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与血清IL-17、IL-23水平的相关性

2022-02-24 00:54陈强
青岛医药卫生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线冠脉资料

陈强

(河南信合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信阳 46520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首选的治疗方式,可促进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但PCI术后仍可能出现冠脉再狭窄,增加二次手术风险[1]。CT血管造影或冠脉造影是评估冠脉再狭窄的标准,可判断病情发展情况,但无法定量分析冠脉再狭窄风险,应用存有局限[2]。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PCI术后冠脉再狭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是辅助性T 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分泌的炎性因子,可促进多种炎性介质释放,引发炎症反应[4]。白细胞介素23(IL-23)作为白细胞介素家族的一员,不仅可促进Th17细胞分化,还可影响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5]。结合IL-17、IL-23作用机制,二者可能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有关。本文分析血清IL-17、IL-23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接受介入治疗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ACS患者137例。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龄44~68岁,平均(56.34±2.52)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2~24.8kg/m2,平均(21.03±1.02)kg/m2;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2~10h,平均(5.92±1.02)h。全部患者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随访资料等均完整。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ACS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6]中相关标准;首次接受PCI治疗;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12h;介入治疗成功(TIMI血流分级[7]为3级,最小管腔狭窄直径减小≤20%);凝血功能、免疫系统正常;获得随访。(2)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肝肾衰竭等重要脏器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介入前接受溶栓治疗;合并出血性疾病;合并炎症性疾病;介入前3个月内接受抗炎、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1.3 方法

1.3.1冠状动脉再狭窄评估

统计患者随访6个月时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冠状动脉再狭窄参照《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8]评估,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原扩张支架边缘5mm内或支架内管腔直径缩小>50%即可判定;将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患者纳入发生组,反之则纳入未发生组。

1.3.2 血清IL-17、IL-23水平检测

检测方法:于患者介入治疗前,采集空腹肘静脉血5mL,采用低速离心机(上海舜制仪器,型号:TD5K)以4000r/min转速离心10min,离心半径10cm,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L-17、IL-23水平,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烜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流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3 基线资料收集

收集并记录基线资料,包括:(1)性别。(2)年龄。(3)BMI。BMI=体重(kg)/身高2(m2)。(4)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5)冠脉病变程度。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9]评估,积分包括狭窄程度(管腔直径狭窄1%~25%、26%~50%、51%~75%、76%~90%、91%~99%、100%分别计1、2、4、8、16、32分)、病变部位(小分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中段与远段、左前降支远段、左前降支终端、左前降支或回旋支近段、左主干分别计0.5、1、1、1、1.5、2.5、5分)两个方面,各处冠脉病变积分为狭窄程度×病变部位,Gensini总积分为各处冠脉病变积分之和;Gensini积分<30分为轻度病变,30~60分为中度病变,>60分为重度病变。(6)吸烟史。过去1个月内平均每日吸烟支数≥5支,或吸烟天数>20d。(7)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收缩压水平≥140mmHg,舒张压水平≥90mmHg;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水平≥11.1mmol/L;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4.1mmol/L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

137例ACS患者中27例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为19.71%(27/137)。

2.2 基线资料

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组IL-17、IL-23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基线资料比较

2.3 血清IL-17、IL-23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的关系回归分析

将2.2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IL-17、IL-23纳入作为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将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1=发生,0=未发生),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7、IL-23异常表达可能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有关,二者水平升高可能是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的风险因子(OR>1,P<0.05)。见表2。

表2 血清IL-17、IL-23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的关系回归分析

2.4 血清IL-17、IL-23水平预测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风险价值分析

将IL-17、IL-23作为检验变量,将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发现(见图1),血清IL-17、IL-23单一及联合检测预测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风险AUC分别为0.820、0.880、0.827,AUC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当二者cut-off值分别取65.220pg/mL、91.200pg/mL时,预测价值最佳。见表3。

表3 血清IL-17、IL-23水平预测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风险价值分析结果

图1 血清IL-17、IL-23水平单一及联合检测预测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风险的ROC曲线图

2.5 ACS患者血清IL-17与IL-23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经一般线性双变量Spearman直线相关检验发现,ACS患者血清IL-17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s=0.155,P<0.05)。见图2。

图2 ACS患者血清IL-17与IL-23水平的相关性散点图

3 讨论

ACS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具有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等特点,近年来发生率逐年升高[10]。目前,临床多采用PCI治疗ACS,虽有较好干预效果,可改善心肌缺血情况,但支架植入时狭窄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会增加冠脉再狭窄发生风险[11]。报道指出,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约10%~20%,影响患者预后[12]。因此,明确可能与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指标,对临床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机制复杂,多认为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支架植入后会激活机体炎症反应,促使新血管生成,从而导致血管重塑,冠脉发生再狭窄[13]。IL-17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等作用,与心肌重塑、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4]。研究指出,IL-17可介导内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8等炎性因子,引发机体炎症反应,还可介导中性粒细胞释放氧化应激产物,加重血管内皮损伤[15]。刘红娜等[16]研究发现,ACS患者血清IL-17表达显著高于健康人,且ACS患者病情越严重,IL-17水平越高。IL-23是由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分泌而来,其通过结合相应受体,可促进记忆性T细胞分化为Th17,促进Th17细胞增殖[17]。同时,IL-23可激活细胞核转录因子-κB细胞通路,诱导IL-17、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介质生成,加重机体炎症反应[18]。研究表明,IL-23/IL-17炎症轴活化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且可能会增加斑块不稳定破裂风险[19]。结合IL-17、IL-23机制猜测,二者可能与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有关。

综上所述,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可能与血清IL-17、IL-23升高有关,考虑未来可检测患者介入治疗前血清IL-17、IL-23水平,辅助评估ACS患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基线冠脉资料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影响
高度角对GNSS多系统组合短基线RTK影响
两种64排GE CT冠脉成像信噪比与剂量对比分析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GNSS 静态相对定位精度分析与比较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新版GAMIT10.70解算GPS/BDS基线精度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