叠性提升

“想象”是“戏剧化教学”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当然,在上述的“模仿”尤其是“内模仿”中,都有着一定的想象。但“内模仿”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有一种“忠实文本”的表演取向。而“想象”则要求学生充分发掘自我的生活经验,充分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对戏剧文本的创作、对戏剧表演的行为等进行创造性表现。“想象”能引导学生“戏剧化学习”的层叠性提升。比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笔者先让学生提炼出裁缝和顾客的特点,围绕着提炼出的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戏剧化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想象。作为教师,在学生围绕“性格特点”表演的前提下,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对戏剧表演活动进行深度加工、补白,学生的戏剧想象力得到深度开掘。戏剧想象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感性思维,提升了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力的发展。

3.创造:人格化健全

学生的戏剧化学习作为一种“生命实践”活动,充盈着一种期盼感、力量感以及生命的获得感、成就感。因此,在戏剧化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模仿、想象,更要引导学生创造。创造,让学生的戏剧化学习更精彩。而戏剧化学习的创造,重点要培育、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落实语文学科“戏剧化教学”的根本旨归。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这一篇课文,笔者引导学生围绕着“西蒙海上打鱼”“桑娜在家补网”“桑娜看望西蒙”“西蒙与桑娜对话”等场景进行戏剧化表演。在引导学生戏剧化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突出穷人的“穷”与“不穷”,即穷人物质上非常穷,但精神却非常富有。尤其是他们的家庭充满了温暖、爱,对邻居也倍加关爱。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还创造性地补充了“西蒙死前的场景”等,以便让戏剧表演更感人,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一种对穷人的美好心灵的肯定。在戏剧创造的课堂上,学生奇思妙想迭出,形成了一个个思维、想象、表达的高潮。创造性的戏剧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突破了教师的预设,课程呈现出未曾预约的精彩生成。

语文“戏剧化教学”激发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通过“戏剧化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戏剧化教学”建构了一种促进学生生命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范式。“戏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知世界、完善自我的有效路径,真正实现了从“育分”到“育人”的价值转型和意义嬗变。

猜你喜欢
教学部戏剧化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Seven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large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LOGO GIRL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