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科
【摘要】当今教育要求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教育背景下的化学教师,应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在教学中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增强实施课改的新课标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关键词】创新意识;启发;提升能力;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使其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既要使学生想学习想思考,也要让学生学会该怎么思考怎么发现问题。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抓住机会设计出灵活的实践活动和思考问题,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当然化学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去培养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有利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即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进教育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1、改进教育方式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单向输导知识。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形成只注重形式的局面。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的化学一直是抽象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创新能力的教育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适应发展的需要,要把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出来,而不是去操纵学生的行为,控制学生的思维,所以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各种技能提高素质,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创造的机会,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具有不可低估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应该让教与学的关系更多的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共同发展。
2、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
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养成创新习惯和创新胆识。也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要启发学生动脑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发展的空间,并经常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参与到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寻找机会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合作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突破思维定势,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期待。大家都参与了这项活动,课堂给他们成功的喜悦,进取的动力。在这个氛围里,学生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并且激励他们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发展创新技能,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迁移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学生对于有机化学中学完羟基和醛基之后,学到葡萄糖这一节时提出葡萄糖的性质的探究的问题。用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应用训练:如何鉴别葡萄糖的性质,这个问题的答案所涉及到的知识包含之前讲的醇类和醛类的性质,所以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能回忆起相关知识,还要能够挑选并分析相关知识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很难一下子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老师适时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这里,注意指导不是帮助,让学生在遇到难题后,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肯定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信心,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想像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如讲到油脂时让学生联想之前乙酸乙酯的性质来推测油脂的一些可能的性质。鼓励学生猜想、假设。如讲到氮气和氧气反应这一节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说一场春雷一场肥,不打雷的话会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且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加以鼓励。讲到乙炔气体燃烧的颜色时,要联想到苯和乙烯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有黑烟;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氨气;讲到醋酸与碳酸钙反应时,想到家里水壶中的水垢可以用食醋除去;讲到制备乙烯时溶液变黑,想到浓硫酸的脱水性。
创新能力具有灵活的特点。针对此特点在教学中进行双向思考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在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氨水和氨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的现象是否相同,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与此同时适时抓住机会训练观察能力,准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新发现的基础。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还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的成立与否,并且保证实验现象很成功。也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亲身的实验观察去仔细寻找,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留意到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用浓溴水检验苯酚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会,这样远远比只是教师演示实验学到的更多。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能比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盲目相信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酸乙酯的制备时,关于收集乙酸乙酯的物質为什么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给学生的说法是,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中和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对于用饱和碳酸钠收集乙酸乙酯其实是有很多同学有异议的。比如用饱和碳酸氢钠行不行,或者说饱和碳酸钠溶液会不会使乙酸乙酯部分水解,可以不回避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质疑这些问题,并且通过自己动手设计的对比实验去检验假设是否成立,这样学生自己会得出答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查找信息,并用生活中的水果、导线等等一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氯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設置疑问,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适当的地方设置疑问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设置疑问的时间可以是当学生疑惑不解,当学生各执己见等情况时。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里的信息,巧妙设疑,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多糖中的纤维素时,提出疑问纤维素和浓硫酸接触时浓硫酸会表现出哪些性质,具体而言会有哪些反应,跟乙醇制备乙烯中浓硫酸的作用一样吗?学生就会激发出自己学习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可能有错误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用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这些方法都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会让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就被激发出来。
三、提供平台,展现创新能力
如果充分利用课本上的课外和课内实验内容,其实是有内容丰富的活动材料的,所以要尽量利用资源搭建平台,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活动课教学,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促进大多数学生创新性的发展。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现有条件尽量多的开展科技活动。比如:进行一些具有趣味性而且有意义的实验;在学校定期组织化学兴趣实验比赛,比如选择“茶变墨水”“吹气生火”“喷雾显字”等实验,先告诉学生这些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实验的方法,自己提出实验室具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更多。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分析调查,可以单学科或者多学科交叉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文章。比如研究水中的PH值对于小鱼生长的影响,酸雨的酸碱性形成以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分析,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等等,并指导学生往学校或者相关期刊杂志投递论文,对于获奖的同学大力表扬,营造出鼓励创新思考的氛围来,通过实践发现给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才华得到提炼、进化,最终转化为持续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孝凤.化学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世海、高兆宏、张晓谊.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手册[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
[4]陈立云.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