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COPD为常见呼吸科临床疾病的一种,呼吸系统的通气障碍为其主要临床特点,从而导致病患出现呼吸衰竭和肺心脏病等症状,临床上常以机械通气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但在手术过程中易引起相关性肺炎、再插管率升高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病患的预后[1]。本文针对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作用展开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
接诊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60例为受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0:10,年龄55~78岁,均值(61.21±5.27)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9:11,年龄54~80岁,均值(60.07±5.85)岁。上述资料信息执行t处理后,表现为(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定时叩背、翻身,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告知患者注意个人卫生。观察组患者进行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模式护理干预。(1)组建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择选出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为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成员,护士长为组长,带领组员探讨序贯机械通气护理流程、气道管理流程;加强监督,每周2次(1h/次)定期进行机械通气指征训练、机械通气方式选择及参数调节、呼吸行为训练等,并对呼吸机使用相关问题展开总结分析。(2)质量保证。小组成员同主治医师一起查房,依据病患具体病情进行护理计划的调整。制定护理指导标准,定期检查呼吸机质量,召开质量保证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及反馈意见[2]。定期打扫病房,确保病房整洁卫生。护理人员定期检测呼吸机处理、分泌物清洁、排痰技术等环节的质量水平。(3)专职干预。密切观察病人情绪变化,如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严格把控排痰、吸痰指标,按要求对呼吸机进行无菌消毒处理,确保气道所需湿度。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告知卫生清洁的重要性,定期为患者清洁口腔,根据患者口腔状况有针对性地补充所需护理液。积极鼓励病人进行早期锻炼,引导病患每日进行肢体主被动训练,20min/次,3~5次/d;抬臀运动,10~15min/次,3~5次/d;背部叩击或震动,10min/次,震动频率>150~180次/min。
1.3 观察指标(1)血气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气指标情况,包括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2)不良事件。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再插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检验水准。
2.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aO2/FiO2、PaO2、SpO2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aO2/FiO2、PaO2、SpO2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情况
2.2两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相关性肺炎、再插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
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通气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通气逐渐成为治疗COPD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临床资料表明[3],配合临床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保证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而且可有效地疏导患者的心理,提高治疗的配合程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重症专职护理小组从建立专职小组、质量保证、综合干预等方面配合手术治疗,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患者出现的异常,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理后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该模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重症专职护理小组相较于常规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护理指导标准,保障了序贯机械通气过程中护理工作更具规范性、全面性,并运用一系列的护理管理手段,加强了监督力度的缘故。
综上,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可有效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