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探索
——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2-02-26 16:56刘小丽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普通话育人

刘小丽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合作 747000)

2016 年12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高校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高校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2017年12 月6 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注重促进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有效结合。”[2]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部发布的纲要为当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要求。“现代汉语”课程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大学一年级分两个学期授课,共8 学分,128 学时,选用黄伯荣、李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该教材系统地讲授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以提高正确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好其他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写作、古代汉语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专业理论教育为目标,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本身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方式也侧重于理论知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价值的引领,教学内容缺乏思政元素。现代汉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树立教学育人的明确目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立场渗透在现代汉语课程讲授、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践当中。为此我们从大纲的修订、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教师自身政治素养和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全方位挖掘“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一、教学目标及大纲的修订

传统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多是传授系统知识,教学目标侧重点更多是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忽略了现代汉语课程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功能。为此,我们在本课程原有大纲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课程中所具有的德育元素,来指导和修订新教学大纲。在明确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价值观的塑造、专业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传授列为课程培养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重新修订大纲时,我们梳理了三大课程目标中的思政目标。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特别是将蕴涵在现代汉语专业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好公民,培养学生热爱并学好祖国语言,为现代汉语的纯洁规范作出努力;课程目标2:掌握准确分析和正确运用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技能,贯彻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技术,具有联系社会语用实际,切实指导自己和他人语言实际能力,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兴趣,自觉促进汉语健康发展;课程目标3:通过语言实践能力训练,深刻理解推广普通话、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树立规范化意识。

大纲中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要求学生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四个方面达到毕业要求。比如“践行师德”指标点中包含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学会教学”指标点中了解地方语言、文化资源的环境和优势,能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语言、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教育以及爱国、爱家教育等。

二、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学习民族共同语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式,民族共同语对促进国民的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汉语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每个章节都蕴含着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在确保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用含有思政元素的材料阐释课程的理论知识,把思政元素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去,挖掘课程知识的深度,发现新的思政元素,在课程建设中将育人目标“化整为零,潜移默化”。

“现代汉语”课程绪论部分“现代汉语概述”中,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时,使学生认识汉语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发展形成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点,体会汉语的博大精深,学好普通话,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的统一。讲授“现代汉语的国内国际地位”时,可以分析汉语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列举从2004 年韩国首尔第一所“孔子学院”挂牌开始,截至2018 年初,全球共有146 个国家或地区建立525 所孔子学院,又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掀起的学习汉语热潮,使学生“充分理解汉语和汉字在人类历史上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做出的历史贡献,认识当代社会做好汉语和汉文化传播工作,促进‘一带一路’ 建设‘五通三同’ 的重要意义”[3]。“汉语的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一节中,让学生了解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和具体要求,将推广普通话的内容和民族团结、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思考,认识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多元文化融合的发展需要使用普通话,并积极思考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使用普通话,热爱祖国语言。

第二章语音部分,让学生体会普通话音节、声调之美,也从语音教学中感受中国文化。如第五节“声调”以及第七节“语调”中,可以从停顿、重音、句调上把握朗读的要领,所以选择语料时,可以选择朱自清的《背影》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也可以选择《满江红》等古典诗词或《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篇目展开家国情怀教育,《我的祖国》《我爱这片土地》等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等通俗易懂的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往直前的热情,引导学生认识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年一代一路向前的信念。

第三章文字部分讲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时,从汉字的起源当中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引导学生领悟汉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和美学原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的形体”一节,讲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融入汉字文化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在各阶段汉字形体演变中将个人情感、意境和审美融为一体,在方块字中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艺术修养。“正确使用汉字”一节中,通过列举出版物、影视屏幕、广告标语等社会用字中的不规范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上用字混乱现象会影响汉字健康发展,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汉字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进而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体会到汉字在文化传承、社会主义建设、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词汇部分讲授“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中“古语词和新语词”时,可列举通过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现代已经少用的古汉语语词,这些词可以表达特殊的意义或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让学生感受汉语的悠久历史和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大量新词不断涌现,专业术语不断扩大,旧词被赋予新意等等,反映出时代的变迁,新的事物和新的现象需要用新词记载,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如网络语言过分张扬个性、反叛传统、对汉字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认识到维护国家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是我们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第五章语法部分,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为语法规则与为人规则,提高汉语使用的规范性。“句末语气词”中“的、了、吗、嘛、吧、呢、啊”等词的情态内涵,不同场合不同人群正确运用各种语气词,有着维护和谐社会的教育功能。“短语的分析”中,准确分析出复杂的短语,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句法分析时,可以选用与时政紧密结有资料,如在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分析等语料中发掘思政元素,要求学生用句法分析法分析所选的语句,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分析更深刻地理解思政内容的意义,所选的句子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好党史,为群众办好事”“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等,把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当中,达到了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第六章修辞中第五节“辞格”的讲授中,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对语言的运用具有优化性,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生动形象、千变万化、意味深长,同时也感悟出辞格是前人在运用语言中创造出来的表达方式,彰显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包含了许多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元素。现代汉语课程的思政元素体现在每一章节中,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教师要不断拓展课程内容,深度挖掘新的思政元素,积累材料,建立思政语料库,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每个细节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思政元素体现于实践环节

根据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学“课后五环节”的安排,教学实践是必然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融合,加强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灵活地切换各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类赛事,如“经典诵读”比赛,选择爱国类主题的古诗或现代诗歌,也可以组织爱国主题演讲比赛,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发音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也可以组织语言调查小组开展方言调查,对不同群体不同行业进行语言调查,归类总结,了解不同行业人们的生活状态,掌握国情,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实践育人品牌”[4];利用假期组织“乡村振兴,推普活动”宣讲团,让普通话深入到基层;响应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号召,结合教育扶贫、留守儿童关爱等现实工作展开一系列调研,组织团队成员撰写调研报告,就乡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等现实问题建言献策,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切实改善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与时俱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注重教师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学校需要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定期开展各种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树立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师的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全体教师在岗培训和年度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专题培训等,促使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原理,提高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能力。其次,通过党员教师带头、优秀教师示范、集体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等方式加深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使命的认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邀请专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讲座和专业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地不断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结语

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每一个章节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的深度以发现新的思政元素。“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体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能够在增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品德修养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普通话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