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

2022-03-02 07:23陈祥云
现代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校家长学校

■ 陈祥云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靠教育一方努力是不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1]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助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只有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家长才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融入教育,与学校共同落实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责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家校关系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山东省进行的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仍然有部分家长对教育规范管理、教育改革、教师队伍素质、家校沟通、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不满意。当前,家校关系还面临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教育合力未形成

1.学生家长不能真正理解教育。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对教育的深度介入,对教育政策了解不全面、不透彻,对学校做法了解不深入,导致对教育有误解,存在偏见。

2.学生家长不能全面融入教育。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融入度不高,普遍抱有旁观者的心态,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教育同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教育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3.学生家长未倾力帮助学校。学生家长为学校鼓与呼、以实际行动帮助学校发展、与学校一道对学生实施共同教育、发挥自身优势引导社会各界扶持学校的力度不够,多数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焦点问题还只能靠学校自身来解决。

(二)家校沟通不顺畅

1.家校沟通在学生的教育责任上认识有误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离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引导孩子成长的意识,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来接受教育的,学校应全面负责孩子的教育。个别教师缺乏参与家庭教育及家庭共同育人的意识,将“问题学生”面临的成长难题简单地归结为家庭和家长的问题,认为“问题学生”应该由家长负责。部分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责任上存在认识误区,双方都想推卸本该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在学生教育问题上达不成育人共识,难以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2.家校沟通互动频率不高。为达成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致目标,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应该定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沟通。事实上,教师针对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和学生成长问题,与家长开展的交流方式单一,沟通次数太少。有的教师平时不习惯和家长主动取得联系,学生出现问题后才与家长沟通;多数家长缺乏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意识,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双方沟通频率偏低,缺乏经常性的互动交流,造成了家校关系难以升温的局面。

3.家校沟通的实效性不强。虽然有一部分教师能够在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将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思想问题、行为倾向有一个准确的预判,但是有些老师不能把工作做在前头,未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并交换解决问题的意见,难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等到问题发生或问题严重了,再去与家长沟通交流,既不利于问题解决,又不利于家长接受和配合。尽管有部分教师能够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由于准备不充分,“备课”不全面,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影响学生问题的解决实效,制约着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质量和效度。

4.家校沟通的桥梁未完全搭建好。家长有了解教育、知晓教育的愿望,有请求学校和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排除困难、给予特殊关照等方面的诉求。但是,实现这些愿望和诉求的沟通桥梁未完全搭建好,导致家长对教育政策、学校决策、办学举措、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路径等事项缺乏知情权;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和诉求不能及时让学校和教师知道并帮助解决,等等。这就导致了家长与学校的必要性沟通不到位,家长对学校产生看法,也对教师产生情绪。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

二、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以全面聚焦和谐家校关系,以推进区域家校共育实践为载体,构建了三大策略。

(一)开放办学空间,建立家校深度沟通机制

现实中,多数学校由于对学校办学、教师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不自信,而没有及时宣传教育政策、学校决策和办学举措,没有对学生成长问题进行深度家校沟通,没有敞开校门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受到严重影响。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开放办学空间,建立家校深度沟通机制,凝聚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是建立教育教学工作定期通报和即时征求意见制度。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利用家长会等方式,学校对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管理举措、道德教育等系列事项,集中向广大家长通报,及时向家长宣传和解读,让每一位家长充分知晓。学校在办学和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创新举措、进行的具体改革、涉及家庭的敏感问题等事项,应及时向家长征求意见建议,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民主决策。一旦家长充分知晓国家教育政策、学校决策和具体举措,并参与学校民主决策,他以就会积极作为,自觉地配合、支持、帮助学校开展育人工作。

二是建立基于学生成长问题的家校沟通制度。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千差万别的身心发展状态,不同的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学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就学生成长问题与家长有针对性地深入沟通,才能探明问题的成因,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一种方式是召开家长会。每学期至少要召开2 次家长会。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未教学质量检测之后,以班级为单位统一邀请家长进校园参加家长会,沟通商讨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策略。另一种方式是教师家访。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在工作之余统筹安排,每个学期带着问题对每位学生进行1 至2 次有针对性的家访。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

三是建立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学校在管理方面要有大的格局,有底气、有自信地敞开胸襟,接受每一位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要敢于让家长走进学校,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共同教育。学校的设施建设、安全管理以及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随时敞开校门向家长开放。通过定期邀请家长参观校园、进班听课、驻校执勤参与学生养成教育等,尽最大努力建立家长融入学校的办学制度和条件,为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创设必要条件。

(二)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实行家长督导制度

家长是学校教育可靠的内在力量,是教育的同盟军、主力军,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能缺席学生的成长,不能成为教育的看客,家长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家长以看客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有的还偶尔给教育制造一点儿麻烦,带来一点儿负面影响。学校要不断创新家校合作形式,推行家长督导制度,创设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工作制度,实施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措施,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一是健全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建设不是什么“双刃剑”,而是学校的同路人、同道人。学校家长委员会是由本校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也是学校联系广大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实践证明,家长委员会是发挥广大家长积极作用的最佳载体,是家长由客体地位变为主体地位的重要平台。学校要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帮助家长建设好各级家长委员会,力争让每位家长都参与进来,并发挥各自的正向引导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家长委员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协调,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建立起和谐的纽带关系。大多数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成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关爱,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部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做法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建议和诉求,出于某种考虑,又不方便直接向学校和教师提出来。这时,家长委员会就是最好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将家长合理的想法、建议和诉求以及困惑转达到学校或教师,并及时协调解决。再者,借助家长委员会选拔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利用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培训班,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技能,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三是实行家长督导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坚持“不逾界、不越权、不包办、不干扰,真参与、真督导、真服务、真奉献”24 字原则,建立家长督导学校制度。一方面,督导学校办学行为。由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家长对日常管理、育人活动等方面进行督导、监督和评议,将发现的问题汇总后递交学校校委会,督促学校整改纠正。另一方面,督导学校解决难点问题。学校为学生选配校服、购买保险、征订教辅资料等事项,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把这些工作全部交给家长委员会办理,家长全程督导监督、群策群力,可以更妥善地处理问题。学校社团师资不足、校园意外或偶发事件处置、学校及教师与家长或社会产生摩擦、举办大型活动需要社会赞助等难点问题,仅靠学校或教师难以解决,借助家长委员会自治组织,发挥家长各自的专业、资源、人际交往优势,能有效助力难题的解决。

(三)深度开发教学资源,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学校和教师要时刻树立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大局观,全方位为学生和家长着想,帮助他以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国家“双减”政策落实到位,构建和谐家校关系。[2]

一是立足学校教书育人主要职责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家长普遍对“孩子学习效果和质量能否保证”产生焦虑和担心。学校和教师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责无旁贷地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第一,解决家长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前提。家长对国家“双减”政策和学校采取的措施不了解,肯定会产生抵触情绪,国家“双减”政策就很难落实到位。学校要邀请熟悉政策的专家向家长详细解读国家“双减”政策,帮助家长深入分析落实政策的利弊,全面介绍学校的配套跟进举措,彻底消除每一位家长的思想顾虑。第二,全面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是关键。家长不惜花费大的代价让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既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出人头地的心理原因,又有学校不作为,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学校通过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改进评价办法等多种途径,强化教学管理、向课堂要效益;通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切实发挥作业诊断评价和激励的功能,以达到落实“双减”政策的目标。第三,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履行聘约是基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做好答疑辅导。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严禁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通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计划地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课外兴趣阅读和文艺活动,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建立科学的网络娱乐观,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全人格。

二是做好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学校课后服务既有效落实了国家“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课外辅导负担”问题,又解除了学生下午放学后没地方去,学业无人辅导,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不一致的后顾之忧,受到家长的一致欢迎。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保障课后服务时长,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合理统筹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能够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提升家长的满意度。

三是做好利用学校公共资源免费向本校学生节假日开放的工作,以落实国家“双减” 政策。一般来说,在非寄宿制中学每天下午放学后和节假日、寄宿制中学节假日,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音体美等功能室,以及学校操场、体育设施等公共资源都会处于闲置状态,而学生在家又无处可去,无人管理,希望到学校利用闲置资源进行自修,以培养特长、提升综合素质。为了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学校应及时做出回应,在固定时间将公共资源免费向本校学生开放,发挥学校闲置资源最大价值,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需求。以教师义务轮流值班值守的工作方式确保学生在校安全、有序地开展各项活动,确保公共资源开放实效。

四是创造条件做好学生营养午餐供给,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在非寄宿制中小学有许多家长由于工作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时长等客观原因制约,不能及时为孩子提供午餐,只能让孩子到“小饭桌”就餐。学校着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创造条件做好学生营养午餐供给;没有学生餐厅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生餐厅;不具备条件建设学生餐厅的学校,还可以通过企业配送营养餐的方式来解决,以确保有需求的学生都能吃上安全放心的营养午餐,解决家长的困难,减轻家长的负担,让家长满意,促进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

总之,通过大力推进区域家校共育实践,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有效策略,引导广大家长全方位关注教育、认识教育、参与教育、监督教育、共同教育,解决好学生成长问题,家校关系也会因此越来越和谐,育人合力凝聚得越来越强大,区域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家校家长学校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