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因“需要”而精彩

2022-02-23 00:33张长利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策略

张长利

摘要:课堂教学应注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注重“以学定教”,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论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在最需处”的策略研究,从教材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以及相关需要的整合等维度进行了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与反思,并呈现出了课堂活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多建了一条路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需要;策略

当今信息传递渠道多样,学生的已知往往高于教材知识的呈现。于是我们的教学就需要去把握学生的“认知现状”,创设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学习场,因此把角度定为“教在最需处”的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是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小学数学“教在最需处”的教学策略研究,恰好着眼于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等,开展观察、操作、讨论、想像、探索和创造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性、个性的发展,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般来说,“需要”一词被表述为事物的目前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异。而“学习需要”则是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就是要努力缩短这种差距,甚至填平这种差距。而小学数学“教学最需处”指实施教学时,关注小学生现有情感、知识状态与教育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关注特定学习任务对以后学习的帮助和意义。关注到学生为什么学、学习的需求、学得怎么样等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一、教材内容的需要:联系教材前后,纵向加横向,分析本课知识点

教材编排的知识体系充分考虑了数学本身的特点,着力体现数学的实质,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和线索。当我们面对一节具体的数学课,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这节课有哪些知识。其实就是要对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与整合,这是教学的第一需要,因为分析好一节课的“知识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数学知识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某个知识之所以安排在此处,一方面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对于后面的知识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即一个知识既是前面基础知识的提高,又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从这个意义上讲,联系前后教材分析學习知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我们用更优方式设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要弄清弄懂知识点本身的内涵,做到准确无误,这是知识本身纵向的分析。还要正确把握该知识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联系,这是知识本身和其他知识横向的分析。做到了“纵横双向”的分析,才算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含义。这时就要看我们能否做到“联系前后教材准确分析知识点”。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达到“良好开端”的效果。

二、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现状,权衡知识点,把握本课最需处

一节课的“多个知识点”不等于一节课的“多个最需处”。“知识点”是这节课本身存在的知识要点,而“最需处”则是学生这节课学习有难度,需要帮助的地方。《亲亲课堂概论》明确提出,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学生不能独立学会但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不教;只在孩子最需要教的地方施教。的确,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能证明,一节课的“知识点”中有的的确是学生已经会的,那么学生就不用一步一步地学,可以根据需要回忆一下或者整理归纳一下即可,也就不成为本课的“最需处”。分清“知识点”和“最需处”之后,更有利于把力量用在“最需处”的刀刃上。其实就是根据前面的教材分析,再结合学生现状,将教材、学生、教师、环境等资源整合起来,对知识点进行一种理性的权衡,然后进行一种综合决策,就像一篇文章,各个部分应该有详有略。

三、需要的整合:在“最需处”教学,深度挖掘知识本质

一节课的“最需处”把握准确了,就可以通过引导、联系、质疑、体验、交流、展示、比较等多种方式来凸显知识本质。师生就可以共同演绎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亲证、亲在的课堂境界。

四、教在“最需处” 的教学活动方式

1.展示学习

有的知识内容,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得很多,这时需要学生展示学习,把零散的已知汇报并梳理,学习可成。比如《年月日》中的每月天数、一年12个月等知识,不需要一点一点地讲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就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和体验,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梳理一下就可以形成完善的知识了。

2.自主学习

有的知识内容,学生并不知道具体的知识,但自己一看就懂,也不需要我们去教,安排自学即可。比如“比”的读法、写法、前项、后项等,“百分数”的读法、写法等。

3.交流学习

有的知识内容难度不大,一部分学生知道,另一部分学生又不知道。这时,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教学生的活动方式,知道的教不知道的,可以达到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分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部分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算,有的学生却可以从分数加法迁移学习,一教就会。

4.质疑与讲解学习

有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抽象,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其意义。这时,需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把所有问题归为几个“大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启发、引导达到明理的效果。如《比的意义》一课,学生一看到“比”就能质疑:“比”是什么?“什么”和“什么”比?“比”有什么用?怎样计算“比”……这些问题就可以呈现出一个知识逻辑,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把知识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研究清楚了,知识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立体的生成,效果非比寻常。

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方式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是几个方式的整合,只要合理运用,精心预设,效果都是不错的。

综上所述,我们面对一节具体的课,可以通过纵横双向分析教材的知识点,把教材、学生、资源等要素整合起来,准确把握住教与学的最需处,在生命的互动中领略关系亲和、过程亲证、生命亲在的风景,积极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松龄.心理需求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1(04).

[2]许万明.加强备课策略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云南教育,2004(Z2).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