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2022-02-26 22:59王太芹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教育资源

王太芹

高校后勤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王太芹

[北京大学]

高校后勤工作不仅是保障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成功的基础,其内含的诸多资源,经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更能够为育人工作提供正向的积极影响。后勤育人作为一项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依赖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作支撑。后勤育人资源具有其行业特色、部门特征,这要求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遵守相应的规则,探寻科学的路径,从而确保育人实效。

后勤;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

后勤系统是学校育人的“第三课堂”,工作人员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后勤工作参与育人虽不列入教学计划,但对其资源高境界、高层次、高标准的开发与利用,对育人意义不可估量。北京大学通过开展“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系列活动、复旦大学通过培育“室雅人和育国士”环境、浙江大学通过开放“毕至居自助厨房”、南京大学通过建设“楼管姐姐队伍”、厦门大学通过建立“诚信超市”,以及香港大学曾向一位44年如一日为学生服务并被师生亲切称为“三嫂”的老太太颁发名誉院士的举措等等,说明很多高校早已进行了开发并利用后勤育人资源的探索,并形成了各自的典型做法。

一、对资源、教育资源和育人资源等概念的厘清

对资源一词的理解,有个随着社会逐步发展而深化的过程:开始,它仅被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即自然资源;后来,它也被从社会学或教育学角度理解,包含了社会资源意义。

教育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确切说,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对教育资源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个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扩展、深化从而丰富其内涵的过程:起初,它产生于教育经济学领域,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意指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物质性资源的总和;后来,它还包含时空、信息、文化、制度、政策、关系等非物质性资源。这些资源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

育人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育人资源,等同于教育资源。因为,一般意义上理解教育,指的就是育人。而狭义的育人资源,指的是立德树人资源。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目标和途径的新论述、新判断和新指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必需“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行了概括。即“全面发展”虽是育人的主要目标,但“立德树人”则是首要目标。因为,培育学生若智育不好可能成为“次品”,体育不好可能成为“废品”,但德育不好则可能成为“危险品”。所以,狭义的育人资源,也可以理解为德育资源,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一切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对应的,高校可以用来开发与利用的育人资源,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切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发和利用的物质、文化和信息的总称”[1]。可见,在高校内,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德性养成的后勤教育资源才是后勤育人资源。确切说,后勤育人资源就是指以学校领导、德育教师和后勤干部为主导、以后勤员工为辅助、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并以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勤工作相结合为载体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是指发生在高校特定区域,以后勤管理及服务部门为责任主体,以学生为培育对象,包含着一定物质生产、精神生成、制度形式和行为模式,并经过一定时期自发的生长及自觉的提炼,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

二、后勤育人资源分类及对其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对应后勤育人资源的内涵,可以将其分成四类,即物质性资源、精神性资源、制度性资源和行为模式示范性资源。所谓物质性资源,是指后勤部门基于人财物等生产性和生活性资料,而生成的让育人对象通过感官就可以感受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这种具有直感性特点的物质性资源是身临其中的人感受、思考、认同某一具体高校育人文化的基础。所谓制度性资源,是指后勤工作的参与主体在高校从事活动和展示行为所应遵循或形成的对育人工作有支撑的规范化、科学化准则的总和。该种资源一般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多数以显性文约形式表现,少数以潜性约定俗成存在。所谓精神性资源,是指高校后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一种内隐的、意识形态形式出现,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精神成果和意识观念。所谓行为模式示范性资源,是指每个从事后勤工作的主体在工作理念和精神需求驱动下,所形成的定型化行为从而能为育人提供积极影响的诸多个性化行为展示的综合。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在后勤人参与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物质性资源是在表层影响着后勤育人的参与主体,提供支撑作用;制度性资源是在中层发挥着影响,提供保障作用;精神性资源是在深层发挥着最长久、厚重和深远的影响,提供核心作用;那些行为模式示范性资源是在直观感受层面,为育人效果提供模范引导作用。

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餐一饭,包括后勤人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高校后勤优质的育人资源。总体来说,这些后勤育人资源存在的价值,类似课程思政,价值追求有兼顾性。这样的兼顾性决定了后勤育人资源的独特性,从而决定了对其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第一,后勤育人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一种,在具备教育资源公共性、理想性等一般性特点外,还具有经济性特征。高校后勤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要把所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功效、功能等发挥、释放、引导出来,把它们的各种价值加以充分地挖掘、配置和优化,从而解决在后勤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践中,后勤育人资源有限性和育人需求无限性的矛盾和困难。

第二,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对应后勤育人资源管理体制和供给方式存在差异,同时,后勤工作面广量大,内容和方式多样,这就决定了后勤育人资源具有多样性特征。多样性的后勤育人资源,在后勤系统分布散、载体广、种类杂,意味着必须把它们视为有机整体加以开发与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1+1大于2的作用。

第三,后勤育人资源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育人对象而具有实践特性。一般来讲,育人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具体理论知识要点的“理论悟性”的掌握,二是基于具体实践活动积累的“实践体验”的增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后勤工作参与育人,须给学生之所需、补学生之所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其育人资源实践性特征要求其相关活动必须围绕一个“动”字展开,既要行动也要生动。

第四,后勤育人资源相比第一课堂的育人资源,具备无声、间接、不宣扬的特性,即潜在性或隐性。这种属性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积沉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式隐渗性,但也蕴含着不确定性。为了使不确定变成确定,潜在性得到显示,则必须对其进行选择和加工,即开发与利用。

第五,后勤育人资源一旦基于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优质育人环境,就会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一种持久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为了将这种持久性最大幅度发挥,高校须有顶层设计。“研究高校后勤服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2]因为,从后勤整体体系来看,对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普遍缺少系统认知。

第六,当下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参与育人的模式,正从传统的单向、不可逆性向现代的双向、可逆性转变。后勤员工必须实现“育人与育已”的统一。对此,要想获得学生的知识智力支持、解决管理服务难题、降低沟通成本、赢得信任理解支持、方便达成共识、获取良性循环益处,则必须对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与利用。

三、高校后勤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探索

(一)“集体舞”:多部门共建合力机制

高校后勤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绝不能因为其中含有“后勤”一词就认为该项工作仅仅是后勤部门的工作,这样的建设性工作不是孤立的单方行为,不是某一个部门唱“独角戏”,它需要多部门联合,依据辐射扩散路径,利用“四全五育人”工作机制,开展多种互动交流活动,一起跳“集体舞”,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合力,得到共建共享的融合效果,从而使后勤育人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使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场域。

(二)“衔接性”:主渠道与主阵地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包括后勤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内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面向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侧重为教育对象提供的是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论性、方向性强;主阵地表现为实践性、操作性强。立足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营造“健、雅、怡、彩”的“高品位”后勤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使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后勤育人新领域实现衔接,使理论在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的观念,转化为行为,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他的学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二者的衔接,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统一,既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话语表达,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生活的能力,使后勤工作成为大学生德育的操练家园。

(三)“参与式”: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

参与式管理是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做好参与式管理的前提。“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目的性等主体的规定性,即主体的根本属性,被称为主体性。”[3]而所谓“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或任何对象性活动的行为者本身。对后勤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想得到实效,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后勤日常管理与服务中,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共建、共享、共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践行。

(四)“沉浸式”:德性培育渗于周遭环境

沉浸式,是指当人们在某一环境中,完全投入其中预设情境,注意力专注,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使反复体验也不厌倦。这种积极心理的获得,既需要教育对象在主观上的努力,也需要教育者在选择或设计客观环境时必须注重科学性和能动性,将后勤资源中有利于学生德性培育的元素渗透到校园环境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暗示。“环境影响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暗示(cues)。暗示是环境中传达重要信息或引起情感反应的元素。”[4]环境中的暗示能够对人们记住及遵守规范产生重大影响。环境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的诚然是主因,外部的也不容忽视。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外部教育环境,古人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之语,也有“孟母三迁”之说。“校园外部环境首要的问题是校址的选择,这要充分考虑一所学校的位置和区域环境。”[5]比如,清华大学当初“近市而不喧,林深又宽敞”的前瞻性选址,奠定了环境育人的美名基础。良好的教育空间即环境获得,除了办学选址,校园建筑也是美育的一种。因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写的史书”,是“木头写的诗”,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也具有精神功能。所以,为了育人,高校要借助教室之外、后勤工作之中——对相关建筑的用心选择,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和审美品味。

进一步,我们还要认识到校园每一个人造物其实都有育人的内涵,要借助人造物善建德育空间。“学校的建筑设计上要注重教育功能,寄寓象征意义,体现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6]因为“利用校园的物理空间传达非语言的信息———欢迎或排斥、尊重或不敬等,甚至比语言信息更有效果。”[7]同时,对公共区域的绿化美化,也有助于后勤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比如,通过一些花草树木的栽植和培育,可以实现寓育人于景物之中,使学生与这些植物朝夕相伴,不仅会产生难以忘却的美感,增加学习、生活情趣,重要的是相互对照,可收“比德”之效,进入到“畅神”之境界,涵养纯粹的德性。

总之,后勤育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其时代的需要和必然,科学地探寻其路径,是我们开展实践的前提。

[1]陈万柏,张冬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13—17.

[2]张文军,李翔.论高校后勤服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校后勤研究,2019(05):62—64.

[3]于光.德育主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荷]琳达·斯斯特格.环境心理学导论[M].高健等译.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5]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6]陈宗伟.校园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7]贾立敏.德育空间论[D].保存地点:河北师范大学,2015.

北京大学后勤研究2021年度重点课题《高校后勤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批准号:BDHQ202105)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教育资源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