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雨晴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以下简称“双减”)[1]。“双减”政策是基于解放学生身心束缚、呼唤义务教育公平、回归教育本质[2]、减轻家长经济压力、培育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一系列诉求而出台的。然而“减负”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提质”的需要,如何在“双减”的背景下提高义务阶段的教育质量,家校社协同共育会给出答案。义务教育,为高等教育奠定基础,为建立正确的“三观”提供保障,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保驾护航。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建立一个完整、良好、和谐的教育生态系统。以家庭教育作为扬帆起航的起点、以学校教育作为披荆斩棘的动力、以社会教育作为大展身手的平台。始于家庭、重在学校、终于社会。家校社协同共育应切实改变当前“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学校化”的错位现象,建立起一个“家庭更像家庭,学校更像学校,社会更像社会”的教育环境[3]。“双减”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多种利益主体,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解决。家校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人生始于家庭,家庭是构建社会系统的最小单位。家庭教育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协同教育的开端和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奠基石,是协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教育对协同教育具有辅助铺垫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协同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初始染缸。家庭教育对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对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对于良好品行的养成,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承担着社会的希望,是育人的第一载体。在“双减”的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途径:树立优良的家风、增进家长的协同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素质、建立学习型家庭。
优良的家风乃是国之幸事,是以德育人之命脉。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准则,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建设优良家风[4]。首先,家长在家庭中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用良好的认知、素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为人处世的态度去影响孩子,使孩子长期在家庭环境熏陶下潜意识里注入遵纪守法、爱国爱党、勤俭节约、努力奋进等优秀思想。孩子幼年阶段受到的教育乃是刻骨铭心的,融入骨血的,将会陪伴其一生。其次,在家风建设中要注意尊重、平等、民主。家长应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去对待。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庸,家长在日常交流中要充分照顾孩子的思想与意见。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不能在其创新意识最强的阶段扼杀孩子的创造能力。最后,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得失荣辱、成功失败,及时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优良家风对教育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悄无声息中将教育的种子种在了孩子的心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将优良家风建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以在《梁启超家书》中可以看到梁启超先生对九个子女关于做学问、为人处世、时政的教育与引导。在优良家风的熏陶和影响下,梁启超先生的子女都成为各领域的翘楚,甚至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因此,优良家风不仅有助于家庭教育的成功,也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使协同共育成功在第一步。
在“双减”的背景下,使孩子实现真正减负的源头是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家长必须摒弃以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分数论成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理念。拒绝盲目跟风从众以及攀比的心理,将“内卷”扼杀在家长的思想中。新时代的家长应不断优化教育观,首先,坚持因人而异的培养观,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家长在日常的教育思想里需要树立“条条大路通罗马”“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观念,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天赋等因材施教。其次,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从重视智力发展转为重视全面发展、从采用“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采用素质教育模式[5]。最后,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教育观。科学地制定孩子的教育目标,家长以平常心确定对孩子的成才期望,切不可将自己不切实际的愿望强行施加在孩子身上。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自理能力。与此同时,在“双减”背景下,增进家长的协同教育观念也是势在必行的。家长应该具有高度的自我认知,深切地明白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更是家长不可推卸的义务。家长应建立正确的协同育人观,协同共育是家校社多方利益主体共赢的过程。家校社是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理应为其共同利益而努力。
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家长素质是否提高。育人者必先自育,因此,提高家长个人素质势在必行。首先,家长应该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现代教育观念,自主学习儿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其次,学校应该组织家长培训教育工作,承担向家长宣传、灌输先进教育理念、家校协同共育的责任:第一,学校应根据不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时间安排等设置相关不同程度的网课,给学生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发放通用性家长学习教材。第二,学校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讲座,根据当前热点的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家长能够获得机会与教育专家或资深教师进行互动和咨询。第三,学校组织家长论坛,请优秀的家长分享育人经验,相互交流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理论知识,加强家长的责任意识。最后,社会需要积极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广泛宣传教育知识,普及推广家庭教育。积极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终身学习。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竞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家庭是健康家庭的标志,是高质量家庭教育的体现[6]。在“双减”的背景下建立学习型家庭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学习型家庭是指:“以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共同成长的过程。”[7]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组织的缩影,根据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借鉴[8],学习型家庭的建立共包括以下三个因素:首先,建立家庭共同愿景。家庭共同愿景是家庭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使命、价值观和目标,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是家庭成员共同认可与接受的理想。因此确立以终身学习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准则的家庭愿景至关重要。其次,鼓励家庭成员自我超越。当愿景与现状存在差距,就会产生“创造性”张力。引导家庭成员不断创新,加速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在这一反复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最后,倡导家庭式团队学习。在家庭学习中坚持“平等、自由、互动、自主”的原则。在家庭团队学习中要尊重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理解家庭成员的时间安排,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家庭团队争取做到学习内容兴趣化、学习时间自由化、学习形式多样化。
学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使命。同时,学校教育也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中间环节。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引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场所。而作为公共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的国家性、人民性和专业性仍然是人类社会教育体系中最强的。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特别在家校社协同共育上,学校教育可以、也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途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课堂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学校层面的减负必须抓住课堂,而实现的唯一途径便是增效[9]。优化课堂,提高教育质量,做压力的“减法”,做质量的“加法”。首先,建立精准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都具有不同的使命与价值。因此,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划好新知识、旧知识、记忆性学习、思考性学习、学习方法、德育等各自所占比例,以及不同目标期待达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其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科学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铺垫—引导—反思”型教学方式,通过铺垫讲解基础性知识,引导学生对于重点问题的思考,最后,由学生反思总结。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完美互动,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与总结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掌握课堂知识,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再次,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质量的保障,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应积极建立“平等、自由、积极、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不怕“出丑”,用正确的情绪与心理对待错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与发言。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共同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展示实在的教学效果。一节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反思总结,敢于正视一节课的真实效果乃是下一节课质量提高的地基。2010 年,山东省一个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课堂实录充分证明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减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付超老师先进行“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解释”“典例引路”“范文举例”等环节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思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联系紧密,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氛围融洽,高质量地完成了一堂课的使命与任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双减”政策颁布后,学生学习回归学校,教师承担着更大的教育责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因此,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薪资待遇。在当前“减负”与“提质”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幅度增加,在教学过程中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在社会上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对自我价值认同,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以及完善教师奖励机制。根据多劳多得的劳动分配原则,满足一线教师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发展需要。其次,完善教师的师德建设。在“双减”背景下应该规范教师行为,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严肃处理“课堂不讲,课下讲”的劣迹教师。最后,提高教师能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与教师的个人素质密不可分,学生增效的前提是教师不断自我完善[10]。因此,需要严格把控教师准入机制。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或外出深造,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原理、作业设计等不同主题的教师培训力度。学校积极地为教师举办教育名家座谈会,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是支撑“双减”政策的关键举措,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课后服务是学校课程的外延与拓展,是“五育并举”实现的主要渠道,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完善课后服务管理主要包括以下途径:首先,采用多元筹资渠道,切实保障课后服务经费。义务教育阶段的服务应以国家支持为主,由企业、教育基金协会、家长等多方主体共同承担。按照承担责任与支付能力等分别筹措相应的资金,为义务教育服务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其次,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建立“1+N”课后服务模式,“1”是指学校当天布置的学业任务,该部分由各专业任课老师辅导完成。“N”是指社团课程,其中包括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活动、研学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等。“1+N”的课后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在“双减”背景下提高教育效率的目标。最后,充分利用多样的服务资源。课后服务的多元化更加体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是“双减”过程的中坚力量。
作业在教育系统中具有以下功能: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拓展应用,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发挥学科育人作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业质量的高低影响了义务教育的育人效果,在“双减”背景下,作业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利剑。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主要以优化作业的设计与规范作业的批改为主。首先,在优化作业设计部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轻量化,重趣味。在作业设计时重视浓缩精练,禁止“题海战术”。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应以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主要目的,因此对课堂知识的迁移应用应是作业设计需重点考量的问题。学校的作业设计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问题、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动态生活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在举一反三中获得超预期的感受。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与生活化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吸收与运用,从而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目的。
第二,分层次,重个性。根据记忆力、理解能力、智力等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进度与状态。高质量的作业是需要与学生完美适配的,因此,学校需要为学生量身制作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根据对学生发展阶段和义务教育要求的考量,将学生作业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基础知识类作业,通过反复练习巩固理论性、基础性、常识性知识。2.实践研究类作业,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去研究与总结相应的规律,探索其中的原理与本质。极大地锻炼学生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3.创新设计类作业,在参考前两类作业完成程度的前提下,教师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为基础,为学生设计不同主题的任务。教师对每个学生布置作业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该生的学情,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布置三种层次的比例与难度。真正做到“一生一作业”,达到作业服务于每个学生的目的。这也是在“双减”背景下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节点。
作业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的同时也要规范作业批改。教师通过作业批改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问题解决和技能养成等情况。教师规范的作业批改又会使学生感觉到受尊重,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说,作业批改本身就是教书育人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习惯、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规范作业批改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师作业批改标准,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作业沟通,发挥教师对于作业的指导功能。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背景和依据,是学生能力发展、品格完善的重要平台[11]。社会教育是促进学生快速成长的润滑剂,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内化外显的有效证明,弥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缺憾。社会教育不仅是协同教育的重点和结果,也是检验协同教育的途径。同时,社会教育作为协同教育的最后一环,对协同教育的完成起到了把控与完善的作用。而义务教育又是全社会的事业,社会有责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在“双减”背景下,社会教育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途径:建立国家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监管教育机构、协同调动社会资源。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在以国家政策为指令的社会教育下履行育人的责任。政策的出台引导教育的方向,正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颁布,也需要国家根据此文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比如,优化考试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教育评价导向。配套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国家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督导,从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主要方面科学评价,不再片面以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从而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又如,国家政策根据“减负”“增效”“提质”的需求,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规范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为“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政策宣传,我以还应充分调动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广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正确对待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构筑全员参与推动“双减”工作的共建共享新样态[12]。
“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根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人,社会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形成正能量场域。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全面发展为主基调。严厉打击“唯分数论”“内卷”等风气,防止剧场效应的产生。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媒体大量报道好人好事、各路精英等优良事迹,引导社会成员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核心,落实“五育并举”。树立“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和发展观。其次,社会积极主办围棋大赛、乒乓球大赛、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赛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通过社会活动践行“术业有专攻”这一理念,使社会成员真实地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
课外补习依附于主流的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与学校课程相似,也被称为“影子教育”。近些年来,家长和学生对于课外补习的需求不仅是“补差”,更多是“培优”,需求的扩大加剧了课外补习的盛行,同时也使家长、学生、学校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课外补习是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机构是课外补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双减”的背景下对教育机构进行监管是势在必行的举措。首先,规范教育机构的收费。国家根据行业标准与当地薪资水平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严格制定辅导班的收费标准,禁止漫天要价,切实地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其次,完善教育机构教师的准入机制。国家颁布相关政策,禁止在校教师应聘教育机构,提高对教师学历和授课能力的要求。最后,引导教育机构调整补习内容。国家引导教育机构加强对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的辅导,减少对学科教育的补习。在“双减”背景下,教育机构应该准确认识自己的定位,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达成“减负”和“提质”的育人目标。
学校立足于社会,把学校放在社会背景下去办学,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安排合理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场馆和企事业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并把学生参加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学校建立与当地图书馆、博物馆、天文馆、消防机关、医院等社会单位的合作,进而给学生科普讲解关于科技、艺术、国防等多方面知识。学校加强与社会机构的联系,向社会教育机构派驻老师,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提升社区育人环境。协调调动企事业单位,给学生提供个人生涯体验和社会劳动的机会。志愿者、社区服务、社区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充足的校外教育资源和社会风尚,发挥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引领,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目前,在“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育取得显著进展。在思想上基本达到统一,在政策上基本实现覆盖,在制度上基本得到保障,在执行上基本有效落实。一项政策的出台与实行是曲折发展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双减”视野下,家校社协同共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做到始于家庭,重在学校,终在社会。家校社三方协同共育,各司其职,紧密衔接,共同助力学生在生理、精神、心理等不同层面减压减负。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兼顾“加法”的实现。在未来,协同共育将一直致力于“减负”“提质”“增效”的第一线,将成为我国新型的教育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