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基

2022-02-23 08:34郑丹娜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校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真学建构人才

郑丹娜 _ 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的使命。有研究表明,创新人才一般具有四个基本特质:一是强烈的好奇心;二是行事自主,对未知的事物常持异见,敢于试错;三是激情充沛,对某些事物的执着追求可以持续甚至永久保持;四是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想象力无限。要培养出有这些特质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密切合作,形成共同的愿景:给儿童开放自主的空间、能够与儿童平等对话,不断激发思考、让思想自由驰骋,没有冷落和禁锢、能够宽容和接纳。

因此,未来的教育应该做好两件事:

一是教育要“真学促思”。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学促思的教育是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基础。真,即真实(跟“假、伪”相对),“真学”的本质是“不愤不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质疑,保护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营造合作对话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解疑,建构知识,建构思想。“促思”的本质是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借鉴李普曼开创的儿童哲学中对思维的界定,即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创造性、协作性和关怀性。思维的批判性是创造性的基础,会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目前,我们更看重学生创造思维与批判思维的培养,忽视关怀性和协作性思维的培养,而培养思维的协作性和关怀性对塑造人、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真学促思的教育,以“师生和谐、生生共进”为核心的精神气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这不仅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成长为理性公民的需要。

二是携手家长共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儿童青少年赖以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环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所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受到一系列套嵌环境的作用影响。一直以来,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培育青少年儿童的生命成长备受党和国家重视,早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国家还陆续颁布了《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都强调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与衔接。

家庭、学校及社会共育不是简单的直接合作过程,而是避免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的情况,强调理念及教育方式一致和统一,协调同步,整体联动,形成教育合力,为儿童成长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因此,真学促思的教育,不仅要立足于课堂,更要着眼于生活。因为思维火花的迸发可能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一样,具备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思维的生长点。因此,学校要主动携手家长,让民主、平等、促进思维的理念渗透于家庭教育。表面上是促进儿童的思维成长,实则是师生家长的共同成长。于是,学生、教师、家长生命成长共同体逐步形成,教师专业素养得到发展,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家长素质得到提高,家庭幸福得以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我们相信,童心高扬的、如马克思所说复归于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本主义世界的真学促思,不仅能帮助儿童发展思维,更能够建构思想、建构全人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真学建构人才
人才云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建构游戏玩不够
渗透爱国教育 教学“真学”历史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