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双减”政策的落实,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发展模式的修正,同时也是学校课程教学更新的契机,除让学校教育的既定模式、学校课程与教学的评量设计与实施,以及学校教育人员的教育观点都随着做出调整外,也通过多元评量的课程教学设计,让学校教育实施的模式有了新的典范与新的发展。班主任在面对变革世界时,班级经营管理与课程教学思维,以及对政策的应对都要发生改变。通过分享台湾班主任建立多元评量模式的实践经验,提出新学校教育实施模式及启示,作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参考。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班主任工作 多元评量
引用格式 胡琼琪.“双减”背景下班主任的思维改变与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05):9-12.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21年7月24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并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即减轻中小学生作业和校外补习负担,8月24日、8月30日再发通知:为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师流动引领机制,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此外,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规定,即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此政策不仅是对长期制式化教育的松绑,更让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改革的规划与教学实践中有了“自我选择”的机会。换言之,当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时,急需思考的是影响教学甚深的评量方式,如何由传统的单一纸笔测验转变为更多面向、更多元的评量。
实施多元评量,是校园中检核课程设计与教学成效的新趋势。这个多元的评量模式,不但应涵盖教育目标中的“认知”“情意”与“技能”等向度,更须体察学生学习成果表现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即教师如何在学生学习结束后,统整这些在不同学习情境下经由不同的评量工具和方法所获得的评量结果,进而将学生的学习成就整合成一个复合分数(composite score),并据此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关的价值评判。有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双减”政策下班主任的思维改变与应对策略,通过台湾多元评量模式的建立与运用在小学的实践,为中小学班主任提供参考。
一、“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从危机到转机的转变
要想让学校负起责任,确保所有学生都在学校学习,就必须让人们意识到这个生态系统的存在,设法深入理解这种生态系统的本质,以及增强这个生态系统的效力,即制定有关政策、发展计划,并执行计划。
中小学的教育改革是在教育改革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境脉络之下发展出来的。换言之,教育的改革行动,不管是教育政策的拟定、学校教育方向的修正、课程与教学的微调等,皆需通过教学政策的落实,在改革中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实在于以下几点:1.揭示学校教育的质与量: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统整知识、内化经验,并与生活情境产生连结。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以及禁止设置“重点班”,就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重新唤起学习者的内驱力,透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并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进而从学科知识情境与学习知识情境之间完成学习活动。2.重塑教育的生态系统:教育成果必须“看得到”,测验可以展现“看得到的成果”。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其目的是为了让新的教育评量能更丰富,糅和更多的内容贴近于生活,而不是在无菌空间用无菌的工具测量个人表现。简言之,“多元评量”这个新词汇便象征着改变的意图。3.缩小教育水平差距:教育通常意指在不可预期的情况下学习,是联想与解释的。要缩短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不在于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在于不断投注硬件设备资源,而是教师必须重新检视学科教学知识在教学中、以及学科学习知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即在教学现场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知识视为“事先可准备的”,须重新审视学生的学科学习知识,以学习者立场去探讨学生在学科领域学习中,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才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的目的在于活化教师的教学,改变教师教学的心智生活,当教师教学的心智生活改变了,才能激发教师在课堂上改变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契机,去看见问题、发现问题、解读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走进城乡、区域、学校,去“参与”与“改变”。这样的改变,不仅是部分的改变,而且是整体心智结构的反思与修正,亦须透过各种情境脉络的配合改变,才能收到整体的成效。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施行,不单只是提供经费给教育研究发展机构和地方性的教育实验,更重要的是,它触动各地学区寻找新的教育想法,特别是那些能够突破僵局的创新做法。因此,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的目的、教学方式、科目、教学材料、针对学生多元差异进行的准备、对于学习历程的假定、教师的特性和能力、行为标准、学习的评量方式、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在“维持现有的学校”与“改变学校”的变与不变的迹象之间去发现学校教育,如此才能有崭新的一天与新的契机。
二、从“传统教学评量”到“多元评量”的蜕变
课程、教学与评量是教育中构成平衡的正三角型。課程专家倾向于从课程观点来看整个教学现象;测验评量专家倾向于从测评观点来解释世界;教学专家则倾向于从教学现场的活动来看待学习。因此,教与学的发生是从教学与评量之融合处或是课程与教学的交会处监控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习者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评量的实施是教师为了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变化所实施的方法。传统教学评量大都采用标准化纸笔式测验或教师自编的课堂测验,并运用100分之常模参照计分方式来评定或描述学生的能力。然而纸笔式测验上的高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更有效地应用考试的内容,而只能较有效地预测学生会继续得高分。故其在教学实践上除了造成评量目标发散模糊、配分轻重无所依据外,亦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例如:1.较少顾及教学目标;2.过分强调个别间竞争;3.过分重视各班成绩的比较;4.忽略技能和情境评量;5.忽略诊断性、安置性评量;6.忽略较高层次思考的评量。“多元评量”的理论基础则源自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元的评量模式,不但应涵盖教育目标中的认知、情意与技能等向度,更须体察学生学习成果表现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因此,多元评量的真实意涵在于实践:1.评量内容的多元化、真实化;2.评量方式的多样化、弹性化;3.评量时机的适宜化、特殊性;4.评量人员的多元化、互动性;5.评量数据的目标化、丰富性;6.评量结果的人性化、增强性。期以打破传统智力观点导向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进而引导教学者学会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所引申出来的“多元评量”标准进行教学评量。
综上,就教育改革而言,发现教师对于改革理念的认知程度、如何教学与如何评量学生的表现、教师是否被支持,是影响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因此,面对10%具有改变热诚的教育实务工作者,与80%对新变革持观望态度,但可以被唤醒的教育实务工作者,如何将新式评量的学理研究转化成实务上的运用,即将“传统教学评量”蜕变成更多面向的“多元评量”方式,将会激荡出更多有关评量实务的宝贵论证,以反映学生的优势智慧与校外的真实世界。
三、班主任多元评量模式的建立与运用在小学的实践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智力理论的影响,班主任在教学中多偏好使用传统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测量学生的语文、数学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方式学习,若仅以一种方式评鉴学习成果,因材施教与尊重个别差异的教育也将因此终结。以下就是台湾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与运用的多元评量模式。
1.营造多元检核评量模式的学习环境
教学评量不应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应考者,而应是主动的参与者。因此,多元检核的评量模式,除了众所周知的“闭书式”、偏重学科记忆、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推理思考和过程知识的传统纸笔测验外,班主任可通过“开书”测验方式,让学生有机会通过数据的搜集、讯息的汇整等,理解、推理教材及应用所学,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为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以下三点来实现。
(1)教师观察
即观察学生在语文、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音乐、内省、人际、自然观察等八大智慧领域中的能力与行动表现,包含实作评量与真实评量。实作评量是指根据学生实际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或工作表现所做的评量,主要包括实际操作、口头报告、科学实验、数学解题、写作等,故其评量的重点在于历程与作品,方式则是通过直接观察学生的表现或间接从学生的作品中去评量。真实评量则是要求学生在班主任设计的情境中展现自己的各项学习之后的能力,包括科学展览、艺术表演、音乐演奏等,故评量的重点在于强调学生行为能力如何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2)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与评量
即在自然情境脉络下,收集学生的作品、作业的努力过程日志,其可包含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自评方式可依照班主任在课堂上评量学生的方式进行或请学生自己写学习札记并提出问题,当班主任发现学生的自评与自己的评量有所落差时,应立即探讨落差之原因。互评即通过同侪互评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班主任必须教导学生学习接纳建议与批评,以及如何屏除偏见。
(3)家长的家庭评量
家长的家庭评量是贯串客观的、认知的、程序的、后设认知与应用历程的检核。此种评量,并非只是一种笼统的分数纪录,而是呈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各项领域学习上的成长内涵与进步情形,进而推动学习者与家长有更多的向度去了解自己与子女的优势能力、性向与学习成长讯息。
2.通过模糊理论处理真实世界所面临之情境
多元检核评量模式虽有价值,但其在评分上仍有其局限与困境,例如评量结果的客观性易受质疑、信效度不易建立、评分标准难掌控等。因此,为有效提升多元评量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班主任可用模糊理论来处理真实世界所面临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所谓模糊理论是利用梯形模糊数来处理模糊的质性成绩,即将质性成绩合理转换成模糊集合或是模糊数。当获得的模糊积分值愈高,表示学生获得的评量分数也愈高。反之,获得的模糊积分值愈低,则表示学生所获得的评量分数也愈低。
3.通过管制图控管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成效
管制图是用来控管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成效的依据。因此,当班主任将学生的精熟目标订为80%,即希望能有80%的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时,代表全班中前20%的学生为学习成效良好,可以再进行加深加广的学习;而后20%的学生则可能属于学习成就偏低的学生,或许需要进行补救教学。换言之,当学生的评量成绩落于上管制界线外,表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较为优异,反之,落于下管制界线外,则表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不佳。
4.建立多元评量成绩管控系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多元评量成绩管控系统是以模糊理论与多元评量作为理论基础,除了可随时增设、修改及删除學生基本资料外,在数据表上,可设置各种单选按钮,包括成绩纪录、成绩详表及作品集,让班主任随时切换所需的窗体,以利评量的进行。至于成绩的计算,则可通过成绩详表将模糊语意转化为“模糊数”之值,并藉由模糊数运算积分值、量化成绩,以及学期“总成绩”,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迈向多元评量的新典范
多元评量对于教学的活化与能力诠释的有效性是探讨学习历程的两个关键,亦是学校教育模式的修正与改变,故其为“双减”政策的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启示。
1.学校教育实施评量模式解构与建构
传统的教学评量是奠基在标准化纸笔式测验或教师自编试题的课堂测验基础上的,此种模式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发展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典范。当新式的多元评量被视为教育界的新典范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评量模式,也为教学活化拉开了序幕。
2.教学与学习理论的运用与修正
长期以来,教师在考试领导教学的环境下,学习评量的试题设计只能参照坊间测验卷与参考书命题,因此,传统的教学评量实施方式是否可以快速地进行修正,以适应外界的快速發展,成为学校教育观察的重要指标。换言之,多元评量如何通过教学与学习理论的运用与修正,仍需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实务与经验的论证关系进行务实性的修正,才能因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3.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典范发展
系统地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与客观、多元的评量模式,是教学设计与实施转化的底蕴。因此,如何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亦须关注“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是为何而学,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4.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新典范
“双减”政策的落实,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发展模式的修正,同时也是学校课程教学更新的契机。透过多元评量的课程教学设计,除了可提供教师另类思维契机,更可让学生的学习迈向新的课程教学时代,以及新的学习模式时代。透过教学与评量相互嵌合、课程与教学的支持,再配合各种教育政策的实施,可构建立体的、多维的、协同的、多场合一的、弹性有序且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豪章.发展多元评量模糊复合分数之初探[J]. 科学教育学刊,2002,10(04):407-421.
[2][11] 约翰·I·古德拉.一个称为学校的地方:未来的展望[M]. 梁云霞,译.台北:联经,2008.
[3][14][22] 林进材.中小学教学改革议题与方法量[M].台北:五南,2021.
[4][10] 胡琼琪,林进材.学科学习内容知识意涵与研究发展在师资培育上之意涵[C]. //第八届师资培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0:211-236.
[5][6] 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力:学校课程、教学的设计与评鉴[M]. 郭祯祥,陈碧珠,译.台北:洪叶文化,2008.
[7] Broudy,H. S. Aesthetics and the curriculum[A]. In W. F. Pinar(Ed.),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Scottsdale,AZ:Gorsuch Scarisbrick,1988:332-342.
[8] Johnson,M. Definition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J]. Educational Theory,1967,17(02):127-140.
[9] Wang,H. Curriculum in a third space[A]. In H. Wang(Ed.),The call from the stranger on a journey home:Curriculum in a third space. New York,NY: Peter Lang,2004:153-183.
[12] Bellanca,J.,Chapman,C.,& Swartz,E. Multiple ass ments for multiple intelligences(2nd Ed.)[M]. Arlington Heights,IL:IRl/SkyJ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Inc,1994.
[13][20] 吴毓莹.多元评量之解毒与解读[J]. 课程与教学,2003,6(01):133-154.
[15] 李坤崇.多元化教学评量[M].台北:心理,1999.
[16] Gardner,H.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 New York:Basic Books,1983.
[17] 潘宇文.多元评量模式应用在歌唱教学成效之实征研究[R]. 台北:国家科学委员会,2006.
[18] Knapp,M.S. Between systemic reforms and the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c1assroom: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J]. Review of Educationa1 Research,1997,67(02):227-266.
[19] David Lazear. 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 郭俊贤,陈淑惠,译.台北:远流,2000.
[21] 甄晓兰.中小学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2004.
[23] 张钿富,孙庆岷.学习成就评量与模糊模式之分析[J].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93(67): 57-73.
[24] 刘威德,梁姿茵.以模糊理论和管制图建构多元评量成绩管控系统:以绘画科目为例[J].测验学刊,2008,55(01):151-18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