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概论”课学习的动力困境及其破解

2022-03-01 23:45康立芳
现代教育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概论动力思政

康立芳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主导意识、激活主导动力、增强主导本领[1],亦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主体意识、激活主体动力、增强主体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作为“概论”课教学对象,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动力与主体能力是影响“概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是客观事实,“显性逃课”“隐性逃课”的学习状态具有一定普遍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鉴于此,结合“概论”课教学实际,归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提出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思路,对于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破解其他思政课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局,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概论”课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所谓动力,是指“推动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的力量”[3]。大学生“概论”课的学习动力,是指推动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力量是影响大学生“概论”课学习质量与效果的“动因”。在“概论”课学习中,大学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平庸”、学习过程“敷衍”、学习结果“凑合”。

(一)学习目标平庸化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概论”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4]。但这一目标尚未完全成为学生“我要学”的思想自觉。在“概论”课学习中,不少学生学习目标比较平庸,“存在‘混日子’的心理,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高远的成才志向”[5],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仅仅将“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目标。有的大学生将获取相应学分直接作为“概论”课学习目标,未能将“概论”课学习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联系起来、结合起来。

其二,仅仅将“60分万岁”作为学习目标。在包括“概论”课在内的许多课程中,不少大学生“上大学学习的目的,仅限于获取一张大学文凭,或基本上只想获得一张大学文凭,学习没有更高的目标,常满足于60分万岁”[6]。

其三,仅仅将“获取高分”作为学习目标。在“概论”课学习中,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取向,“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生对课程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7]。本科生“概论”课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专科生“概论”课普遍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相对于新生,进入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下学期的大学生学习目标更讲究“实用”,通过“获取高分”,为实现评优评先评奖、保研等个人发展目标做准备。将“获取高分”作为学习目标的大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进取,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看到,仅仅将“获取高分”作为学习目标是“应试”思维的体现,未能将“概论”课学习与自身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完善联系起来、结合起来。

(二)学习过程浮躁化

在“概论”课学习中,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对待学习环节、完成学习任务,是取得真实学习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实践中,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任课教师。

其一,在线上课堂学习中,“身体”与“思维”不同时“在场”,甚至同时“不在场”。有的大学生身体与思维均“不在场”,将线上课堂时间变成休闲时间;有的大学生身体“在场”但思维“不在场”,视频学习未“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例如:课堂互动、话题讨论只留“痕迹”不留“思考”;发表观点、评论时过度依赖“百度”;在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核环节未能恪守诚信。

其二,在线下课堂学习中,“身体”与“思维”不同时“在场”,甚至同时“不在场”。有的学生“显性逃课”,身体与思维同时“不在场”;不少学生选择“隐性逃课”,身体“在场”而思维“不在场”。例如:“坐后排”现象,即“大学生在上思政课时尽量往后排坐的现象”[8],“大多数课堂都是后面几排‘座无虚席’,而前面几排则‘稀稀拉拉’,甚至有的课堂前面几排根本‘无人问津’”[9]。又如:“概论”课线下课堂学习中,有的学生携带其他课程教材,而不携带“概论”课教材;有的学生只携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有的学生成为“低头族”,“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大多做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10];有的学生被抽点回答问题时,或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或言之无物。“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使大学生主体作用弱化、虚化、边缘化。

其三,在课外自主学习中,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问题突出。例如:在主题展示的课件制作中,有的东拼西凑,有的存在知识错误,有的存在政治观点错误,有的所引资料陈旧,有的存在大量细节问题,等等;在读书报告、实践报告、作业论文中,不少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资源,在同一教学班往往出现多份雷同“作品”;在课程复习中,“考试周”现象普遍,平时很少复习或完全不复习,寄希望于任课教师“考前划重点”,通过“突击复习”实现“考试过关”。

(三)学习结果空心化

大学生“概论”课学习结果,既表现为显性的考试成绩、课程成绩,亦表现为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在实践中,有的大学生“概论”课学习的“显性结果”不够理想甚至很不理想,有的大学生“概论”课学习的“隐性结果”不够理想甚至很不理想。

其一,有的大学生考试成绩、课程成绩不理想。有的大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敷衍了事,平时学习表现与学习成绩乏善可陈;有的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发挥不够理想,甚至很不理想,期末考试成绩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甚至出现“30分以下”的极低成绩;有的大学生课程成绩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甚至出现“60分以下”的“挂科”现象。“概论”课学习“显性结果”不理想的大学生,往往在“隐性结果”方面收获甚微,甚至一无所获。

其二,有的大学生学习的“隐性结果”不扎实。他们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概论”课学习的所有“规定动作”,但是“概论”课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并未真正“武装”他们的头脑。有的对“概论”课的内容认识不全面,将“概论”课等同于“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有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缺乏常识,如个别学生在期末考试答卷中写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国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资产阶级”;有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缺乏基础性的理解,未能做到“学以致用”,如部分大学生在材料分析、论文写作中未能将“概论”课的理论知识同具体材料与主题结合,“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有的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够深刻,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

二、大学生“概论”课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

(一)“概论”课教材缺乏趣味性、可读性与吸引力

“概论”课教材自2007年出版以来,已多次修订。“概论”课2018年修订版教材贯穿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形式上,要针对以往教材形式单一、语言呆板等问题,使教材有较强的可读性,有较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1]。“概论”课2021年修订版教材“吸取以往编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辅导用书》的经验,在教材中增加了习近平重要论述、部分图表、相关链接、名词解释等,以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12]。纵观“05方案”实施以来的“概论”课教材,教材的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持续增强,在激发大学生“概论”课学习兴趣与动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毋庸讳言,“概论”课教材的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仍然存在广阔的提升空间,“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13],“现在的教材内容,理论色彩比较浓,说教色彩比较重,报告色彩比较强”[14],教材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强,但教材的趣味性、艺术性、观赏性比较弱,未能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基本不读“概论”课教材,课程结束时,许多学生的“概论”课教材依然保持开学初的模样,几乎看不到阅读痕迹。现行的“概论”课教材缺少图片、图表、案例、二维码知识链接等为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纯文字的教材难以吸引“读图时代”“触屏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缺乏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材未能吸引、维系与集中大学生有限的注意力,未能引导大学生将心理活动集中与指向“概论”课教材、教师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生对“概论”课的刻板印象,使之在“概论”课学习中持有“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削弱了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动力。

(二)“概论”课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成效不够理想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状态影响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动力。在实践中,教师在主导意识、主导动力、主导本领与主导魅力上还存在短板,削弱了教师主导作用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主导意识不强。有的“概论”课教师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认识不够深刻,对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与使命缺乏强烈的情感认同,“在社会上,思政课老师在向外公开自己身份的时候,总是羞答答地告诉别人,我是思政课老师”[15]。这种“语气”的不自信,是内心深处“不自信”的外在表现。受此影响,“概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缺乏发挥主导作用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这将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主导动力不足。有的“概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尚未达到“真信”的境界,尚未从内心深处理解、认同、接受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道理、哲理与学理。若“概论”课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中表现出来,消解其发挥主导作用的内生动力。

再次,主导本领落后。在“概论”课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能‘接地气’、教学方式‘没新意’、与学生‘没联系’”[16],催生了大学生对“概论”课的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接受心理研究较少,不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所供给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学习需要存在脱节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艺术的选择与运用中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与学之间未能实现有效互动,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参与感、体验感与获得感;有的教师对大学生“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行为缺乏教育、引导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对大学生敷衍了事的学习行为缺乏教育、引导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主导魅力不彰。“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那些思政课教学名师在教学工作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形象与教学魅力,他们的课堂基本不存在“显性逃课”或“隐性逃课”问题。但是,不少“概论”课教师尚未在教学工作中找到存在感、价值感和获得感,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质的教学风格、教学形象与教学魅力,尚未树立起坚定的职业自信。

(三)大学生“概论”课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是“概论”课学习的“主人翁”,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是影响大学生“概论”课学习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有的大学生对“概论”课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缺乏全面认知。有的学生倾向于从实用维度审视“概论”课,“对那些自认为‘不重要、没意思、没兴趣’的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17]。他们仅仅将“概论”课学习与获取相应学分、获得理想绩点的需要联系起来,未能将“概论”课学习同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的开发等需要结合起来。

其次,有的大学生将大学视为“休闲场”。“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鲜明对比,给大学生学习动力带来深刻影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以考上理想大学为目标而努力学习。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目标处于真空状态,将大学阶段视为“玩乐时间”。不少大学生受“60分万岁”,“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等错误口号的负面影响,学习目标平庸化,学习过程浮躁化,学习结果空心化。

再次,有的大学生未能将“概论”课学习同自身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未能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少大学生继续沿用中学阶段以升学为主要导向的学习方式,局限于“教师、课堂、教材”的狭小视野,未能结合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自主检索、选择和运用学习资源,未能在学习中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结合。

最后,有的大学生在“概论”课学习中缺乏自律能力,未能将务实的学风贯穿于课程学习全过程。在实践中,不少大学生未能自觉遵守课程学习纪律和规矩。例如:在签到环节,教师反复提醒学生签到,但几乎每次签到总有学生漏签;在线上学习环节,教师反复提醒学生注意截止时间,但错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现象仍无法完全避免;在线下学习环节,“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现象往往集中在一部分学生中间;在课外学习环节,有些学生敷衍了事地完成作业、论文、报告。

(四)学校管理层对“概论”课教学秩序的管理存在“宽松软”现象

学校管理层对“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学秩序的管理存在“宽松软”现象。受此影响,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外在压力与内生动力均不足。

其一,学校管理层持有“严进宽出”的思想观念。有研究者指出:“所有的学生都能毕业,既然都能毕业,就会使大部分学生没有了动力和积极性。”[18]在实践中,“严进宽出”的思想观念仍未根本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现象在我国高校仍具有普遍性。具体到“概论”课教学秩序管理中,学校管理层对“概论”课等思政课到课率的检查力度不够,大学生身体与思维不同时“在场”甚至同时“不在场”的现象比较突出。“相对于‘显性逃课’所顾忌的出勤率、平时分以及点名制度,高校管理制度并没有对‘隐性逃课’作出明文规定,没有硬性的管理措施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19]“概论”课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理想。

其二,学校管理层对“概论”课等思政课的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时段的安排不够科学。有的高校生师比偏高,“采取大班教学形式,课堂容量过高,有的达到160人以上甚至更高”[20]。有些高校仍将“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学时段安排在周末或晚上。

其三,学校管理层对大学生“概论”课考试管理力度不够。例如对“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师“考前划重点”的所谓“潜规则”,高校管理层尚未实现有效的管控。由于“潜规则”的通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复习实现“60分万岁”的学习目标,这种现象严重误导了大学生学习心态,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学习动力。又如对平时考核成绩的评定,高校管理层也尚未实现有效的督导与督查。在实践中,平时考核成绩成为任课教师的“自留地”,有的教师在平时考核成绩评定中未能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平时考核成绩评定的依据与“证据”不足;有的教师为了减少总评成绩不合格的人数和比例,人为地抬高平时考核成绩。这些现象也给大学生学习心态与学习动力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提出“平时成绩就是用来捞人的”。

三、大学生“概论”课学习动力的提升路径

在“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影响“概论”课教学质量与成效的重要因素。深入推进“概论”课“课堂革命”,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与效果,需要破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难题,增强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动力。为此,我们要从改进“概论”课教材、增强“概论”课教师主导作用、增强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体性,以及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着力,破解大学生“概论”课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

(一)增强“概论”课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与吸引力

“概论”课教材修订小组可在总结以往教材编写和修订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中国制度面对面》《新征程面对面》等在理论宣传中的新经验,吸纳“概论”课一线教师与大学生对教材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在教材修订中吸收新媒体行业的专业人员参加,在提升教材趣味性、可读性与吸引力上做文章、见成效。

其一,在坚持“概论”课教材思想性、政治性与理论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图片、图表、知识链接、典型案例、党史故事、数据链接、二维码链接等资料,“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素材,使教材富于现实感和时代感”[21],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与吸引力。

其二,在坚持做好纸质“概论”课教材的基础上,开发配套的“有声”电子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对电子教材的兴趣浓厚,他们不仅看无声书,而且听有声书。《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中国制度面对面》《新征程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既推出纸质图书,也录制配套有声书,通过“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推送,收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借鉴这些经验,实现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的结合,将提升教材的传播效能、效率与效果。

其三,在坚持做好纸质“概论”课教材的基础上,创作配套的动漫视频,作为教师授课的生动素材、学生学习的视听资源。《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中国制度面对面》《新征程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都制作了配套的动漫微视频,如《新中国发展面对面》的动漫微视频,以祖孙二人(建国、小华)和人工智能(小七)参观“新中国发展展览馆”为线索,通过游戏、VR、穿越、对比等丰富多样的手段和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新中国70年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变迁。“概论”课教材修订可借鉴这种经验,联合专业的动漫工作室精心制作配套的动漫微视频。

(二)增强“概论”课教师的主导意识、主导动力、主导本领与主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2]“概论”课教师要深刻认识自身作为“关键课程”的“关键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其一,增强主导意识。“概论”课教师要回归常识,“大学老师也是老师”[23]。要深刻理解“思政课教师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既将思政课教学视为职业,更将其视为事业,增强做思政课教师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提升职业认同与自信。

其二,增强主导动力。唯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24]、让有信念的人讲信念、让有信心的人讲信心,才能发挥“概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概论”课教师要通过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一线课堂”等实践锻炼,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基础。

其三,增强主导本领。“概论”课教师需要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结合,“教什么一定要研究什么”[25]。要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规律与大学生成长规律,增强教学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与创造性。要结合教学需要,向书本学习、向课堂教学实践学习、向优秀思政课教师学习,持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教学视野、拓展教学思维、丰富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要将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结合起来,要将严的纪律和规矩树立起来,将严的标准和尺度执行下去,实现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秩序的有效治理。

其四,增强主导魅力。“概论”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与优势,逐步形成、巩固和拓展教学风格,提升课程教学的辨识度、知名度与美誉度。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26]。“概论”课教师要以教学为“乐业”,苦练教学基本功,运用“拜师学艺与自我研习、作品分析与模仿感受、部分移植与兼容并蓄”[27]等基本方法,学习和借鉴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风格;运用“优势培育与弱点逆转、选择突破与综合建构、实践升华与理论渗透”[28]等基本方法,创造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要用人格的力量感召人,自觉提升人格修养,“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29]。

(三)增强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体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是“概论”课学习的主体,在“概论”课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着力增强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首先,全面认识“概论”课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大学生要将个人发展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从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政治高度审视“概论”课等思政课的独特价值。大学生要将“概论”课学习同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思政课学习是国家的需要,也是自我成长、成才成人的需要”[30]。如此,大学生在“概论”课学习中提高了站位、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境界,也相应地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激发了学习动力。

其次,将大学视为“练功房”,将提升综合素养视为自觉追求。面对“60分万岁”“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由你玩4年”等错误口号的影响,大学生要明辨是非。“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31],大学生要将大学视为“练功房”,“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32]。

再次,在“概论”课学习中密切联系自身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大学生要将“概论”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特征联系起来,不仅在知识层面学习,而且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学习,学懂弄通做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在“概论”课学习中增强自律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质量和效果。大学生要自觉遵守课程学习的纪律和规矩,在线上课堂学习、线下课堂学习、课外自主学习环节都自觉做到身体与思维同时“在场”,克服“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的思维惰性和行为惰性。在线上课堂学习中做到“慎独”,自觉地、独立地、诚实地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在线下课堂学习中主动选择前排座位就坐,积极回应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课外自主学习中做好教师布置的“规定作业”,同时结合学习兴趣做好“自选作业”。

(四)学校管理层要完善“概论”课教学秩序管理的制度与机制

学校管理层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完善“概论”课教学秩序管理的制度与机制,以高质量教学秩序保障高水平课程教学。

首先,要树立“严进严出”理念,“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33],以良好课堂秩序为教学提供保障。在深入“概论”课等思政课课堂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大学生“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的行为动机、行为特点与主要类型,修订与完善大学生课堂纪律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使之在大学生课堂纪律管理中形成合力。

其次,要对标对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保证“规定动作”不变形、不走样、不变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原则上晚间和周末不安排思政课必修课,积极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34]。要提高政治站位,对照这些“基本要求”将“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积极推行中班教学,消除晚间和周末安排“概论”课等思政课的现象。

最后,要完善“概论”课等思政课考试管理制度,提高课程考试的挑战度与含金量,提高平时成绩评定的规范性。针对“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师“考前划重点”现象,一方面要完善试卷保密工作规范,对故意泄露试题的教师及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追责;另一方面,要在制度设计层面推进“教考分离”,健全集体备课、集体上课、集体命题、集体阅卷等集体教学工作制度。在“概论”课教学中,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可以探索实行集体上课,由3至5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专长分别主讲一些章节,既有助于减轻每位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亦有助于教师在有限教学内容中打造“金课”,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在集体上课基础上,健全集体命题制度,积极推行“一课多卷”、交叉命题。针对“概论”课等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平时成绩评定中缺乏规范性的现象,高校管理层要对学生平时成绩构成、比例、评定依据、责任落实等提出指导意见,强化对学生平时成绩评定工作的抽查与督导,使平时成绩评定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将强化过程考核的鲜明导向树立起来,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回归常识”、潜心向学。

猜你喜欢
概论动力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