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梅,龙仕平
(1.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出土文献及近代文书研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阳明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 年),是后人为纪念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在贵州悟道而建。祠内藏有碑刻38 通,内容丰富,不仅记载了阳明祠的修建历史,还有赵怀玉等人所题的有关王阳明的跋语、王阳明与他人往来的书信、王阳明门生和多位名人为王阳明石像所作的颂词等,存在较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阳明文化和贵州人文的重要材料。目前学术界对贵州阳明祠碑刻的研究尚少,成果主要有《<西湖>诗碑辨伪》[1]和《贵阳阳明祠·阳明洞碑刻拓片集》[2],尚未有人对碑文进行注释。本文将从阳明祠碑刻中选取11个疑难词进行考辨,以期为《汉语大词典》的编撰修订提供有益参考。
文字释读是碑刻文献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时,我们常要仰仗各种字典工具书的帮忙。但依靠工具书也有无法解读的时候,这就为材料中疑难词的考释提出了要求。关于疑难词的定义,学术界目前尚未有明确统一的标准。针对不同的材料,其具体定义或有所不同。谢明《宋前道书疑难字词考释》[3]中,疑难词语指的是查考辞书、归纳排比无法得知其义的词语;关云翔《隋唐墓志疑难字词考四十二则》[4]中,疑难词语指的是释义不明确或有误的词语;邱思恒《苏教版高中文言文疑难字词注释研究》[5]中,疑难词语指的是注释错误或不够确切、当注未注、学术界存在争议以及广大读者存在多种理解的词语;刘佳乐《<宛署杂记>疑难词语考释》[6]中,疑难词语指的是《近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或释义不明确的词语。由于《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工具书,其收录词汇的数量、囊括义项的齐全性、引证材料的丰富性为汉语词汇史上之最。故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为参考,将疑难词定义为《汉语大词典》中缺收或义项不全的词语。
阳明祠碑刻是明清两际的语言材料,其词语理解难度不比上古和中古汉语时期语言材料的大,但往往在简单词语的理解上反而容易产生一些细小的分歧。如《王阳明像赞石刻(十五)》中“尘壅”一词被理解为“尘土堵塞”或“尘土堆积”似乎都可,但经过考证发现“尘土堆积”更为准确。下面是对阳明祠碑刻疑难词语的具体分析:
《王阳明像赞石刻》①注:为阳明祠碑刻,名字由作者自拟,下同。:“英风道气见温肃,鹤骨立松苍髯。”
按:“温肃”,指庄重威严中带有一点温和。《养吉斋丛录》:“德性宽和曰温,执心决断曰肃,身正人服曰肃。”[7]“温肃”中“肃”作“身正人服”义,“温肃”连用时可用来形容人的仪容品德等。《全唐文补遗》:“既而内范休明,令仪温肃,履勤俭之节,得干家之方。”[8]277《鲁通甫集·王孺人墓碣》:“吴君以温肃之姿,抱羸缓之疾。”[9]这两句中的“温肃”均作形容人的仪容之用。“温肃”还常和其他联合型词语连用。如《明史》:“光宗即位,下诏曰:朕嗣承基绪,抚临万方,溯厥庆源,则我生母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恩莫大焉。”[10]“端靖”意为“端庄恬静”,已收录在《汉语大词典》中。此处“温肃”与“端靖”连用,形容人的性情面貌,亦应被收录。《续碑传集》:“君貌不逾中人,而美若冠玉,容止温肃,吐属谦谨。”[11]《全唐文补遗》:“端正外朗,温肃内成。”[8]478这两句中“温肃”用法均可比勘。
“温肃”在形容人时亦可作“肃温”。如《刘熙载年谱》:“廉于临财,而乐振贫,性涵宏毅,气备肃温。”[12]又《文清公薛先生文集》:“高堂安其孝敬,中阃底于肃温。”[13]
除形容人外,“温肃”作词语时也多用来形容“气”,此时“肃”为肃杀、寒冷义。如《张子正蒙注》:“故直言气有阴阳,以明太虚之中虽无形之可执,而温肃、生杀、清浊之体性俱有于一气之中,同为固有之实也。”[14]又《读通鉴论》:“天有恒经,王有恒政,顺天以不违其温肃之气,王道之精微也。”[15]此时“温肃”为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的联合型词语,与“生杀”“清浊”“刑赏”等词语结构相同。
综上,“温肃”有两个用法,既可用来形容人,此时与“肃温”相同,亦可用来形容“气”。“温肃”一词《汉语大词典》漏收,据此当补。
《说文·言部》:“询,谋也。从言,旬声。”[16]52①按:许慎认为“询”的本义为“谋”还有待商榷。据现有文献记载,“询”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询”[17]869一句中“咨”与“询”义近。《诗经·大雅》“先民有言,询于刍荛”[17]1184一句中的“询”为咨询、询问义。又《国语·鲁语》:“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韦昭注:“询,亲戚之谋也。”[18]此句中,“询”“诹”“谋”“度”皆有咨询义,其区别在于“咨”的对象不同。除《说文》以外,其余字典均未提“询”即“谋也”。据此,“询”本义当为咨询。“备询”中“询”用的其本义。
在古汉语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备”和“询”在古文中常作为两个词语出现。如《资治通鉴》:“陛下召冕等待制以备询问,此五帝盛德也。”[19]又《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辑校》:“其资历稍高,入为卿监侍从,遇有边事,以备询访。”[20]在年代稍晚的文献中两字连用的情况开始出现。如《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臣抵任后,即与臣策楞详查案卷,并备询属员,博采舆论。”[21]又《筹办夷务始末》:“窃臣前因登州府现办防剿,诸事必须臣亲往稽查布置,于本月初九日自省起程,兹于十六日驰抵登州,连日接见镇道府县,备询现办情形。”[22]在现代汉语中,《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许多与“备询”结构类似的词语,如“备耕”“备考”“备选”“备用”“备汛”等。“备询”一词《汉语大词典》却漏收,宜当补。
《重修王阳明祠碑》:“若危楼祠宇五楹,户牗不具,承尘摇落,榱桷斜,又偏夹室山。”
《说文·斗部》:“斜,柕也。从斗余声。”[16]302其本义为用斗勺舀出、倾出,后引申为不正。如《童蒙止观》:“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27]又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28]“斜”中“斜”用的其引申义。
《重修王阳明祠堂碑》:“洎乎成祖篡窃,十族之籍,瓜蔓之抄,元气剷剥殆尽。”
按:“剷剥”,即铲剥,意为铲除。“剷”,《说文》 失收。《故训汇纂》:“剷,字与剗同,平也。”[29]《正字通》:“剷,与剗同,又与铲通。”[25]173又《中华字海》:“剷,同铲。”[23]57据此,“剷”与“剗”为异体字关系,而“剷”与“铲”是异体字关系还是通假字关系则还需进一步说明。
“剷”,《说文》未收录,其在文献中出现的意义均为铲除义,尚未发现其他用法。如《清史稿》:“明代播州、蔺州、水西、麓川,皆勤大军数十万,殚天下力而后剷平之。”[30]14203又《晚晴簃诗汇》:“迄今虽剷削,吾意犹未忺。”[31]谷衍奎先生在《汉字源流字典》中认为“剗”是“剷”的后起字,笔者以为还有待商榷。[32]“剗”字在《包山楚简》中已经出现,字形为“”。“铲”字始见于篆书,字形为“”。“剷”字无小篆、隶书等字形。由此知“剷”字出现时间应晚于“剗”和“铲”两字,故“剗”不是“剷”的后起字。“剷”字从産从刀,其义符与“剗”“铲”两字均有重合的部分。现有的材料不足,无法证明“剷”是在谁的基础上产生的。据已有的材料来看,“剷”仅有“铲除”义,“剗”和“铲”两字除“铲除”义外均还有其他义项。故“剷”“铲”“剗”三字当为部分异体字关系。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部分用法相同的字称为部分异体字。”
《说文·刀部》:“剥,裂也。从刀从录,录亦声。”[16]86“剥”本义为剥裂,后引申为剥削。《广韵·觉韵》:“剥,削也。”[33]136后再由剥削引申为剥除。《后汉书·宦者传序》:“剥割萌黎,竞恣奢欲。”[34]“剷剥”中“剥”用的其引申义,剥除。
综上,“剷剥”为同义复词,义同“铲除”“剥除”,但《汉语大词典》漏收,宜当补。
《王阳明像赞石刻(十五)》:“山窝玩易通神明,石椁观天豁尘壅”。
按:“尘壅”,指尘土堆积。《诗经·无将大车》:“无将大车,维尘雝兮。”郝懿行、王照圆注:“雝,犹蔽也。重,犹累也。尘壅车不行,忧重人不胜”。[35]《全元诗·又借雁成一律》:“塞坠尘壅垒,潇湘浪没州。”[36]《全宋文》:“伏自下车,扫涤尘壅,实民物焕然一星。”[37]54“石椁观天豁尘壅”中“豁”为“疏通”,“豁尘壅”意为“疏通堆积的尘土”,实比喻指“开阔眼界,能观看到更广阔的地方”。
《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壅土”一词,其中一个义项为“堆积的泥土”。“土”与“尘”意思相近,但“壅尘”“尘壅”《汉语大词典》却漏收,当补。
《王阳明像赞石刻(一)》:“舜江濬祥,禹穴炳灵。良知一振,群寐咸醒。”
《说文·示部》:“祥,福也。一云善。”[16]1“祥”最早见于金文,字形为“”,上面象羊形,为祭品,下面象祭祀台,有祈福义。故其本义应为“福祉”。“濬祥”使用的即其本义。“舜江濬祥”和“禹穴炳灵”相对为文。“舜江”即曹娥江,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禹穴”相传为夏禹的葬地。作者借此典故称赞王阳明先生谪居之地亦为有福之地,有福之地孕育了王阳明先生这样的贤明之人。
“濬祥”即福气深厚,指该地有福气,是祥瑞之地,义同“多福”。“濬祥”一词《汉语大词典》漏收,当补。
《王阳明像赞石刻(二)》:“须眉权颡,神貌若一,益信陶庵精仿,而大像为尤肖也。”
按:“权颡”,即“颧颡”,指颊骨额头。“权”为通假字,通“颧”。《说文·木部》:“权,黄华木。从木,雚声。一曰:反常。”[16]112“权”古文字字形为“”,从木,其本义当为“黄华木”。在文献中,该字本义不常用,多为假借用法。《广韵·仙韵》:“颧,颊骨。”[33]40《字汇》:“颧,音权,颊骨。”[38]541《正字通》:“颧,音权,颊骨也。”[25]1367“颧”字从页,雚声,本义为颊骨。“权”与“颧”两字音相同,可相通。如《吕氏春秋》:“陈有丑人名敦洽,庞眉权颡,广眼垂眉,唇薄鼻昂,皮肤皴黑。”[42]又《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权”均通“颧。”[43]
“颡”,指额头。《说文·页部》:“颡,頟也。从页,桑声。”[16]197该字最早见于《周易》。《周易·说卦》:“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孔颖达疏:“白额为的颡。”[17]198
关于面貌的词语,《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须眉”“唇齿”“眉眼”等词语。“颧颡”与它们结构相同,《汉语大词典》却漏收,当补。
《致罗整庵书跋碑》:“两先生论学异同,诚非后学所敢窥较。”
按:“窥较”,即暗中较量。如《宋代序跋全编·赠潘景梁序》:“杜诗、韩文间以俚语直致而气始振,然夔、潮以后之论兴,而惑者始不可窥较也。”[44]2318又《宋代序跋全编·书<李从政墓志>》:“公于书无不读,其心传目到之学,盖非浅者所能窥较也。”[44]3331
《说文·穴部》:“窥,小视也。从穴,规声。”[16]150本义指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看,其语义特征主要为“暗中、偷偷”和“观看”。随着语言的发展,“窥”字出现的语境中往往只包含其中一个语义特征。《管子·君臣上》:“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闻之堵墙,窥而不见也。”[45]《绎史·齐威王疆国》:“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6]2809《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47]589上述“窥”字均意为“观看”,不含有“偷看”的语义特征。而在现代汉语中,“窥”字渐渐成为了不成词语素,常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写作“窥+动词”。“窥”字主要承担“暗中”义,修饰后面的动词。如“窥望”“窥勘”“窥破”“窥看”“窥探”“窥度”“窥算”。“窥较”用法与此相同。
“窥较”一词及“窥”的“暗中”义项《汉语大词典》均漏收,据此当补。
《王阳明像赞石刻(八)》:“乃反为书愚,犹自予智矜。”
按:“智矜”,夸耀自己的智慧,为典故词语,典出于《庄子》。《庄子·山木》:“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47]545“饰知以惊愚”指的是装作有智慧而在无知者面前夸耀。“知”古同“智”,“饰知以惊愚”后常作“饰智矜愚”。如《史通·疑谷》:“其最甚者,夫子谓昭公知礼,则讥其饰智矜愚,爱憎由己。”[48]“乃反为书愚,犹自予智矜”一句中“智矜”由“饰智矜愚”省略而来。
“智矜”亦作“矜智”。陆九渊《与包显道书》:“此理苟明,则矜智负能之人,皆将失其窟宅。”[49]《唐才子传笺证·陈子昂》:“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50]《安庆府志》:“夫殷繁不与侈丽期,而侈丽至负玮瓌者,或矜智尚力,偏于劲果以自媮快。”[51]上述“矜智”与“智矜”意义均相同。
“矜智”还可作“矜知”。《南齐书·刘绘》:“绘撰能书人名,自云善飞白,言论之际,颇好矜知。”[52]《庄子义海纂微》:“若四子者,皆矜知誇圣而自取灭亡。”[53]《全宋文》:“因试引先正一二事,窃以为求教之目,庶相与讲求至到,非敢矜知衒博,为无益之辩,以溷清听。”[37]318
“智矜”“矜智”“矜知”三者为同义词,《汉语大词典》却漏收,据此当补。
《王阳明像赞石刻(九)》:“潜养于瞬息之中,暗修于隐微之地。”
按:“潜养”,潜心修养。《学统·李愿中先生》:“朱子曰:‘先生只是潜养思索’。”[54]《张乖崖集》:“曾祖讳立,祖讳铎,遭唐末与五代之乱,皆潜养德业,退处无闻。”[55]《全宋文》:“潜养之久,辉光之着,得于亲炙者有所则象,得于传闻者亦莫不兴起,是我以一身为天下后世之标准也,其志顾不大哉?”[37]249这三句中“潜养”均指“潜心修养”。
“瞬息之中”形容极为短促的时间,“隐微之地”形容隐约细小之地。“潜养”和“暗修”相对为文,若“潜养”意为秘密修养,则与“暗修”语义重复。且“潜养”后接时间补语,“秘密修养”不合语境。故“潜养”当为“潜心修养”。
《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潜修”一词,而“潜养”却漏收,当补。
《王阳明像赞石刻(十)》:“漫诋逐声利,程朱宁乐闻?”
按:“漫诋”,漫骂、肆意乱骂。如《四库提要辨证》:“故唐、宋人著书,率引以为据,奈何提要不加深考,漫诋为伪书乎?”[56]又《朱子晚年全论》:“而妄附于朱子者,因朱子有‘鸣鼓攻其门人’一语,并漫诋陆子,不惟不知陆子,亦岂知朱子者哉?”[57]
“漫”,胡乱地、随便地。《绎史》:“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于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46]2142“漫”字《说文》未收录,据字形分析,该字从水曼声,本义当与水有关。“漫诋”之“漫”用的其引申义。《说文·言部》:“诋,苛也。”[16]51“诋”,本义为责骂。“漫诋”之“诋”用的其本义。
“漫诋”义同“漫骂”“谩骂”。《汉语大词典》却漏收“漫诋”,据此当补。
文章选择了11 个词语对其进行考释,针对不同词语采取了不同的考释方法。“温肃”“漫诋”等词采取排比归纳语言材料法,“”和“斜”利用字典工具书及古注,“剷剥”“濬祥”采用了字形分析法,“权颡”根据同音通假训释词义,“尘壅”结合了字形分析法和词义引申规律。词语考释的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词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种或多种。然而字词考释只是阳明祠碑刻文献整理后展开相关研究的第一步。阳明祠碑刻的价值不仅涉及文字学,还与文献学、考古学、书法学等息息相关。我们还可从异文整理、碑刻辨伪、书法艺术等角度开展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