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标签化问题研究

2022-03-01 09:33郝明君徐亮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教师

郝明君 徐亮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乡村教师“标签化”现象也愈發凸显:与城镇同行相比,他们是“弱势者”;在教科研方面,他们是“边缘者”;在部分村民及学生眼里,他们是“淘汰者”。造成乡村教师“标签化”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后遗症:城乡文化冲突、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乡村教师职业倦怠较强。为改变乡村教育落后面貌,可采取统一城乡师资匹配、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为乡村教师设置单独职业晋升通道等举措。

关键词: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  标签化  城乡教育差距

引用格式:郝明君,徐亮.乡村教师标签化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06):19-23.

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在乡村教育,而乡村教育最大的难题在师资,师资最大的隐伤在“标签”。“标签”与乡村教师如影相随,不但让乡村教师难以安心从教,也让想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求职者望而却步,这显然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也很难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

一、乡村教师标签化的现实表征

随着乡村教育逐步与社会发展“脱轨”、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扩大,乡村教师难免被贴上各种“标签”:“弱势者”“边缘者”以及“淘汰者”。

1.乡村教师相对城镇同行是弱势者

相对城镇同行而言,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乡村教师的刻板印象,认为乡村教师是教师职业中的弱势群体[1]。具言之,是指乡村教师相对城镇教师是“弱势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乡村教师教学技能较差

首先,大部分乡村教师课前导入做得不够好,课前导入内容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一篇课文以写作背景或者作者生平事迹为导入内容,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其次,乡村教师演示技能较差,尤其表现在理工类学科,如几何画图比较随意、复杂化学实验做得不够成功等;再者,乡村教师讲解技能较差,对教学内容或问题进行讲解时,单纯是为了讲解而讲解,没有进行深入探究;最后,一堂课结束时,乡村教师倾向于将布置家庭作业作为一堂课的结尾部分,布置家庭作业是课堂结束技能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如四川省仪陇宏德中学晏波老师在文中所写,当前一些乡村教师总想着,“过去怎么教,我就怎么教”,教学方法创新不足,许多老师走上岗位后就再也没有买过工具书[2]。

(2)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

首先,教学楼大多都比较破旧,其中部分教学楼是危房,部分乡村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方便,边远地区几乎找不到一条完整的公路;其次,乡村教师工作环境也较差,教室和办公室没有空调,办公用品不齐全,办公空间比较狭小。最后,乡村教师工作强度较高,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八小时,课时也比较多,每天最少五节课,还有早晚自习,部分教师还负责学校的管理、对外交流等工作。在某县组织优秀教师下乡的交流活动中,职教中心一位教师就亲身体会到乡村教师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整个校园条件较差,操场上跑道坑坑洼洼,教学楼也比较老旧,没有空调,办公用品只有几本备课本和教材,教师宿舍空间狭小;教师工作时间也比较长,教师早上五点五十分到教室,一天最少6节课,有时一整天都要上课,晚上十点学生宿舍熄灯睡觉,教师才能离开。

(3)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较低

首先,乡村教师普遍工资低,主要表现在月薪和年薪方面。乡村教师的月基本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后普遍在2000元左右,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比较困难。另据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发现,超过3/4的乡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3]。即使职称评上了、教龄长了,工资也不高。其次,乡村教师的待遇较低,主要表现在奖金、津贴、绩效、住房、医疗等方面。乡村教师每月奖金基本在200元左右,课时津贴语数外三类科目每节课10元,其他科目则在10元以下,班主任津贴每月400元左右,绩效工资每年20000元左右。近年来,各省市部分教师在网络上爆出了自己的工资单,如四川广元市朝天区的一名年轻教师,小教一级,扣除“五险一金”之后,一个月工资仅够家庭生活开支。

(4)乡村教师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首先,乡村教师的道德行为尚难以令人满意,据调查,有乡村教师存在着忽视、蔑视成绩较差的学生与讽刺、挖苦、羞辱学生以及暴力侵犯学生身心健康等现象[4];其次,在依法执教方面,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较普遍,法律意识比较单薄,部分乡村教师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某乡村学校学生自杀事件,该生父母离异,学习成绩不好,多次受到班主任老师批评,一段时间后,班主任老师对该生进行变相体罚,甚至使用暴力手段,最后在课堂上,老师公开羞辱该生,要求家长到校,最终酿成惨剧。

2.乡村教师成为教科研边缘者

在理论知识及其相应的资源获取方面,乡村教师无法与城市教师、教育理论专家相提并论,他们在现代教育知识体系中难以获得过话语权[5],致使乡村教师在教科研中处于“边缘者”地位。

(1)乡村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开展较少

首先,乡村教师对教科研工作认识不清晰,不能自觉探索和运用先进教改方法和经验,在工作中习惯服从组织分配,苦干有余,具有老黄牛精神,是通常说的不会“离谱”的教师。对别人搞科研也不感兴趣,反而认为是“耍花架子没有实效”;其次,乡村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有时带有一种功利的心理,科研动机的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乡村教师开展教科研只是为了评聘职称和晋级加薪,甚至有老师认为,反正自己不想再升职,何必再起早摸黑搞科研。另据对浙江富阳市乡村中小学教科研现状调查发现,40%左右的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为了个人发展,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参与教科研是因为领导安排,只有五分之一的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为了改进教学[6]。吴亮奎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在教科研中表现出更多的被动性[7]。

(2)乡村教师的教科研课题来源不多

教科研的课题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第一,上级下达的纵向来源的课题或有关单位委托的横向来源的课题。在市级组织开展的教科研工作中,乡村学校单独负责的课题不多,一般由几所乡村学校共同开展一项课题研究;第二,教学实践中实践者通过观察和反思产生的思考。在对参加“培优”的176名乡村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并不重视乡村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给予的支持有限,下达的科研课题较少[8],他们的课题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教学实践。

(3)乡村教师的教科研优秀成果不多

首先,乡村教师对撰写教科研方面的论文或报告的了解较少,许多乡村教师在工作期间有过撰写教科研方面的论文或报告的经历,但是对于如何撰写教科研报告或论文了解得不够透彻。在相关的调查报告中,近90%的乡村教师有过撰写教科研方面论文或报告的经历,但是超过一半的乡村教师对于如何撰写论文不甚了解;其次,乡村教师撰写的教科研论文或报告获得县级、市级奖励的不多,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的乡村教师只有少数几位。在对浙北地区乡村中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中发现,在学校获得教科研优秀成果较多这一问题上,近一半的教师态度比较模糊,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否定[9]。

3.被聘用的乡村教师多为城镇学校被淘汰者

不可否认,很多乡村教师是因为在城镇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不得已从事乡村教师这个职业,在部分农村家长和学生眼中,部分被聘用的乡村教师是城镇里的“淘汰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水平较低

首先,他们并不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反而可能是失败者。正如云乡学校九年级男孩张洋所言:“他们算什么呢?在这个社会里绝对属于被淘汰下来的‘产品’了,我敢保证:在他们那批同龄人中,我们老师绝对是成绩最烂的差学生,否则他们不可能到乡村学校任教。”[10]其次,在教师领域里,他们的职业能力较差。据调查,不少村民反映教师水平较差,解决问题方法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的解答不详细[11]。在云乡学校调查期间,部分学生反映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真正感兴趣的外界现实与社会知识[12]。

(2)学历层次不够高

乡村教师进入学校场域时所持有文化资本的质量是相对较低的,整体学历水平不高致使很多乡村教师职后才在学校统一安排和要求下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以此来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文凭或满足职称评定的需要[13]。乡村学校招聘教师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国家“特岗计划”和农村义务教师考试。参加招聘和考试的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毕业于普通本科、大专以及中专等学校,几乎没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认为,名牌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在乡村学校任教。对河南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时,部分村民反映乡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一般是初中,高中较少[14]。

(3)教学经验偏少

被应聘的乡村教师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入职前,大部分大学生缺少相关工作经历,教学经验少;其中部分师范生在大学期间有过在中小学实习的经历,但是上台讲课的机会比较少。部分学生家长很担忧:他孩子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很年轻的教师,大学毕业就来到该校工作,入职前完全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上课时,学生不听讲、吵闹,根本管不住。又如云乡学校部分教师上课时课堂秩序比较混乱,有的学生开始在课堂上睡觉且不时打出一两声呼噜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有的在窃窃私语;也有人故意迎合课堂节奏,调侃老师的讲课内容,故意博得全班大笑;也有人在回答提问时,把这个机会当成是个人喜剧表演时刻[15]。

二、乡村教师标签化的形成原因

乡村教师“标签化”现象凸显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中不合理的内容。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使得乡村教师逐渐成为“弱势者”“边缘者”以及“淘汰者”,其主要原因为城乡文化冲突、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职业倦怠较严重。

1.城乡文化冲突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割裂了城乡两种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传统乡村文化的本土性正面临着开放的、多元的城市文化冲击。在这一冲击中,乡村教师逐步沦为“弱势者”。

(1)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冲突

中心文化因其地理位置更受重视,在各方支持下,中心文化的地区能够快速发展,而代表着边缘文化的乡村地区的发展则比较缓慢。乡村学校代表着乡村文化,因而受其边缘地位的影响,乡村学校的发展也会比较缓慢,这种发展速度的差距将会直接表现在学校设施条件、教师工作环境等方面,导致乡村教师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2)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

城市文化控制着城市的资源,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处于弱势。面对城市强势文化的冲击,作为乡村弱势文化的代表,乡村教师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地解决,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一直是乡村教师的“心头病”。他们的工资水平较低,各种支持政策无法完全落实。根据近几年乡村教师的招聘信息来看,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所提高,年薪一般都在6萬元左右,比2012年之前高出很多,但是与城镇同行相比,这个工资水平就比较低,一些沿海地区的城镇学校教师的年薪基本在12万元以上,还解决住房问题。

(3)城市现代文化与乡村本土文化的冲突

城市现代文化主要表现为开放和创新型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则主要表现为传统和守成性文化。乡村教师由于长期工作在乡村学校,生活在乡村地区,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16],因而在城市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教师难以抛弃原有的乡村文化模式,适应新的城市文化模式,不能很好地借鉴和吸收优秀文化,难以提高职业水准,基本停留于原有水平。

2.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是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条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行以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日益失衡,使得乡村教师无力从事教科研等活动,成为“边缘者”。

(1)乡村学校教科研素养有待提高

首先,乡村教师教科研基础知识薄弱。乡村教师缺乏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这是开展教科研的基础,可以保证其有效性、规范性、科学性。大部分乡村教师毕业于师范专科学校,还有部分乡村教师是民转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方法。其次,乡村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捕捉的不灵敏、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文字功底不扎实、基本教科研方法掌握不到位以及相关研究工具运用不熟练。

(2)乡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被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受传统的“重城市、轻乡村”的观念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乡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认为乡村学校缺乏相关制度与物质基础,乡村教师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因而,不会将教科研课题交给乡村学校;其次,乡村学校对于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不够重视,使乡村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基础薄弱。最后,乡村教师对学校教科研工作关注较少,对于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育现象不够敏感,难以产生一个可行的、有研究价值和理论依据、事实依据及创新性的课题。

(3)乡村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建立了教研组、教研室的乡村学校比较少,即使有部分乡村学校设置了教研组和教研室,但是实际效用并不大,也没有组织乡村教师对教科研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导致乡村教师对于如何撰写教科研论文或报告一知半解;其次,教科研制度实施不到位,一是对于获得教科研方面成就的乡村教师给予的奖励较少,无法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热情;二是乡村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分推送乡村教师的优秀教科研成果的力度不够,没有积极向权威报纸和核心期刊推荐。乡村教师在发表教科研论文或报告时,学校和上级领导给予的帮助较少,主要还是依靠自己联系相关单位,推荐自己的论文或报告。

3.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行为、态度的衰竭状态[17]。与城镇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竞争压力小,升学压力小,科研任务轻,因而乡村教师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较为严重。

(1)乡村教师工作热情逐渐降低

许多刚刚投入乡村教育工作的乡村教师满怀激情,响应国家号召,积极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然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加深,现实中的不公平事情时有发生,最终难以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整个信念系统渐渐塌陷,工作热情随之逐渐降低。

(2)乡村教师的教学工作挑战性较低

首先,乡村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袁桂林教授在2017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农村学生的成功是漏網之鱼”,并且有数据指出乡村大学生的比例逐渐降低,乡村学校的优等生越来越少;其次,乡村教师入职门槛较低,报考湖北省农村义务教师非教学点岗位的须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报考教学点岗位的学历可放宽至全日制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乡村教师的考核标准较低,加上乡村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导致教学工作难度不高,挑战性较低。

(3)乡村教师发展前景堪忧

首先,乡村教师这份工作比较稳定,竞争力较小,工作压力小,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工资较少、待遇较差、职称评上不去;其次,新入职的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希望通过在乡村学校积累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由此表明乡村教师发展前景堪忧,优秀、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意留在乡村学校从教。

三、乡村教师标签化的破解之道

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乡村教师逐步沦为“弱势者”“边缘者”以及“淘汰者”。若要破解难题,改变乡村教育面貌需要采取有力措施。

1.统一城乡师资配备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统一城乡师资配备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以此可以改变乡村教师“弱势者”地位,缓解城乡文化间的冲突。

(1)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教学技能

各培训机构和组织要根据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以及校本研修等多种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乡村教师校本培训制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城镇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讲学,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进修,借助结队帮扶、联合教研,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技能[18]。

(2)完善乡村教师支持政策,改善工作条件

国家应大力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为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新建教学楼,为乡村教师提供固定的办公地点、更充足的办公空间、较好的办公环境,同时新建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住宿问题。

(3)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

各级政府应加大乡村教育经费地投入,使乡村教师工资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教师工资,乡村教师工资增长幅度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保持同步,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同时保障乡村教师各方面合理待遇,设立专项资金,提高对乡村教师的奖补金额,对乡村贫困地区、偏远地区教师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如果工资达到4500元左右,88%的大学生愿意从事乡村教育工作[19]。第四,改革师范教育,提高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师范教育普遍存在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职业道德培养的问题。教育部门应改革师范教育模式,将职业道德列入教育目标中;学校应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将职业道德纳入培养内容中。

2.引导乡村教师回归科研

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实现乡村教育信息化,在乡村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改变乡村教师是乡村教科研“边缘者”的现状,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难题。

(1)提高乡村教师的教科研基本素养

首先,加强乡村教师的教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推进优质教科研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加强“名师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加快优质教科研资源向乡村教师覆盖;其次,增强乡村教师的教科研基本能力,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请优秀教科研论文或报告的撰写者分享经验,积极与专家和学者交流。

(2)教科研资源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

首先,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要给予乡村教师适当的研究课题,尽力帮助乡村教师解决在开展教科研时遇到的难题;其次,乡村学校要鼓励乡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发现教育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并将其科学化。

(3)完善教科研制度

首先,乡村学校要建立教研组、教研室,积极组织乡村教师学习教科研方面的知识,增强教科研能力;其次,贯彻实施教科研制度,一方面对于获得教科研方面成就的乡村教师给要予奖励,鼓励乡村教师积极发表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和学校要积极联系教育杂志,推送优秀研究成果。

3.设置单独职业晋升通道

乡村教师职业晋升通道是区别于一般的教师晋升,对乡村教师晋升职称给予特殊政策,满足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缓解职业倦怠,改变乡村教师“淘汰者”形象。

(1)实行乡村教师职称多元化

首先,在当前的教师职称体系中,为乡村教师特设部分职称,对部分因名额受限而不能晋升的优秀乡村教师给予特定职称;其次,细化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励的同时单独设立相应的教师职称,如乡村小学教师特别设立教授这一职称。

(2)推动乡村教师教学评价科学化

改变过于注重学生成绩的教学评价价体系,将教学过程、学生发展以及教师发展等纳入教学评价中,同时还应关注乡村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等情况。

(3)建立优秀乡村教师升迁深造制度

乡村教师工作一定年限后,其中优秀者经当地学校和教育局推荐,可以参加高等院校的研究生考试,并且有一定的优惠条件;不愿继续深造的乡村教师,可以调到城镇学校或是担任管理职务。当前,国家已有类似优惠政策,例如参加“三支一扶”达两年的大学毕业生参加研究考试时,初试加十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在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教师是根本,需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诸多复杂难题,为乡村教师“去标签”,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才能保障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从而改变乡村教育面貌,加速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时伟.乡村教师形象:他者认知与自我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7(05):21-25.

[2] 晏波.乡村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J].中学生报,2017(11):9-11.

[3][19] 汪志平.为乡村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歙县乡村教师畅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J].中国农村教育,2015(10):50-53.

[4][6] 陈科军.农村小学教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10):25-30.

[5] 唐松林.理想的寂灭与复燃:重新发现乡村教师[J].中国教育学刊,2012(07):28-31.

[7] 吴亮奎.乡村教师专业生态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改变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35-40.

[8] 韦芳.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调查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2):81-86.

[9] 郭秋景.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D].宁波:宁波大学,2017.

[10][12][15] 李涛.留守儿童称老师为“淘汰产品”:社会成功就是看你钱多钱少[N].中国青年报,2015-08-17(010).

[11][14] 闫永军.当前河南农村现状调查报告[EB/OL].(2011-9-17)[2011-09-17].http://www..wenku.baiducom/view/7f7718e8172ded63

0b1cb6b1.html

[13] 吴支奎,胡小雯.场域视野下乡村教师生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7(05):26-29.

[16] 张小飞,郑小梅.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人民论坛,2012(09):118-119.

[17] 桂丽.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分析与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77-179.

[18] 马晓红.优化教师配置促进均衡发展[J].邢台学院学报,2011(12):113-114.

[作者:郝明君(1972-),男,山東沂水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徐亮(1995-),男,湖北鄂州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T: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乡村教师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