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第忠
摘要:小学数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并能将所学知识简单应用到生活中去。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运算、几何图形等等,每一项数学知识都如同一门新学科。在授课之前,教师如何开场,让学生快速了解本次课堂讲授的内容,快速进入状态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入教学;把握重点;开拓思维;提高效率
小学数学知识是数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学生认识了数、点、线、面,又进一步学习了数的运算、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等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步学习都是一次飞跃,学生如何在新的课程中快速进入状态,了解本次课堂将学到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带领学生完成这一步骤,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有听天书一般的感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在课堂开始快速导入教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学进度。数学故事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工具,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教学的方法与作用。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把握课堂重点
数学课程往往抽象而枯燥,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有的学生估计会进入梦乡。此外,尤其是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对新的知识完全不了解,无法入门,就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如果教师忽略了这种现象,则会导致学生逐渐脱节,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数学课堂成功的关键。因此,用一个小故事作为数学课程的开始,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学生也能了解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有效地进行思考学习。
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这一知识时。圆是由曲线构成的,它的周长无法用尺子来量,而圆的周长公式也比较复杂,刚刚接触圆形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公式的由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圆周率的故事,通过古代数学家利用“割圆术”计算周长的故事逐渐引入知识点。在这个故事中,学生能了解到本次课堂的重点一是圆周率,二是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知识点上。
二、打开学生思维,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带动学生进行思考互动。如果学生一味接受灌输而不加思考,很容易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无法形成深刻的记忆,更无法运用到实际当中。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应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发散思维进行思考。故事的引入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清楚自己对于新知识有哪些疑问与不解。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过程中,学生能自发寻找答案,积极与教师互动,更好地完成课堂布置的任务。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相关知识时。学习过整数的學生很难理解分数的含义,比如三分之一究竟是多少呢。教师可以引入吃水果的故事,将一个水果分成三块,学生吃了一块,那么他吃的就是一个水果的三分之一。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到三分之一是多少。当学生对分数有模糊的概念之后,再逐步引入分子、分母等概念,学生就能顺利的接受理解。分数知识对于刚接触分数的学生而言十分的陌生,教师从故事入手也能让学生淡化这种陌生感,让分数的概念更加形象立体化。
三、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接触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由于跟以往所学的大不相同,很容易无所适从,失去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学习完整数之后,已经很习惯1后面是2,2后面是3。但是继续学习小数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困惑,为什么1和2之间还有其他数字,它们怎么比较大小,怎么进行计算呢?这时候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容易产生混淆,当学生无法分辨清楚的时候,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新知识有抵触。简单的数学故事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抵触感,也能让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好奇,积极参与到思考中来。
例如,在刚刚进行两位数运算的讲解时,学生之前接触的都是个位数之间的简单加减运算,学生很困惑,个位数的加减很简单,但是两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在这堂课开始的时候,我讲了一个妈妈去买糖的故事。学生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因为妈妈经常给他们买糖吃。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很有带入感。我趁机引入一些小问题,学生虽然回答不上来,但是会积极问我,这种时候该怎么计算呢?我说别急,学完这堂课之后你们就知道该怎么计算了,以后妈妈再骗你糖吃完了你们就不会上当了。学生们都笑了,情绪高涨,积极性也非常高。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非常高。
总之,良好的开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故事,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来,带着兴趣和探索心进行学习,这不仅能提高本堂课程的学习效率,也能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积极学习的好习惯。对于教师而言,传授数学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大胆尝试,积极创新,为学生准备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开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钰民.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J].考试周刊,2021(20):65-66.
[2]高秋芬.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3):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