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障碍探析

2022-02-26 22:49赵敏凯黄晨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课

赵敏凯,黄晨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信息化时代的信息爆炸,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信息接收的选择性日益凸显。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升课堂传播效果,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接受心理认知障碍进行研究。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心理障碍

(一)认知接受障碍

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介所传授的各种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信息等进行反应与择取、分析与理解、内化与外化的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则是发生在这一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现象[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认知接受障碍,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大学生对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意义认知不清形成的障碍,二是已有的经验认知背景造成的障碍。

1.对教育意义认知不清形成的障碍

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他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反而很容易退回到他们自己的偏见,建立自己的“信息茧房”[3]。根据第 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从职业结构的角度看学生占比最多,高达23.7%,在整体网民的年龄结构中20~29 岁网民占19.9%[4]。年轻人天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很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身上。在信息时代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信息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爆炸,也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信息窄化”。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总是会根据自身的价值尺度针对性地筛选目标信息。再者,高校教育始终把学生的自我教育放在高校教育的核心位置上,致力于培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这使得大学生自身自主性不断加强,但更容易陷入自身偏见中,建立“信息茧房”。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地从自身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出发,陷入自己的“信息茧房”,认为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自身价值不大,不关心和吸收课堂中的信息,在课堂上用移动通信端在网络上搜索自身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围墙”,甚至屏蔽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直接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大打折扣。

2.已有的经验认知背景形成的障碍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5]人的身心发展不但始终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就人本身来说也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这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一定社会生活有关物质、政治、经济、文化的经验,获得其社会属性。人在逐步社会化的同时也被一定的社会经验打下了烙印。大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多年的基础教育,已经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由以往的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认识体系。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体系,会让大学生陷入一种“回声堂”。

信息化带来更加便捷的获取相似信息方式。大学生在自主浏览信息时会主动搜索与自己价值观和认知相同或相近的信息,来强化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或者认知体系,即使存在猎奇心理,但对认知的冲击却总是没有相同信息大。另一方面,进入信息时代,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对网络空间有效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某些搜索引擎为了赢得更多用户从而实现经济创收,在提供信息时迎合受众需求,会推荐与之前搜索相关的信息,让用户长期处于认识的舒适区当中。甚至还有极个别自媒体会为了迎合一定的目标用户需求而混淆视听或散布虚假信息,以此锁定用户的关注。这两方面互相强化“回声堂”,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接受效果。

(二)情感接受障碍

情感造成的障碍主要包括受教育者本身的情感抗拒造成的障碍、对教育者的情感抗拒形成的障碍和对教育内容方式的情感抗拒造成的障碍[6]。

1.受教育者本身的情感抗拒造成的障碍

信息时代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倾向也发生了变化。自媒体是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它让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外部分享信息,从而达到“万物皆媒体”的时代背景。“游戏直播”“网红”“短视频”这些自媒体时代下的新产物一进入公众视野马上就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这使一些大学生变得日渐浮躁,盼望标新立异、一夜成名。这些自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往往文化素养不高或过度追逐经济效益,无法承当起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作用,甚至给大学生展示了负面的示范。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不容小觑,美国一直在网络文化信息源上执天下牛耳,随着内地对美国好莱坞电影大量的引进,“消费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也悄然在大学群体中生根发芽。中国是美国电影最大的海外市场,而国内大学生是美国电影的主要受众。以西方文化和美国文化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英雄史观代替群众史观,鼓吹资本主义制度下虚伪的“民主”“自由”,夸大了资本家的个人能力。这势必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发起挑战。这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让某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内心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抗拒。

基于上述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持一种无所谓甚至排斥的态度。他们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丧失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不仅缺乏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互动,而且欠缺主动探索与思考的能力,这造成课堂参与融入程度较差,“手机依赖症”和“上课低头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师单方面传递知识,学生不问不答,课堂缺乏活跃气氛,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难以保证。

2.对教育者的情感抗拒形成的障碍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师生之间缺少积极互动,教师缺乏威信,受教育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淡化和冷漠态度,甚至会对这门课产生很大的曲解,还会产生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教育效果。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也在不断地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授课模式。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教育者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但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和简便的信息获取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差,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有时会落后于受教育者,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有所降低,增加了日常管理和课堂管理以及引导学生思想的难度。另一方面,在网络中人人都可以对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畅所欲言,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师自上而下的“填鸭式”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希望和教师平等地交流与对话。但个别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与水平有限,同时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导致其对学生的思想水平没有清晰的认知,也很少结合当下社会时事热点事件分析背后的成因,理论没有联系上实际,无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一味地照本宣科灌输枯燥刻板的书本理论,只会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厌学情绪。

因此,教育者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展现亲和力,而不是展现压迫或者强行灌输的姿态,是解决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情感抗拒形成的障碍的关键。

3.对教育内容方式的情感抗拒造成的障碍

课堂上的受教育者面对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到乏味,又遇到不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该门学科的怀疑和抵触,也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效果。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和精神需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张雷声等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教学思路需要拓展;又如:教材内容 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7]这些都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授课内容陈旧且更新速度慢,不仅会削减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同时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大学生正处于活力焕发的时期,对新事物、新方法的追求都比较渴望和迫切。同时,大学作为各种社会思潮的萌发地、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处、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汇点,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思想世界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加大了教育者讲好思想政治课的难度。这就既需要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吸引力;同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的需求。

(三)意志接受障碍

意志接受障碍主要是指因受教育者本身的意志薄弱而形成的障碍。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信息媒介相继涌现,各种线上娱乐方式应接不暇,面对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不少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开始放飞自我,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线上博彩、网络小说等网络娱乐世界。既占用了大学生大量的日常学习生活时间,又消磨了其意志,更有甚者负债累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

网络的飞速发展既拓宽了信息世界的时空,也让部分信息的传播出现失控的趋势,“低级红”“高级黑”等错误的思想和言论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心智尚不成熟,思维又较为活跃,喜欢标新立异、推崇个性。部分大学生缺乏恒定的是非判断标准,容易被错误言论影响自身的价值判断,导致自身的理想信念不断被削弱,从而很容易出现情绪失落、心理失衡的状况,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效果造成影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优化途径

(一)优化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基本理念

1.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8]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发展需求。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现实的需求,从受教育者当前的认知程度出发,才能让教育的内容被受教育者有效吸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尊重和满足学生个人需求的前提下,层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要强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互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拥有融洽关系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效果。课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第一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填鸭式”的单向理论灌输,采取平等互动的教学方式。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学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解答、回应学生的问题与诉求,通过频繁的交流互动对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观念、道德观点、价值判断进行掌握和渗透,不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与此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不仅局限于课堂,还要构建更加多样高效的沟通渠道,进行多样化、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沟通,这是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良好心理互动的必要之举。教育者应利用信息便利性搭建网络平台、选择线上教育方式,以此来调动受教育者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学生与教师在隐去了一定社会身份的条件下可以更加平等自由地交流,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也缩小了施教与受教者之间因社会身份所带来的心理差距,加强了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渗透作用,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

信息时代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在选择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层次、专业及来源等。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善于运用不一样的教学语言,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式。例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已经学过“生活与哲学”内容,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很多交叉的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简单陈述,而应充分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对法学院的学生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小组教学的方式展开。

教育的内容也应当与受教育者的品德认识结构保持一定的张力,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思想认识的矛盾,随着受教育者内部思想矛盾的不断运动,才能突破原有的思想认识结构,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思想境界。但是,也应当注意教育内容不能对受教育者的认识结构进行颠覆性的冲击,否则又会造成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障碍。这无疑对教育者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充分了解的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也要对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内容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去伪存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向的作用力。

(二)优化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过程

1.找准切入点

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时,要找准理论与大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焦点和矛盾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当代社会,信息来源的广度与宽度不断增加,如果教师只作为信息的“搬运工”,而不做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受教育者大多都不愿意接受,接受效果显然难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重关注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尤其要增强对重大理论的传播力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找准切入点,进而在多元化信息中确立主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发展的起点,问题意识则是发现事物矛盾的法宝,加强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必由之路。例如:在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们可能见仁见智地发表意见,教师则要快速地找到切入点有效融入课堂中,并充当舆论的“法官”,在学生表达了自身见解后,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向他们传递正确、深刻、全面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2.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权

在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建设,旗帜鲜明地发展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看家本领”,练好“看家本领”才能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古今中外、时间与空间的纵横比较中让受教育者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进步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权,一方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发表的各种观点看法,也包括尊重学生多样的价值取向和各种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优化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环境

1.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正向的教育环境,是高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顺应信息时代发展潮流,与社会组织一同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取精用宏,营造出和谐、正向、积极的网络信息环境。保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正面性、教育性,在网络环境中大力弘扬主旋律,在多方面合力的作用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其中课堂的心理教育环境尤为重要。营造学生与教师之间积极互动、广泛参与的环境,最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利用趋于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新运用各种教育媒介,丰富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牢牢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师生 “信任——参与——合作” 的良好课程互动环节,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优化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技巧,不仅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而且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育者要提升自身理论基础水平,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树立看齐意识,经常性地参加高校组织的教育交流研讨会,学习优秀同行的成功经验。二是要具有开拓眼光,不断与时俱进,切忌不能故步自封,教育者要主动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观点,并能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在课堂教学中转化为教学语言进行系统阐释。

三、结语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亲和力,就必须从大学生系统的、完整的心理活动入手,从主体对客体信息能动的反应以及筛选和内化等多个环节入手,分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依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传统优势,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准造成接受心理障碍的原因,优化受教育者心理接受过程,营造出正面、和谐、积极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课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