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典兵,付玉玉
(1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2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振兴乡村,依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成败得失,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主要担承者和乡村教育中的“活的灵魂”,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教育事业的质量。2020年9月,教育部等6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1]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两种动力:一是外部促进力量,即对乡村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时代进步和教育变革对乡村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内部推动力量,即乡村教师的专业自我完善与自主发展的力量源于乡村教师自我角色的发展愿望、需要和追求[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理论表明,决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支撑力量,在于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自觉行动。那么,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或困境?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选择、优化和确立相应的促进策略?只有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选取徐州市4所乡村学校部分教师作为样本,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专业自主发展途径”“专业自主发展影响因素”等4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职业理想是指乡村教师所向往并愿意为之不断奋斗的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美好期盼和孜孜追求,它能使乡村教师在相对艰苦的乡村环境中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安贫乐道,教书育人。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乡村教师职业理想不够崇高和远大,甚至部分乡村教师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理想,导致坚定从教的职业信念以及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欠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清晰的主体意识意味着乡村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角色和责任的确认与担承,是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至关重要的推动因素。调查发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比较薄弱,更多地表现为外部推动的“要我发展”而非内部自觉的“我要发展”。新入职乡村教师往往更多的是处于关注自身生存的阶段,主体发展意识尚未形成;教龄较长的乡村教师虽然对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比较熟悉,甚至是驾轻就熟,但平凡的教育教学生活容易使其产生懈怠心理,其专业发展主体意识往往也不是很强。
教师职业特殊性赋予专业学习以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调查发现,乡村教师专业学习的时间不足、缺乏场所。乡村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教材的创造性加工以及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详细了解、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教案和PPT的认真撰写与制作,课后要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还要承担班主任工作,这些繁重的工作任务往往会挤掉乡村教师的专业学习时间。虽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很多阅读的便利,但浏览式的浅层阅读无助于乡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乡村社会和乡村学校又难以提供良好的场所及各类必要的书籍。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调查分析,乡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不够重视,难以充分发挥师徒制、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方式的价值作用。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固守以学生考试成绩和日常工作表现为标准的简单量化评价方式,误导着乡村教师以一种错误的竞争意识面对同事,相互之间缺少教材处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沟通、交流分享和互帮互促。
乡村教师要想实现自主发展,不仅需要具有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之情,更需要具备深厚扎实的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素养[3]。调查发现,乡村教师基本的学科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较高,但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等知识维度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这在影响其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势必会限制其专业自主发展的意愿和水平。
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调查表明,乡村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和教育研究能力相对欠缺,他们往往认为自身经过了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积累了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丰富经验,因而无需进行教育研究[4]。乡村学校对乡村教师的教育研究也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有效的激励,乡村教师往往认为写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是评级评职称才需要做的事情,缺少开展教育研究的主动意识和独立能力。
乡村教师身处乡村教育一线,面对的是乡村儿童,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对乡村文化习俗的了解,特别是在教育扶贫背景下对乡土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学习和掌握,是他们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比较重视学科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过于强调与城市学生一样的“共同标准”,忽视了乡村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和对乡土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地学习和补充乡土知识,导致在乡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出现偏差。
自我更新是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是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5]。调查发现,乡村教师特别是教龄较长的乡村教师,虽然在教育教学方面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但因为已经评上自己认为能够评上的“最高”级别的职称,展望未来也看不到自己职务晋升的希望,造成其教育教学工作热情的衰退、职业成就动机的缺失,由经验型教师向教育家型教师发展转变的强烈心理志向“溺灭”,失去了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
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乡村社会和乡村学校方面的外部因素,也有来自乡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
首先,从办学条件来看,受经费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环境等硬件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乡村教师更多的仍然采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其教学效果和成就动机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其专业自主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从乡村教师配置来看,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相比城市学校也处于弱势地位。城市学校交通便捷,师生生活环境和条件优越,而乡村学校则相对艰苦,乡村学校在教师招聘和高职称教师留用上困难重重。再次,从教师福利来看,乡村教师在工资、住房、课时补贴、子女就学等方面存在着不能令人满意之处或者是后顾之忧,势必也会影响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志趣和动力。最后,从教师培养来看,当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惑时,乡村学校很难能像城市学校那样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培训和引领,导致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
首先,在评价制度方面,乡村学校更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其作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主要指标,忽视了对乡村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态度、教育研究、乡村社会融入等方面的评价,从而对乡村教师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其把考试成绩的提高当做教学追求,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其次,乡村学校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开展的校本培训,针对性不强,形式主义严重,实效性不足,乡村教师很难在自身最需要的时候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引领,这必然会阻碍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最后,因为教师缺编严重,乡村学校更在乎的是教师能不能承担起教育教学任务,既不能提供相应的专业发展平台,而用于专业学习的图书资料又存在老旧、匮乏等问题,这势必影响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信心和主动性。
乡村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是其专业自主发展过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最主要的内部原因。首先,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较为薄弱。这一方面是因为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和艰苦性、专业发展机会和上升通道的局限性等很容易使乡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诱发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乡村教师专业理想相对缺乏,教育教学的热情和成就动机不足,在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方面的意愿不强。其次,由于受知识面较窄、教育研究能力不强、自身态度消极被动等方面的影响,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思维力、意志力和行动力存在很大欠缺,难以制定具有引领作用的专业自主发展行动计划,有时候即使形成详细的计划也无法付诸行动,导致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源性动力缺失。
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乡村社会、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心协力、综合施策,充分发挥三方联动的合力作用。
1.构建多元交流平台,支持教师发展。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以及与他人的积极沟通、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现有乡村教师交流与发展平台不够健全,乡村教师缺乏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支持,教师之间难以共享经验、互助合作,无论是主动协助他人还是寻求他人帮助,往往都存在较多的困难。因此,构建多元交流平台对于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通过对乡村教师参与的各类线上线下培训资源中有关备课资源、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扩充,加大面向乡村教师专门培训的范围和力度,带动更多乡村教师参与其中。其次,可以通过积极整合乡村教师信息资源,搭建乡村教师间资源共享、教学共鉴、问题共商的交流平台,让乡村教师能够互相学习,共同商讨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其群体的进步成长。
2.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增进资源共享。城乡间的不平衡是影响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城乡教师配置失衡,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在教学环境、薪资待遇、发展通道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优秀教师更倾向于到城市学校任教,因而造成乡村学校优秀教师相对匮乏,具有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学科领头人团队难以形成的局面。因此,加强城乡教师间的交流、增进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提高乡村教师积极参与城乡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对参与的乡村教师给予充足有力的经济、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保障。其次,要确保乡村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落实,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后,要重视信息的及时有效反馈,评价制度要形式多样、切实可行。通过构建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促使城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扎实高效地推行。
3.保障教师的物质待遇,吸引年轻人才。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教学环境和薪酬待遇普遍要低于城市教师,一些年轻的乡村教师更倾向于优先选择进入城市学校任教。这就导致乡村学校的师资薄弱且缺乏新入职教师的及时补充。因此,保障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年轻教师的加入,是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策略。首先,应当尽可能缩小城乡学校教师之间的薪酬和福利差距,减轻乡村教师的生活压力,提高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次,应当加大乡村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设备、校园设施等办学条件,为乡村教师和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环境。最后,对于参与教师城乡流动、主动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的乡村教师,以及到乡村学校交流任教的城市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和评职晋升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年轻教师乐于从事乡村教育工作。
1.完善评价机制,有效激励发展。乡村学校需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对乡村教师进行评价,首先要确保评价的指标点足够全面,综合考量教学能力、师风师德、教学态度、学习态度等方面,不应有所偏重、遗漏。其次,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可以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当然学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评价最应受到重视。最后,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和清晰性,能够帮助乡村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完善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6]。当前,我国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并不是十分健全和完善,乡村教师对专业自主发展持有一种轻视与忽视的态度,极易产生倦怠与松懈情绪。这就需要提高乡村教师激励措施的有效性。乡村学校可以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着手,对积极实现自身专业自主发展的乡村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也可以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2.创造共同愿景,营造和谐氛围。共同愿景的确立有助于营造和谐有利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乡村教师在互助友好的环境中更好地实现专业自主发展。乡村学校通过创建美好的共同愿景,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可以极大地将乡村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凝心聚力地向着这一共同目标前进。只有在把乡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乡村教师的个人目标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乡村学校对教师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和启发乡村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7]。在愿景确立与良好氛围营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首先,乡村学校领导者要多与乡村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创立的目标才能切合实际,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经常性的引导与调控,谨防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偏移。再次,要强调围绕目标的实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后,要注意密切联系时代发展和乡村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进行目标的调整和良好氛围的维护。在共同愿景的引导和良好氛围的烘托下,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必将得到更好的实现。
3.重视专业引领,加强教育研究。教育教学经验相对缺乏、专业理念和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专业基础相对不牢固,是当前乡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学校要给予更多关注,提供精准帮扶。在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过程中,乡村学校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专业的引领。例如:可以聘请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教育教学专家进行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和讲座;可以聘请城市学校或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综合育人、专业自主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介绍和现身说法;可以与城市学校结成城乡教师发展共同体,鼓励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锻炼、学习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能力的支撑,教育研究对乡村教师而言具有特殊的专业引领作用。乡村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方面发现问题,通过运用已掌握的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开展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寻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会大大增强乡村教师的工作信心和热情,对其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是十分巨大的。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本研修、集体备课、推行师徒制、同伴互助等制度建设,为乡村教师提供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不断提高其教育研究能力。
1.坚定理想信念,端正态度动机。教师的职业理想实质上反映的是对教育本质价值的认识和判断,教师由此可以形成从事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进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正确的教育教学态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准目标,奋力向前。正因为如此,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标准中,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想信念”。乡村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教师要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甘愿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和乡村学生成长成才辛勤付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使自身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实现作为乡村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其次,乡村教师要葆有对教育事业的真挚而无限的热爱,要涵养和厚植乡村教育情怀,使之怀有对乡村儿童美好未来发展的深深期待。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热爱课堂、热爱学生,承担起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就能使乡村教师在品味快乐幸福教育人生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专业自主发展动力。
2.摆脱思维惯性,增强反思意识。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的日日常新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单调重复、思维惯性或模式化、程式化的现象。乡村教师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专业学习和理念的更新,提高自身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理念站位,就特别容易陷入教育教学的惯常性思维定势之中,就会磨灭自己的教育教学热情,降低教育教学的成就动机,进而陷入习得性无助或职业懒怠,失去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只有摆脱习以为常的负向思维惯性,才能使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乡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具备清晰的反思意识,养成深刻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课外校外活动完成之时、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告一段落之后,都要及时开展相应的反思,总结提炼其中的成功经验,认识了解存在的问题或失败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有意识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表现出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态势,获得自我激励、自我更新和自主发展的动力,实现从“当了教师”到“当好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
3.制定发展规划,稳步促进发展。美国教育学者福勒的教师发展关注理论表明,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一个从新入职教师的“关注生存”,到经验型教师的“关注教学情境”,再到成熟型教师的“关注学生”的过程。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其教学关注点与自身专业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乡村教师一定要清楚自身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专业发展突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关键,制定专业发展的详细规划,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走向成熟。首先,乡村教师要明白自身的劣势和优长所在,在此基础上确立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路径。其次,要善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审慎考虑,既要善于自我剖析,与自身专业发展实际情况相联系、相契合,又要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纳入其中,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背景和基础。最后,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重行动、不拖延,确保自主发展规划实施的有效性,稳步实现专业自主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4.树立研究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教学的乐趣与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投入密切相关,投入到教育研究之中时教学质量与心理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就会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教育研究对于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价值。乡村教师不应当仅仅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更应当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乡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把自身真正转变为一个研究者是提高其专业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然,乡村教师的教育研究和专职教育研究人员的专业研究是有很大区别的[8]。首先,乡村教师的教育研究并不仅仅是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而是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目的在于对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完善。其次,乡村教师要把教育研究和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教育研究融入到每天的备课、上课、教后记、听评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活动之中。最后,乡村教师要真正做到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教学,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