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及其权益的探讨——基于“五Z一线”的视角

2022-02-26 22:59于庆英张代军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权益

于庆英 张代军

新时期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及其权益的探讨——基于“五Z一线”的视角

于庆英 张代军

[浙江财经大学]

解决好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问题是搞好新时期高校建设的必然选择。文章依据利益相关者多边治理模式相关理论,阐释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相关主体,并基于“五Z一线”这一全新的视角,透视高校后勤医疗机构在“旗帜”“体制”“组织”“机制”“配置”和发展路线等方面所面临的相关治理主体的权益问题,进而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后勤;医疗机构 ;治理主体;权益;“五Z一线”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高校后勤是现代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中,其医疗服务机构相关主体存在多种形式。如高校自办后勤模式中隶属后勤的卫生所或校医院,或通过招投标方式引进社会医疗机构的形式,或共享社区医疗机构服务方式的形式等等。高校后勤医疗服务机构不同形式的存在,相关治理主体的经营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涉及学校、医疗监管机构、后勤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高校师生等相关主体权益监督与制衡的治理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高校后勤无小事,涉及高校师生身体健康问题的后勤医疗服务更是重中之重。“五Z一线”是基于“旗帜”“体制”“组织”“机制”“配置”和发展路线的视角,系统分析新时期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及其权益的相关问题。“五Z一线”中的“Z”来源于该视角前五个概念第二个字中的第一个拼音字母。

二、高校后勤医疗机构主体的确认

明确高校后勤治理主体是完善后勤医疗机构治理模式的基本前提。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构建的价值取向,高校后勤医疗机构的治理是多边的,它不仅包括校方及其代理机构和医疗行业监管机构,它还包括后勤医疗机构相关的职能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同时还包括学生、教职工以及其他医疗服务服务对象。如果校后勤医疗机构有负债的话,那么,其治理主体还包括相应的债权人。

多边治理模式相对单边治理模式而言,治理主体或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如果涉及行为人的权益维护,此时就会具备治理主体的资格。在此,我们着重探讨后勤医疗机构利益相关者处于治理主体地位时权益的维护问题。相对单边治理模式而言,多边治理模式的构建更加符合公平原则,也是提升企事业单位治理能力与水平的目标模式。和后勤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利益关系或者说权益方面的利害关系,是其治理主体确认的基本依据。

高校后勤医疗机构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基于公益教育的社会效益和基于单位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所衍生的利益关系。政府和校方基于高校育人理念,注重后勤医疗服务的公益性,重视其社会效益无可厚非。因此,校方和政府等相应监管机构属于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的主体。后勤医疗机构无论是自办后勤、高校委托代理的社会医疗机构,还是高校社区共享医疗服务机构,作为一个整体,自然和后勤医疗服务存在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其治理主体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将治理的视角聚焦于高校后勤医疗机构体制机制建设中,那么其医务人员无疑构成医疗服务机构的治理主体。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是接受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服务主要对象,他们无论是享受大学生医保,还是社会医保,通常高校后勤医疗服务机构是其选择医疗服务的必要环节。作为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购买者,当然,大学生同后勤医疗机构存在权益上的利害关系,因此,高校学生的治理主体的地位不容忽视。

三、维护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权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鉴于高校后勤医疗服务机构主体的多边性和复杂性特点,在此,我们基于“五Z一线”的视角,对所提问题予以透析。

(一)“旗帜”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忘初衷,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新时期办好特色中国高校的教育治理理念已深入人心,坚持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方向已基本达成共识。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三大职能,在后勤医疗服务机构治理模式的运作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但由于后勤医疗机构主体存在的多样性,在高校医疗服务机构具体服务项目中,其服务理念或经营意识,在实际管理中的体现会有所差异。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高校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如何结合的认知问题。针对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益如何结合的后勤医疗服务理念,将直接关系到其相关治理主体权益的形成与分配。并且,高校发展历史、发展环境、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后勤医疗服务相关主体的成熟度等,构成导致服务理念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二)“体制”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高校无论是教育部直属,还是省属、省地共建或私人办学,总体上还是以事业编制为主。受财政资金办学的限制,自办后勤的高校,基本会引进社会资金弥补后勤医疗机构服务所需资金的短板。高校医疗机构所有制的性质和其治理主体的权益,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国有资金办学代理人,在其权益分配制度设计方面,会凸显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相对侧重于教育和行业行政管理治理主体权益的维护。如果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或私人,其相应的制度设计,将会侧重于治理主体经济权益的维护。

(三)“组织”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般社会医院科室总体分为内、外、妇、儿四大类,三甲级别以上的医院还会划分出更细的门类,以满足多样化患者的就医需求。面对高校师生的后勤医疗机构,通常设置全科诊室,以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就医需求。然而,在实际中,后勤医疗机构通常通过转诊的方式将相对特殊病患学生转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且转诊标准较为模糊。显然这对相关治理主体在选择与被选择医疗服务方面,缺乏有效的参照系。学生就医通常也会就高不就低心态,由后勤医疗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情况较为常见。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项目及其流程会因转诊而被分割,相应服务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将会由两个以上的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共同完成,由此会涉及到相应权益的分享问题。

(四)“机制”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的权益“机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考核机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基本是技术岗位上的职工,相对高校后勤员工而言,他们属于小众群体。针对后勤员工业绩考核的一般规则也不太适合医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现实中,高校考核机制,着力点通常放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考核,基本是围绕论文、课题、获奖等三项内容进行业绩考核。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辅部门的考核机制的设计,也具有较为明确的针对性。而新时期高校建设体系不可或缺的后勤医疗机构,在考核机制设计方面,显然,教学、科研及教学辅助人员业绩考核事项,对后勤医务工作者的绩效考核事项的确认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硬性对照教学科研及教辅人员的考核标准,则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势必导致权责不明晰,进而会影响后勤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身权益的维护。

(五)“配置”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配置”包括高校医疗机构人、财、物、管理和技术等资源的配置。在此,所谓的额“配置”,我们特指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方面的配置。高校后勤医疗机构,尤其自办后勤的后勤医疗机构,在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通常会受所处“平台”的制约,不仅在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空间方面有所局限,通常还会存在人员安置方面的被动。如学校引进教学科研人才的家属安置,校后勤医疗机构为贯彻校方用人配套政策,会安置一些不太符合机构科室要求的引进人才的配偶或其他家属,甚至存在工作中需要特殊关照的现象,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到后勤医疗机构管理规范以及团队建设的优化问题,以至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相关治理主体的权益问题。

(六)“路线”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后勤医疗机构发展路线是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行为轨迹,其道路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受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医疗服务机构实际选择的发展路径和其经营管理之道通常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左倾”或“右倾”,或者说,存在保守或激进的倾向。是否遵循高校后勤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规律是其成功或挫折的根本原因。自以为是或无知无畏所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必然会使相关治理主体的权益受损。

四、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核心文化的凝聚力

维护好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权益的过程也是相关治理主体文化形成和展示的过程。做好后勤医疗服务,就是做文化。其服务理念、宗旨、价值取向等核心文化,即为引导其发展的旗帜。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文化建设,并非独树一帜或另起炉灶,应依托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并同校园总体文化一脉相承,同时也是一曲办好中国特色大学所展现的文化自信的新乐章。

(二)深化体制改革,明确主体权责

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的体制建设本身就直接涉及到医务人员权责问题。所有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都是在权责及其范围的框架内开展后勤医疗服务的。在制度建设中,尊重医疗服务规律,围绕维护好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这条主线深化治理主体的体制改革,发挥好制度应有的约束和激励功效,让每一条相关规章制度的条例,都使医务工作者权益的维护有根、有据。

(三)健全组织体系,搞好团队建设

“马再壮也要靠腿支撑”。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既要做好科室建设,又要注重搞好后勤医疗服务团队建设。提升高校后勤医疗服务品质,需要针对新时期高校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医疗健康需求,调整、补充相应的科室组建,不能打哪指哪,因人设岗。不能在重视员工权益的过程中,轻视学生等医疗服务对象的权益。一定要做好医务服务团队建设,以弥补基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配置方面的相应短板。

(四)正确对待高校后勤医务工作,完善考核机制

医务工作者的学识、经验、技术和个人发展的相关权益应给与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别于高校教学科研,关乎医疗服务对象的生命健康,也是高校稳健状态的保障性工作,存在相对较大的精神压力。因此,针对高校后勤医疗机构人员的考核,要结合其医疗服务主体的职称、出诊时间、门诊数量、服务品质、医疗无事故周期长短、服务对象反馈意见等项目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其中,后勤医疗服务安全无事故周期和服务对象反馈意见的考核情况,应给予特别关注。

(五)重视高校后勤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高校医疗服务品质

后勤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于高校医疗服务对象客观要求对标展开的,不应局限于现有后勤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现状。既要注重后勤医疗服务人才的引进工作,也要用好现有人才。在管理中,应遵循以道为本,维护好医疗机构治理主体身心健康。管理的核心问题,不是公益性和经济性,而是人性,要切实尊重后勤医务工作者的应得权益。服务品质和核心问题是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问题。值得强调的是,满意度具有一定客观属性,即并非是指特定人员的满不满意问题,而是指新时期高校后勤服务对象在“常态化”状况中的符合常理的满意度问题。或者说,它是剔除极端情势下的满不满意问题,是一个回归分析的结果。同时,服务品质,并不局限于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问题,其中也包含相后勤医务人员以及其他治理主体满意度问题。通俗地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六)正确对待后勤医疗服务的传统与创新,以实现发展路径的优化

后勤医疗服务的传统和创新并非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一般来说,创新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的变革。如果说传统模式是一条习惯走的“路”,那么,创新就应是更加符合后勤医疗发展规律的“道”。这条“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探索发现,才能够识别它和遵循它。“五Z一线”的线,是供后勤医疗机构选择的发展路径,也正是这里所指的“路”。只有更加符合发展规律的“路”,才是更优化的路径。

五、结语

高校后勤医疗机构虽然有多重存在形式,但涉及到相关治理主体权益问题则是一个共性问题。后勤医疗服务机构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做好治理主体与客体双方权益监督与制衡的制度安排。基于“五Z一线”的视角,透析高校后勤医疗机构治理主体权益问题,有助于发现和梳理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根据所处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准确把握其症状所在,精准施策。

[1]唐志成科学发展观与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04(03):3-6.

[2]王震.浅析后勤社会化改革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的开展与监管考核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28-29.

[3]张柳华,李英华.“十四五”高校后勤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J].高校后勤研究,2021(01):3-4.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权益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漫话权益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