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洋 _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长阳中心小学
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节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和理解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还能发展学生对音乐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和责任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呢?
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奇妙的声音,我们可以将这些声音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当学生们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例如,在二年级人音版教材下册“小动物唱歌”一课中,笔者先让学生聆听乐曲,从中找出哪些小动物在唱歌并模仿其声音,然后再让学生辨别小动物们声音的强弱,完成该课的学习。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并找出规律,从而对节奏有更加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为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如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也可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这样,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了学生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使其体验了节奏感。
一是声势。“声势”是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力,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例如,笔者在《小毛驴》一课中,利用声势引导学生辨别拍号、体验音的长短。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笔者引导学生听到强拍时双手击掌,听到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笔者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再练习拍击。学生熟练掌握后,笔者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科尔文手势,以此加强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表示节奏中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准确节奏。
二是律动。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在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先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让学生欣赏一些节奏不同的乐曲,启发并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2/4拍,体会孔雀的美丽,笔者引导学生为该曲创编舞蹈。学生共设计了3组舞蹈动作,分别是梳理羽毛、展翅开屏、尖尖竹楼。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感受和体会二拍子及傣族舞蹈的韵律,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