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公共生活 助力学生品格习养

2022-02-22 22:12邱晓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邱晓红

【项目简介】

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创建于1914年,百年来始终秉承建校初期的“八大训育目标”,践行立德树人。近二十年来,学校以公共生活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在公共生活中开展儿童品格习养实践。2020年,“和·理·责:学校公共生活的儿童品格习养实践”成为江苏省第四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在公共生活的三大场域中实践探索,不断推进“五大习养行动”。学校着力建构向善向上的公共生活,体验与儿童共同成长的幸福,以落地生根的立德实践涵养童心,培育时代新人,展现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摘要: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以“涵养公共精神,培养时代新人”为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提炼了“和·理·责”三大要素,分别对应“乐群小伙伴、明理小主人、担责小勇士”。儿童品格习养的场域以校内为主,以校外为补充,学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学校强调通过学生更有兴趣的特色化“社会公共活动”,通过“习中有养、养中有习”的循环,提升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公共精神;品格习养;公共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A-0022-05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必须秉承和塑造的人性价值和精神品质。“公共精神”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将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与执行。学校为了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涵养公共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定为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提炼出“和·理·责”三大要素。“和·理·责”是青少年建立公共意识、树立公共理性、培育公共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和”对应“乐群小伙伴”,指向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情感,旨在萌发学生的公共意识,培育学生自信、宽容、友善、珍爱等品格;“理”对应“明理小主人”,指向人们以公共价值为目标的道德判斷力,旨在启蒙学生的公共理性,培育学生守规、知礼、诚信、明道等品格;“责”对应“担责小勇士”,指向人们自觉自愿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坚守,旨在孕育学生的公共责任感,培育学生勇毅、合作、奉献、担当等品格。

学校通过校内、校外两大场域,全方位构建公共生活,从而涵养学生公共精神。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中,促使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发体悟和自由成长,最终促成品格的形成与提升。

一、构建文化,涵育品格

校园是品格习养的重要场域,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公共精神”,成为有善心、爱心、责任心的人。学校公共生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师生广泛参与的联合生活,是理性协商的民主生活,是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教育生活。学校以班级生活的“三共文化”和环境文化为抓手,重构儿童学校生活样态,将品格习养落小、落细、落实。

(一)确立“三共文化”

“三共文化”是指以班级议事的方式参与解决集体问题,增强学生的胜任感和责任感。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终身适用的社会技能,切身体会到公正、宽容与合作的价值。

1.公约共定

集体处处有规则,制定班级公约,能使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而制定的公约要合理、科学、全面,就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情况,如此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们发现班级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然后对症下药,明晰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卫生、活动等)去制定相应的班级公约。接着,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制定2条小组认为最重要的班级公约,写在纸上。最后,教师汇总每组的意见,再进行全班性交流,大家共同提意见、修改,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立班级公约。例如,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偏内向,上课不太敢发言,也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生们便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如下公约:上课积极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发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努力为集体争光。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生生监督、相互提醒、彼此激励,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遵守公约。有了这样的机制,学生如同有了奋斗目标,课堂上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主动报名参加各种活动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班级风貌发生了明显改变。当然,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随着学生年段的增长和个性的变化,会有新问题不断产生,因此要根据学生发展的新势态及时更新班级公约,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促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负责。

2.岗位共选

班级管理岗位的人选是通过全班学生共同选举产生的,一般包括拟定条件、公开报名、公开选举、任前公示、正式任命等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是班级管理的实际参与者,并在此基础上定期举行班干部的改选。班级岗位共选制引导学生运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优势,积极投身班干部的竞选中。例如候选人预备竞选稿,应阐述如何服务于班级同学,构架连接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联系。让大家明白,班干部并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于班级和同学的,要拉近教师、班干部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由此,这些班干部一方面需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履行班级公约,并以身作则,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在井井有条的班级生活中,学生们能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3.事务共商

班级大小事务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班主任先将具体事项在全班进行宣讲,让有意愿的学生或者有专长的学生共同商讨,用民主讨论的方式,集多方意见,达成共识,形成班级的最终实施方案,班主任在必要时才进行引导或提供帮助。如班徽设计、运动会口号、艺术节节目安排等班级事务,都由学生集体讨论。如此维护了大家的利益,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有趣、更快乐。学生在体验民主管理班级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主人翁意识。

(二)创设环境文化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重要场所,是育人阵地。通过班级环境的改造,可以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他们的品格素养。

1.建设舆论窗口

舆论窗口不仅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强大的教育力量,也能激发出其自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班级可以通过“中队之窗”“名言警句”“雏鹰争章园地”“每周一星”“成长园地”等舆论窗口,提升学生的团结友爱、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品质。班级门前的“中队之窗”中,有全体队员的合影,有催人奋进的班级建设的目标和口号,还有辅导员鼓舞性的寄语;黑板报上的“名言警句”和各类主题资源(如爱国、感恩、勤俭等),起到了警示、启迪等作用;教室墙上的“雏鹰争章园地”,展示了孩子们本阶段的奖章项目和获奖成绩;教室墙壁上开辟的“每周一星”和“成长园地”展板栏,记录了学生的个人成果(优秀作业、学科类奖状等)。

2. 创建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类作品和各项表现的特色档案。它能记录学生的阶段性表现以及连续性的动态发展,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与情感等。学校部分班主任老师专门为班中每一个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用于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和成长故事。档案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兴趣爱好、理想志向、座右铭等。(2)日常学习生活:由当天的值日班长负责记录该生的表现,包括好人好事、课堂上和活动中的出色表现、所犯的错误等。(3)自我总结:每周五要求学生对自己一周的总体表现进行回顾总结,并制定下一周的奋斗目标,用文字记录下来。(4)班主任寄语:每周五由班主任根据孩子的综合表现评定星级,并为其撰写激励性寄语。特色档案不仅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延伸场域,滋养品格

学校是社会的学校,社会是学校的老师,学生所处的公共生活环境,对个人品格习养同样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应该从校园延伸到其他场域,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品格养成。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资源往往富有正向的精神文化内涵,能让学生获得力量以及民族认同感。开展社会教育,最好的模式就是“展教并重”。学校以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依托名人故居和各类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泥人博物馆、书画博物馆等)中的文物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兴趣确定一个“研究性”主题,以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形成群体意识,另一方面激发自信、勇毅、乐于合作、敢于担当等精神。如学校组织小小泥塑爱好者组成分队去泥人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们聆听了专家讲解,了解了泥塑的起源、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并记录下来,成为主题小报的鲜活资源。同时,在动手操作中,捏、塑、搓、揉、挑等一系列的制作流程皆由小组合作完成。面对亲手完成的作品,学生们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创造了成就感,内心升腾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场域。在社区中,学生可以了解生活常识,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意识。因此学校应积极搭建学校、社区教育合作新平台,聘请社区工作人员定期走进学校,举办公益性讲座和报告,对学生进行定向式指导,如“禁毒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塑造健康、阳光的学生个体。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寻找服务岗位,开展爱心服务、社区环境维护等公益活动,指导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传播红色文化资源,树立伟大抱负

学校让学生了解革命斗争史,体会英烈们不屈不挠、舍己为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切实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不易,珍惜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热忱。学校结合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特殊节日,借助网络平台和现代传播技术,开展红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观摩红色教育歌舞剧,参加红歌比赛,参观革命历史陈列馆,邀请老红军来我校讲述革命历史,等等。学生经历过红色文化的洗礼,在心中根植理想信念的火种,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崇高的革命理想,立志积极回报社会,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特色活动,提升品格

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在学校公共生活中,我们推行以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浸润行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公共生活的过程,将学生个体或群体在公共生活中的关键事件或感动瞬间,汇聚成一条贯穿六年的“成长时光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格提升。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在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畅游于经典的海洋之中,从而习得为人之道。经典著作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句句发人深省的名言,使学生从中汲取了人文力量,培养了他们仁爱、诚信、勇毅的品格。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越发和谐,学生的胸怀越来越宽广,能够通情达理、推己及人。遇到挫折,他们不再一蹶不振,而是尝试迎难而上,不断调整心态,挑战自我。

(二)利用校园吉祥物开展活动

吉祥物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学校以校园中的百年石榴树的果实为原型,设计了寓意丰富的石榴娃形象。石榴娃象征着“乐群”“明理”“担责”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结与展现。学校把这些形象印制到书签、笔袋、扇子上,还将之巧妙地运用于艺术节、游艺会、成长礼等各种重大活动场合中。如学校开展了“榴娃娃不倒翁”制作大赛,学生用废旧瓶盖、电池和橡皮泥等材料制作成不同样式的不倒翁。这个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意识;另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多次失败后的再次挑战也磨炼了学生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积极发扬“石榴”精神,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学习、勇于探究、开阔视野,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学生在团队生活中,学会合作、懂得欣赏、友善待人,做一个热爱集体的人。

(三)投身志愿者服务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学生们热心公益,充当抗疫小小志愿者,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组成服务队,积极宣传科学的防控方式,提醒人们注意个人卫生和群体卫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这种社会公共生活,培养了学生投身公益的积极情感,使他们萌生了公共意识,并用实际行动体现对“责”的坚守。

学生在公共生活中不仅要有知识的储备,更要有良好的公共品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因此学校公共生活应适当向社会公共生活拓展,引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公共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锤炼,從而表达自我、升华自我。“和·理·责:学校公共生活的儿童品格习养实践”项目丰富了教育时空,建构了向善向上的学校公共生活,塑造了具有公共精神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