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婷
摘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常常利用游戏形式对活动课程进行创新,意在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加持作用下自主完成游戏模式的实践任务,从而在寓教于乐的模式下得到个人综合实践能力的切实提升。游戏化改革在学前教育环节中有着十分显著的教育优势,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改革实践开展前切实做好游戏化改革价值分析工作,从而为后续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的游戏化改革实践提供更精准的落脚点,真正为幼儿的综合能力高效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化改革;改革价值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推动活动课程的游戏化改革,需要幼儿教师充分把握游戏的趣味化形式,在保留其原有趣味化的同时,在游戏框架下适当地融入幼儿园教育目标,从而打造具有游戏属性的幼儿活动课程,使幼儿在游戏开展过程中获得个人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真正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游戏化作为现阶段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本身具有较强的适龄性优势,十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与时间特点,在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对活动课程进行游戏化创新的方式,能够切实辅助幼儿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以更高的效率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利用游戏化改革的形式促进幼儿的高效成长,幼儿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实践做好游戏化改革价值的分析工作,以具体的理论研究指导后续的游戏化改革实践,真正促进现阶段幼儿园活动课程效率的提高。
一、满足幼儿兴趣需求
幼儿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即在实际的活动课程参与过程中幼儿往往只能积极地融入到自身感兴趣的课程中去,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则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难以对其中包含的知识建立起全面的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游戏教育法这一概念,意在通过推进活动课程游戏化的方式,使游戏形式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能够快速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活动课程之中,切实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幼儿园语言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为了使幼儿能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通过对语言的独立应用来积累应用经验最终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即可以利用游戏化形式,使幼儿在游戏框架下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资源作为框架,引导幼儿开展代入角色的模拟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再单调地应用语言开展空洞的对话,而是真正以游戏对话模拟立体还原故事情节。这将真正带给幼儿良好的语言游戏体验,从而对语言知识形成了特定兴趣,以此调动起幼儿的主观性,为其后续语言能力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二、符合幼儿认知特征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是思维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使幼儿建立完善的认知概念,教师应该着重做好幼儿认知特征的分析工作。而通过多次实践证明,幼儿园中的幼儿理解能力十分薄弱,更容易受到实践活动的影响,而通过对活动课程进行游戏化的方式,则能快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在以时间为主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将真正在符合个人认知特征的实践模式下,最终真正得到个人启蒙认知的拓展优化。
例如在科学教育实践中,为了幼儿能给真正对树叶相关的科学启蒙知识形成特定的印象,幼儿教师应切实引导以树叶为低结构材料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将在教室的要求下寻找两片相似的叶子,并将其涂上颜料在纸张上留下彩色的印记。而后,幼儿将对印记进行比对。最终通过游戏实践的形式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一科学原理,由此真正以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式使得幼儿切实得到启蒙认知素养的优化。
三、服务幼儿思维开发
游戏并不是线性的实践过程,为了完成游戏的实践目标,幼儿往往需要经由综合性较强的复杂过程,从而攻克重重险阻以切实完成游戏任务。因此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给予幼儿以较强的自主性,还将使幼儿在开放的游戏模式下充分利用个人的思维进行游戏框架下的思考,以此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切实服务于幼儿思维开发教育环节,为幼儿未来的成长打下重要基础。
例如在开展户外运动循环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使幼儿首先了解循环模式下户外运动游戏的各个组成区域,为幼儿后续的思考打下基础。而后在游戏开始阶段,幼儿教师将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思考,选择最佳的循环顺序以参与到游戏环节之中,使其能够以连贯的设计方案最高效地完成循环游戏目标。这一游戏过程真正激发了幼儿思维的活跃性,使其結合现有认知制定出了灵活的游戏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真正实现了思维的有效应用,为其思维方式的优化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应切实做好游戏化改革的价值研究工作,以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改革实践提供核心的优化方向,从而打造更系统的游戏化课程,切实辅助幼儿个人学习实践的有效开展,促进幼儿的综合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赢赢,王小溪.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研究综述与启示[J].2021(2020-36):77-78.
[2]沈玥,沈娟.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带来的改变——基于我园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