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及破解之道

2022-02-22 22:30周乐乐 程岭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双减

周乐乐 程岭

摘要:“双减”政策的颁布,使课后服务得以在全国中小学普遍推广。课后服务具有培养学生兴趣、缓解家长焦虑、转变学校理念、优化教育生态等多重意义,但在具体实施中却面临教师参与度不高、家长支持度不够、学校落实度不足等困境。研究发现,可通过合理分工和相关待遇提升,增强教师参与度;通过内容拓展和校外资源引进,提升家长满意度;通过管理优化和保障体系完善,深化学校落实度。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后服务;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B-0072-05

校内作业数量多、质量差、功能异化,既无法达成应有效果,又大量侵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加之校外培训行业持续不断地贩卖焦虑,形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尴尬局面,最终导致“越减越负”。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1]。相较以往,“双减”政策力度更强,决心更大,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它意味着学校教育将重新回归育人主阵地,意味着教培行业“大洗牌”,意味着教育生态得到改良……系列转变,确实值得欢呼雀跃。但是,当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进而会阻碍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鉴此,本文对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破解策略,以期为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建言献策。

一、课后服务的实施意义分析

课后服务的实施是中小学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推广,是因为此项服务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而言大有裨益,主要表现如下:

(一)培养学生多元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教育一度出现短视化、功利性倾向,校内校外的双重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断受到影响。而课后服务的推行极大改变了义务教育“乱象从生”的局面。课后服务不仅能够充分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作业辅导,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普、艺术、文体、劳动、阅读、社团活动,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这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兴趣,发掘潜能,发挥特长,既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又培养兴趣爱好,促进个体多元成长,全面发展。

(二)缓解家长过度焦虑,减轻家庭负担

课后服务在广大学校的推广施行,意味着许多家长不会再因孩子无人看管、无人辅导而被迫将其送进价格昂贵的培训机构,这为家长节省了大量的课外教育开支。同时,学生的作业辅导工作由任课教师承担,且在校内完成,这意味着家长不再需要承担为学生辅导、检查、批改作业的重任,这既解决了家长担心孩子无人辅导的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辅导作业而引发的亲子矛盾(以往因辅导作业而引发亲子矛盾的事件多次出现)。此外,课后服务的开展使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有机衔接,有效解决了家长的接送难题。如此看来,课后服务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剧场效应”,遏制了过度焦虑,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出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三)转变学校畸形理念,重视素质教育

片面追求分數、盲目强调成绩,义务教育阶段“抢跑”现象的出现除了教培行业的大肆“渲染”,学校教育也难辞其咎。而课后服务的推行,意味着学校将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促使学校转变功利化、短视化、应试化的畸形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偏重作业布置到注重效率提升,从侧重纸笔测验到聚焦全面发展,从注重应试教育到强调素质教育。在全新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会积极展开课后服务探索,力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优质化的服务资源,专业化的服务指导,以此来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正途,使素质教育在课后服务中贯彻落实。

(四)优化社会教育生态,实现教育公平

“双减”政策的颁布,将以资本挟持教育的不良风气及时扼杀在摇篮里。随之而来的是教培行业的大力整改,课后服务的全面开展。课后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驱除社会上持续蔓延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思想,遏制教育“内卷”,避免家长受教培机构影响加入盲从“报班热”的队伍之中,把辅导交给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让教育回归学校和课堂,让学生在学校中接受规范、优质、全面的义务教育,恢复教育的公益属性,有利于优化教育生态,实现教育公平。

二、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举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课后服务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付出与回报失调,教师参与度不高

课后服务的推行,使得作为连接家校“桥梁”的教师群体处在相对脆弱的位置。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是其必须直面的问题,这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更多的家庭责任,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要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但是当前学校多以政府拨款、服务性收费作为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来源,教师得到的资金补偿有限,照顾家庭和休息时间仍然受挤压,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失调,会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之间补助不平衡问题也不容忽视。课后服务主要涵盖作业辅导与兴趣活动两部分,这两项活动分别主要由文化课教师和音体美教师负责,但是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家长更加重视普通文化课,这也就对相关文化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课教师面临更大的服务压力。由于不同学科教师面临的压力不同,如若不区分学科内容而将课后补助“一刀切”,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2]。但是如若仅依据学科这一单一维度发放补助,却忽视具体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成效,也会降低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服务内容与期望偏离,家长支持度不够

因为学生是课后服务的对象,所以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质量、内容和效果表现出极大关心。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涵盖作业辅导和兴趣活动两大模块。家长群体对经过专业教育的教师的文化课教育教学能力非常信任,所以针对作业辅导,家长群体并无过多非议;但是针对兴趣活动部分,不少家长对培训机构的信任度要超过学校。公立学校教育具有非营利特征,教育教学是其主要职责,相比于专业化、规模化、高强度的艺术类培训机构,学校教育由于场地、设施、师资的有限,兴趣活动的开设类型也会相应受限,主要集中于课外阅读、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而部分活动在一些家长看来不够“专业”,内容也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教学效果也不显著,进而会使家长降低对课后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同家长对课后服务内容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譬如,有的家长倾向于大众类活动,他们认为课外阅读、体育活动、艺术活动既有利于愉悦身心,又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因而对课后服务支持度较高;有的家长更热衷于小众类活动,他们希望孩子学习古筝、油画、奥数等,这些需要单单凭借学校教育很难满足。因此,如何在高效整合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学实效,稳扎稳打地推进课后服务,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管理低效与保障体系缺位,学校度不足

由于课后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尚处于推广探索阶段,出现管理低效和相关保障体系欠缺也是较为正常的事情。首先是学生放学后的道路拥堵问题。原来学生都是分批错峰放学,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道路拥堵问题。但自课后服务实施以来,部分學校相对集中的放学时间使得学校门口道路出现拥堵现象,一些学校还未对此出台相应配套措施。这种局面对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安全隐患。其次是学生的晚饭问题。中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期,加之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及时补充能量尤为重要。但课后服务的实施使得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放学时间推迟,出于食品安全角度的考量,学校里又不允许开设小卖部,如果不针对学生饿肚子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导致学生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人在教室心在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后服务效果,也会引起家长群体的担忧。

三、课后服务的完善策略探究

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上文已详细陈述,唯有在困境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最终促进课后服务有序高效推进。

(一)通过合理分工和相关待遇提升,增强教师参与度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因此,教师的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针对课后服务教师参与度不足问题,首先,应明确分工。学校应将课后服务衍生的工作量细化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不能都放到班主任与部分学科教师身上。可施行全员参与制度,所有教师都轮值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对口负责和联系若干学生。这样既落实了全员育人要求,让众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获得育人成就感,同时也为精准化关怀学生全面成长、深入开展家校互动提供了必要基础,最重要的是这样能够有效解决“蛋糕”切不好问题。全员参与制度相当于把任务合理地分摊掉了,每个教师都承担一部分课后服务责任,通过“平均分摊”的方式,分解压力,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取得实效。其次,应提高补助水平和相关待遇。学校可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在绩效考核、经费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3]。具体可参考乡村教师补贴政策(该政策已实施若干年,较为完善,对课后服务补助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补贴标准,切忌吃“大锅饭”。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加强监管,保证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如此,可使教师得到充分的“实惠”,缓解负面情绪,感受到被尊重,继而提升工作热情,稳扎稳打地推进课后服务。

(二)通过内容拓展和校外资源引进,提升家长满意度

针对多数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家长期望的问题,首先,应在学校内部采取“选课走班”制。在每个班级组织不同的兴趣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如此一来,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进入同一类兴趣项目,组成了一个个丰富有趣的社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立不同级别的社团,如年级社团和校级社团,前者主要为学生提供普遍性的特长培训,后者则注重学生潜能发掘和能力提升。这种分流一定程度上可以兼顾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培养兴趣与提高能力,同时又极大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其次,应引进校外资源。通过校外资源的发掘利用进一步拓宽学校服务内容。譬如,学生家长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医生、律师、厨师等,可以邀请他们定期轮流为学生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法律知识普及、职业介绍讲座,还可以举办亲子共读活动或者邀请家长担任相关活动的志愿者,如此,不仅能丰富服务内容,还能够让家长真正参与到教育之中,切身感受教育点滴,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促进家校共育。此外,还可支持退休教师、民间艺人、能工巧匠、体育教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热心人士、高校优秀学生等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专业化课后服务,以此来不断拓宽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从而尽可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引进校外资源时学校应严格评估,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切实保证师资水平。

(三)通过管理优化和保障体系完善,深化学校落实度

针对放学后的交通拥堵问题,首先,学校可尝试分段放学来分流拥堵压力,有多个校门的学校应该尽量多开校门,让学生分年级从不同校门离校;同时组织后勤人员和保安提前到达指定地点,维护放学秩序。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符合交通规定的前提下,在校门口划定“车辆禁停区”“家长等候区”“临时停车区”,让车辆在规定区域内停放,让家长在规定区域内等待。这种方式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拥堵压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备一定数量的校车,收取相应费用,采取自愿原则,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接送服务。针对学生晚饭问题,学校应该进行灵活化管理,完善相关的配套保障服务。譬如,设有食堂的中小学校可以采取自愿原则为学生提供晚餐服务;没有食堂的学校或者不愿意在食堂就餐的学生,可以允许家长为其准备一些带有独立包装的食品。学校还可以为各班配备一个食物储存柜,教师组织学生每天按时将食品放置于储存柜中,未经允许或未到规定就餐时间不得打开。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学生因自控力不足提前将食物吃掉,又能够有效防止因管理不善引发的秩序混乱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1-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吴爽,于杏林.“四难”困境,学校如何承担新的教育责任[J].教育家,2021(34):16.

[3]赵莹.开展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7):73.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陶行知美育思想导引下学校美育系统构建研究”(B-b/2020/01/50)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15

作者简介:周乐乐,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程岭,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