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梅
(长春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对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近些年道德建设的成绩和经验,科学分析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道德建设领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即推动新时代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凝聚磅礴力量。未成年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是落实《纲要》的重要指标,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态势的日益加剧,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孩子的教育,为孩子成长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家长的重视和关注本身是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为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在学校教育方面,在落实素质教育、强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德育地位日益凸显,中小学校既加强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管理,又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这为学生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校内环境。但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全社会的德育建设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资源,消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女优良思想品德的养成效果。有研究表明,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方式简单。父母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没有科学清晰的教育理念引领其教育行动,导致孩子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心理,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认知和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不足。相反的极端则是家长动辄打骂孩子,使孩子形成孤僻和逆反心理,长大后难以融入社会。二是家教空白。主要表现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再婚家庭和父母外出打工交由亲属代管、隔代抚养的家庭之中,儿童失管失学,其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空白状态。三是家长言行不良,严重影响子女。不少家庭中的父母或长辈,有不讲诚信、弄虚作假、欺骗赌博、搞封建迷信等不良或违法行为,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笔者的调查工作结果表明,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五重五轻”现象。一是重“成才”、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节。德育成了某一门课、某一些教师、某一个机构的任务,与智育、体育和美育相分离。在一些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仍是以成绩论高低,减负工作迟迟得不到落实,违背了对未成年人实施以兴趣教育为基础的教育规律,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思想道德教育游离于智育之外。二是重课堂教学、轻亲历体验,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一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施体验教育的资源和基本途径,没有形成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有效模式,难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利于学生知行的统一。三是重空洞说教、轻实际效果,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四是重“认知”、轻“养成”,养成教育环节常常被忽视。五是重硬性灌输、轻无形渗透,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在细节之中的潜移默化的渗透[1]。
1.大众传媒不能区分受众的年龄层次而造成的误导。以谈情说爱、阴谋流血和暴力复仇等为主题的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节目泛滥,令不少缺乏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心醉神迷。但这是与法治社会建设的观念背道而驰的,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毒害作用相当深远。有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是因为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才走上抢劫、盗窃、赌博甚至杀人的犯罪道路的。
2.不良网络文化毒害青少年的心灵。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就是各种网络传播载体上的不良文化传播的影响,尤其是带有色情和暴力情节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极大[2]。更有甚者,有些进口游戏篡改历史、诋毁中国形象,使未成年人产生错误的认知,拉低了其思想品德建设的自我要求。
3.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治建设任重道远。近年来,我国对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工作。从查禁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到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查封取缔非法经营的娱乐场所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屡禁不止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4.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学生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另外的一套,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学校教育的重智轻德、家庭教育的重望高压与放任无力 、社会教育机制的不健全,特别是文化市场的混乱无序,导致三者不能形成整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思想品德认知水平,承担着未成年人道德示范和启蒙的重任。但大多数家长在育儿方面缺少科学认知,实施的教育行为多带有自发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中小学只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衔接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或进行家访,形成双向互动或多元互动机制。首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做子女表率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家庭氛围,形成优良家风,以健康的思想、高尚的品行引导教育子女。其次,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改变“重智轻德”的做法,“把孩子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公益等有利于志趣培养和激发其创新精神的各种活动”[3],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最后,要改变“棒打出孝子”的传统观念,采取说服、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减少不良教育对学生的伤害,提高教育的效果。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是中小学校要直面的紧迫课题。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教育责无旁贷。但学校无力直接号召和领导社会各界,只能用自身的工作和形象去吸引和引领社会力量的广泛认同,乃至大力支持,从而汇聚起强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合力。
1.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树立学校教育的良好形象。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虽然减负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环境。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影响到了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却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性、孩子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期望值的设定和方式的选择上未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还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或者供给不足高度相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道道远。
这种情况下,“减负”就成了落实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先决和必要条件。首先,学校应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果学校还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升学率的高低为评价办学效果的标准,忽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把教学重心放在所谓的“尖子生”身上,忽略了多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就不会令人满意。学校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把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以考试科目为主)、教学形式的简单化(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目的片面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培养目标的唯一化(以升学为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创新精神。其次,义务教育阶段应以不进行选拔类考试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认真坚决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对于随意增减课程门类、课时的现象要坚决杜绝。同时学校要坚持开展种类多样、内容丰富、面向全体的课外活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评价标准,避免按考试分数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取向和做法。同时,对减负工作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知,减掉学生过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通过减负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完成适合自我个性和能力潜质的生涯发展规划。例如,让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比如研学旅行、社会考察、军事训练、农业劳动、公益行为、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2.发挥“五老”队伍的教育优势,深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方式改革。“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简称“五老”)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立场和信念、丰富的工作经验、崇高的精神风范,养成了优良的作风,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中小学校要挖掘这方面的资源,组建“五老”教育队伍,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某军区联勤部的一所干休所有这样一群老八路、老革命,离职休养后,仍然心系党的建设,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进步,积极投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他们以干休所为依托,进学校、下农村,为广大青少年宣讲党的历史、传播革命传统、辅导创新理论、救助失学儿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配合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的网吧整治暑假特别行动,这支“五老”队伍担任义务监督员。他们不畏高温酷暑,坚持开展监督检查,当地网吧管理工作成效明显提升,一些未成年人沉溺于网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4]。又如,浙江省某社区中的“五老”人员率先办起了免费的“四点钟学校”,使近30名学生离校后有了一个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的好去处。“五老”人员每天为学生开办体育、音乐、绘画兴趣班,并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日益凸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化从容。
3.开展军警校共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教育时机,邀请部队官兵到学校宣讲国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军警校共建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未成年人了解我军的优良传统,增强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勇气。要充分利用军训活动与官兵联系时间长、受教育深的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艰苦朴素传统、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加强党政部门的引领,学校、社会齐头并进。地方党委和政府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部门,肩负着制订目标、筹划实施步骤、构建运行机制及所需资金的运作、活动场所的营建与融通、社会环境的优化等职责,这也只能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得以实现。中小学校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分布面广、层次多样化,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多源流的策略方法为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样板。中小学校长和教职员工处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线,是实践的探索者、成果的培育者、意愿的体现者,其建设经验也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提高执法力度,做好校园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调查表明,部分中小学校校园周边布满了电子游戏室、歌舞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不少出租、出售不良书刊的书屋、书摊。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大。目前,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但其落实和监管却难以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执法机关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还很不到位,使一些本应得到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5]。中小学校要主动和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将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例如,湖北省各级公安部门在加强打击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案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校园治安体系的构建。公安交警部门在学校门前划定停车标线,禁止乱停乱放;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街道、门牌及经营场所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不再在此范围内审批网吧、游戏室、歌厅等经营性场所,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创造了文明的环境保障。
3.实施“四项工程”,建设绿色文化通道。教育系统借力政府广电部门的大力支持,实施“四项工程”,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拓宽了中小学生接受正面教育的渠道。(1)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广播影视节目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创作适宜未成年人观赏的影视节目和公益广告;制作、播出反映优良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祖国统一,以及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巨大成就和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先进典型的系列性节目。开设和办好未成年人专栏和专题节目,拓展未成年人作品的题材和形式,努力推出精品节目和栏目。例如,各级电台、电视台的各套节目中,每天播放公益广告的数量不少于广告总播出量的3%;在中小学寒暑假期间,集中播放优秀爱国主义的电影和电视剧;要加强译制工作计划与管理,多译制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歌曲等。(2)开展广播影视“净化工程”。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严格把好节目的制作关、审查关和播出关,控制、删减、弱化和调整含有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的电视剧、影片的播出,禁绝以再现手法表现案件的纪实性节目,杜绝含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情节、内容,抑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清除浮华媚俗、低级无聊的内容,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3)实施广播影视“防护工程”。加强对境外引进节目的管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杜绝不顾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现实、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的盲目引进现象。(4)推进广播影视“监督工程”。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要建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和队伍,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指导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工作,切实做好导向把握、政策支持、播映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
4.关注出版界,提供优质精神食粮“订购单”。目前,我国文化出版部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读物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三者的结合上尤显不足,呼吁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从业者与出版者、作者共同参与选题策划,大量创作、出版一些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优良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优秀作品。中小学校是净化未成年人出版物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口,要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好关、守好门。
5.开辟和建设社区教育阵地,拓宽思想道德建设渠道。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中小学校要抓好校外教育的典型社区试点工作,帮助社区了解域内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段和趣味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与社区、妇联等部门一道办好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提升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水平[6];组织学生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深化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