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与平
(东莞市虎门中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老年病患由于骨骼内钙元素等持续流失,易导致骨质疏松,加大了骨折发生的概率,而在青壮年群体中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常是由于暴力、骨质疏松以及其他外力冲突引起[1]。桡骨远端属于腕部关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要素,与局部关节的屈伸运动有直接的相关性[2]。现今,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选择的是手术治疗与传统的保守方案,很多学者对这两种治疗方案的看法不统一,不过由于医学技术的持续升级与优化,手术治疗实施内固定物、操作技术等在不断优化与升级,针对一些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病患而言,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等有明显地增强。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探讨了以上两组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受的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病患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0~65岁,平均(51.5±2.4)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0~65岁,平均(49.8±2.8)岁,治疗方式为保守治疗。对比两组的常规资料存在对比性(P>0.05)。骨折原因:摔伤40例,机械损伤29例,高空坠伤31例。骨折类型:桡骨矢状面部分关节内骨折(B1)型45例,背侧Barton骨折(B2)型24例,桡骨关节面与干骺端关节内骨折(C1)型15例,桡骨干骺端粉碎的完全关节内骨折(C2)型7例,桡骨远端粉碎的完全关节内骨折(C3)型9例。患病时间是5h~9d,中间值是(5.0±2.1)d。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后被确诊为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且自愿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及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传统中医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进行治疗。(1)根据患者年龄、患肢长短及周径先准备好型号合适的小夹板、棉花压垫、扎带等。(2)指导患者取平躺位或正坐位,将其患肢自然伸出。(3)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近肘部,术者握患肢腕部,先对其进行牵引手法,再根据术前X线片和骨折分型进行成角折顶、捺正、摇愰等手法复位,以纠正断端重叠、成角等移位。(4)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后,在断端前后左右加相应压力垫,外用小夹板加扎带固定。(5)对患肢实施固定处理,然后对其进行X线筛查,对骨折复位问题给予评估,如复位效果不好,需进行再次复位,如复位效果理想,同时血运状态恢复,则行小夹板连续4~6周的固定。(6)固定期间主要是对患肢远端血运的观察,嘱患者如患肢血运不佳,患肢持续剧痛,就要及时复诊,医生视情况调整固定。在复位治疗的第3、7、14d对其实施X线检查,判断其骨折是否移位,针对异常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置。(7)小夹板固定过程中要根据患肢消肿情况,及时复诊,调整夹板松紧,确保固定有效,4~6w后,可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程度等判断骨折愈合情况,解除夹板固定,后期指导功能锻炼,或中药熏洗,直至患肢骨折愈合、功能恢复。
1.2.2 试验组选择的是手术治疗(1)需要对患者进行臂丛麻醉或全麻,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并按照骨折状态,或掌侧入路、或背侧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暴露骨折断端后,清理断端,直视下复位,然后视骨折情况使用T型钢板或进行掌侧固定、或背侧固定、或掌侧+背侧联合固定。(2)对断端压缩明显,复位后有明显缺损,缺乏支撑的,给予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填充。术后要求患者进行早期腕部功能锻炼,定期排查骨折位置的愈合程度,一般一年后取出内固定钢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经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1)显效:指骨折部位已完全复位,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痛感,活动不受限;(2)有效:指骨折部位复位良好,腕关节功能有所改善,轻微痛感,活动基本不受限;(3)无效:指发生复合移位情况,腕关节功能没有恢复,有明显痛感,生活不能自理[3]。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影像学指标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等。然后计算其并发症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5.0软件整理,计量指标按照(x±s)给予阐释,实施t检验,计数指标按照(n,%)给予阐释,然后实施χ2检验,如(P<0.05),说明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优势。
2.1 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80%,以上两个指标对比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比较 试验组桡骨短缩、尺偏角、掌倾角等术后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50例患者中,2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4%;对照组50例患者中,10例发生并发症,2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61,P=0.014<0.05)。
保守治疗一般是通过对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给予处理,该方法操作便捷,就医成本不高,但必须要接受长期固定,对促进腕部关节功能恢复有不利影响,这种法方对于不明显错位或者未错位的骨折疗效突出[4],但对合并关节不稳定骨折患者来说,在复位、固定等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复位之后可能会发生骨折再错位等问题[5-6]。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患老年骨质疏松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由于缺乏有效支撑,保守治疗有时虽然手法复位良好,但在小夹板外固定过程中,容易发生断端缩短、高度丢失的问题,从而出现后期畸形、功能障碍,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手术治疗能直接解决直面骨折问题,具备非常明显的复位效果。同时,内固定技术有利于患者尽快参与功能训练,避免关节僵硬等问题出现,预防关节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对于那些粉碎性骨折、或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病人,手术治疗还可视情况予以植骨,增加骨量,加强支撑,加上有钢板固定,能有效避免术后骨折断端的缩短、高度下调等。能纠正局部的掌倾角、尺偏角等,效果能长期保持,逐步增强临床疗效[7-8]。
结合以上研究数据来看:手术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超过保守治疗,两者差异突出(P<0.05);手术治疗的影像学结果,包括桡骨短缩、尺偏角与掌偏角,均优于保守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保守治疗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保守治疗操作简单、经济压力小。但是,外固定的治疗效果有限,很容易发生骨折错位等问题,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造成限制,甚至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滑。手术治疗虽存在手术费用大,但其在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影像学疗效显著,极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恢复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