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鹏林
(广西教育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国故事”概念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以来,经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21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多次重申,“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和评论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国故事”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里的新气象、新力量和新气派,承载的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以及中国记忆,对传递中国声音,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写作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其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辞章修养和表达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思维等能力,明白写作与生活、做人的关系,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化素养。要作文先学做人,写作教学表面上看是在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但对于写作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新时期的写作课必须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让写作教学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首先是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作主体既是写作活动的发起人也是执行人,在写作活动中起主宰作用,直接关系到作品能否顺利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写作内驱力,其作文大多是为了完成规定任务的被动之作,虽基本上能完成规定任务,但由于自我积累较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大多只能胡编乱造,作文空洞无物不说,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将打击学生的写作信心。写作作为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的刺激,让其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只有充分调动写作者的情感冲动,激发其写作欲望,才能从根本上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而要让学生从“厌写”变为“乐写”,就要使其动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①出自《毛诗序》。。“中国故事”是一个个生动感人故事的集合体,既有普通人奋发图强、志在四方、创造美好生活的小故事,也有英雄楷模舍己为人、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大故事,既有人与人互信互爱、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故事。这些故事无不具有感染力,能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当学生被这些散发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故事所感动,写作也便成为在真挚情感驱动下的自觉行为。
其次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的并不是不限题材、不限体裁的开放式写作,反而喜欢有所限制、相对“束手束脚”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还有一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想写的内容不符合老师心中所想要他们写的,影响老师对其作文的评价,因此宁愿选择写一个不需要考虑写作客体、事先已画了好一个框的命题作文。“要提高学生可持续的写作执行力,还得引导学生夯实‘写什么’的‘底子’,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1]文学源于生活,生活点亮艺术。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解决写作客体匮乏的问题。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雪雨风霜,哪怕是身边的普通人、平凡事,只要用心去观察、思考和感受,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也能将所见所闻有选择地在内心“捣鼓一番”,生发出某种情绪或判断,进而转化为写作素材。何况“中国故事”是由伟大的中国人在中华大地上,在生活中书写的真实故事。他们的人物形象立体、事件线索清晰、所处环境典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都是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他们的故事很容易在学生的心中“立起来”,进而在其笔下“画下来”。通过这些故事,近距离观察人物的形象,摄取故事中主人公的某些言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事件回放”中刻画细节,一篇感情充沛、文字细腻的好作品便很容易写成。显然,“学生的生活意识一旦被唤醒,也就意味着学生走上了可持续行进的写作之路,所谓‘写什么’也就不再是问题”[1]。
最后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写作观既是一个人对写作本质及写作功能的根本认识,更是对写作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追求。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会影响其写作观的形成,而写作观的形成也会反作用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追求,这也正是写作活动要达到的“树人”目标。只有让学生心中形成了正确的写作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分析、看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古往今来的大学者在写作价值取向上首推“真”字,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②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格局,因此要诚心做人,真心作文。这里的“真”既指多写真人真事,还指要写出真情实感。“中国故事”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无不散发着崇高美,值得人们学习、敬仰。只要学生认真地对这些故事进行情感体验和交流,就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迁移,写出一篇有真心、有真情、感人肺腑的好作品。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还能将这种情感共鸣内化为一种写作态度和人生追求。除此之外,当学生思考自己的作品能否真实地书写这些“中国故事”时,其“读者意识”已经开始形成。通过换位思考,确定文章的言语表达和修辞风格,在设想如何写出让读者更满意的作品过程中,最终达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心怀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看问题,显然,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在书写“中国故事”时更容易形成。
写人记事,状物绘景是写作训练时常碰到的类型。这两大类型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使用所有的表达方式和常见的修辞手段、结构衔接,从文体训练来看,也几乎可以涵盖大部分文学体裁。“中国故事”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恰好满足了这些写作能力训练的要求,总体上看,可以着重从以下三类故事展开训练。
人民是中国故事的主体,讲好人民群众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2]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天都在上演精彩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缔造者既有时代楷模,也有最平凡的中国人。时代楷模是时代精神的践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可贵的中国精神,讲述了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逆行英雄钟南山、青春之花黄文秀、不灭蜡烛张桂梅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凸显时代楷模的先进典型性,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成长。身边的普通人同样值得称赞,他们的故事讲述的是更贴近大多数人的中国故事,人虽平凡,事却非凡。二十多年坚持播出壮乡“好声音”的百色市田阳县巴别乡乡村广播员苏文丰,新时代“一个都不能少”的爱心志愿者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蒙晓梅,十多年如一日照顾百岁老人的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村民蓝连青等普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人间有真情、世间有大爱”。他们的身份各异、年龄不同,但他们的故事却无不闪耀着中国故事的人性光辉,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无论是时代楷模还是身边的普通人,学生在散文和小说的创作中进行外貌、动作、场景等描写,还能将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中,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在诗歌和剧本的创作中,学生可以结合抒情、叙事、议论等表达方式表现这些对象。显然,这些了不起的中国人的故事正是写作课上最好的素材,他们不仅能解决学生积累贫乏的问题,还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奉献青春,真正起到了“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3]的效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①出自[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写作课要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鼓励学生用满腔热情书写身边的中国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各行各业均取得巨大的成就。其中,规模浩大、彪炳史册的脱贫减贫成功更是见证了中国的长足进步与发展。“从泥草屋到砖瓦房,从过河滑溜索到天堑变通途,从电力进村寨到网络广覆盖,从被动的‘等、靠、要’到奋发的‘想、干、拼’,脱贫群众激发出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气神”[4],这场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减贫脱贫故事也是大国崛起的故事。在上下同心、攻坚克难的脱贫战场上,既有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扶贫干部的故事,也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了不为命运所屈服的中国力量。很多学生来自农村,这些故事大多离他们并不遥远,农村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很熟悉。因此,只要确立了这类题材,他们就很容易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来。除此之外,只要是学生经历过的,都相对容易写出好故事。比如让学生试着讲述中国高铁是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外卖、共享单车是如何给自己带来便利,等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故事。这里面既有最美逆行者奋不顾身、无私无畏的故事,也有普通志愿者竭尽所能、守望相助的故事,还有科技如何助力疫情防控的故事(比如上网课),这类学生亲身经历的故事解决了“我到底能写什么”“我写什么才有意义”等让学生常感苦恼的问题,让学生只要敢于下笔就容易做到“有神”。
中国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有了不起的中国人和中国事,还有看不完的中国景。美丽中国首先美在我们脚下的这片故土与大好河山。山水是景也是诗,江河是物也是文。从昔日飞鸟无栖树,如今满目苍翠的塞罕坝,到“稻鱼鸭”和谐共生的云南哈尼;从万物有灵的可可西里,到让虚拟变为现实的“蚂蚁森林”,无不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的绿色发展理念,无不书写着一篇篇华丽的辞章。江河湖海,万水千山不仅是美丽中国的表现具象,更是现代都市人不泯乡愁的载体。描写美丽中国,“不是对绿水青山单纯的诗意描述,而是一种美的境界,体现着人对自然态度的改变,那就是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美丽中国不仅是各处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还可以是清溪环绕、绿树成荫的田园风光、家乡美景。尤其是后者,学生更为熟悉,也非常愿意向外来游客推荐自己的家乡。作为教师,只要善于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家乡的风景,用心写出家乡的美,一幅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空气清新的美丽中国画卷便会跃然纸上。显然,通过美丽中国的书写不仅能让自然的美永驻人间,还能让其在乡情乡景的抒发、描写中激发浓浓的爱国心和报国情,在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加深其对故土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提升文化自信。学生通过书写身边的美景,不仅训练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写小家达到了爱国家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写作课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引导,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来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和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8]。中国故事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不仅能提升课堂气氛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其传递的中国价值也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将中国故事柔性融入写作课堂,将写作理论蕴含在鲜活的故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春风化雨”般地接受情感熏陶,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文学想象,使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达到统一,从而心手同一,言由心生。
要注重经典中华故事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经典中学习怎样书写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作为文学的典范和精华,经典故事名篇不仅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更闪耀着无穷的写作智慧。在经典中学习如何描写英雄形象、先进事迹、典型场景和风景名胜,让学生作品中的爱国情更真、爱国心更浓,强国志更坚,彻底远离空洞式的口号呼喊。通过学习经典文本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让学生在经典学习中品味文中透露出的理想信念、人生感悟与人格魅力,然后仿写经典,可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小心愿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出自[北宋]张载《横渠语录》。的大志向结合起来,通过细致入微的仿写刻画变成实实在在的人生追求。这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还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写故事都要强化过程训练,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剖析经典故事时,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言说,通过品评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作文互评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事物,要求学生既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文章存在的不足,还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诚以做事、宽以待人的做人原则。在限时作文时,可以使用小组作文法,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学生写下第一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勇于解决问题的意志和信心。只有将写作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文章写作与正确做人做事结合起来,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理解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化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故事无论是题材的宽广度,还是内涵的深刻性,都适合成为讲好大学写作课的重要砝码。它不仅有利于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些写作大难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路标。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要让写作课成为引导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阵地,就必须将中国故事春风化雨般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将课程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中国故事帮助学生砥砺思想、涵养精神,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点亮学生的信仰与理想,照亮其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