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晨玺+张志浩
摘 要: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研究渐趋成为热点。对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研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当前学界研究成果疏理,就大学生公共精神研究的现状、价值、培育途径以及下一步研究趋势进行综述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精神;综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9.103
公共精神,作为一个传入的西方学术话语词汇,其有着本身的学术源头。据学界考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群居的理性动物,只有在城邦的公共生活中,作为一名公民为城邦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才有完善人的本性。这种在古典民主制中提供公共服务时所具有的精神,正是最原初的表述。哈贝马斯看来,公共空间里的公共精神,不仅是对人的品性要求,也可以是对某种社会机构、结构,甚至某种社会制度的品性要求。在现今的西方主要话语体系中,公共精神不仅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所持有的一种公共理念、参与公共生活的一种能力,更是公民在公共行动中所体现的意志品质。因此,公共精神是公民行动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行为和处理行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走向深水区,公民社会建设亦逐步提上了社会发展的议事日程,公民公共生活空间正不断拓展,公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效果也逐步规范发展,客观上进一步增强了公民精度培育的诉求。尤其是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原有的传统社会与价值观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新的社会价值观尚在形塑过程之中。正是在这种新旧价值观过渡形塑之际,我们如何引导人们进一步学习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培养公民共同价值观和公共精神,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前半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中坚力量。因此,大力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不仅是当前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重要的途径,这不仅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诉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因而,对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研究,更是有着的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新一代的公民群体,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自当是公民公共精神的重要内容。但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进程,学生的教育管理受制于学校内部的亚文化环境,也受约学校所处的社区、地区的社会生活的次环境,同样更无法脱离所处的时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总环境。因此,学校人才培养既需要为所在社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更是文化的创新地、社会风尚的引导者,正是在其四大功能发挥的同时,也要应当为社区、地区的社会文化风向有所引导,尤其是对不良风气有所规导,服务于当地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基于此重要意义,近年来,无论是学校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还是诸多学者,就中国正在发展的公民社会中所孕育的公共精神,尤其是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分析、培育思考以及对策建议等,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 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的研究
目前,在部分学者的现状分析概述中,个体化倾向的大学生为公共精神的培育带来了困境,表现在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难以为“公共利益”凝聚起来,以及缺乏公共精神的公共生活等方面。何植民在文章里指出这种缺失主要是自制自律行为规范、公共价值理性与公德责任观念和环境生态意识等三个方面。余世锋则概括为自律自制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等方面的缺失或淡薄,而更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
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研究
学校生活不是真空,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公共领域。正如前文所述,社区、地区或社会上任何不良风气、消极观念或者不正确的价值导向,都会随时渗透进校园,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本身便是社会化场所、公共生活的空间,无论是校园里、教室里,抑或是宿舍里,无一不是规模不等的群体生活、公众的公共生活,这里涉及大量的公共生活里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精神规定,这必须需要大学生认识到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其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认识到在公共生活、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曲彦、陈士勇指出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何植民则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来论述其重要性。
3 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因素研究
从现有成果来看,曾爱华认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偏失,主要受中国传统家族伦理的负面影响,彰显公共精神的合法化、制度化的渠道欠缺,学校德育政治化、工具化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人文素质教育遭受冷落和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刘政妍、李贺认为主要是大学生主观认识的偏差,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公共空间的狭窄等方面的因素。
4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途径研究
马汝伟提出三条路径,一是通过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信念与公共精神准则;二是通过正确舆论引导与监督,形成利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浓郁氛围;三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建设,参与社会实践,营造利于培育公共精神的校园环境;最后要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的课程教改体育,来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唐彬指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推进课堂教学渗透、整合相关课程,以及优化育人环境、倡导社会实践、拓展社区服务空间等方面。刘政妍、李贺则提出从加强自我修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建设公民社会等方面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5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研究趋势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所在,是我们党和国家使命的主要担当。因此,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既是大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重要阶段与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公民在公共场域中核心精神要求培育的重要过程。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发表,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的领域,如对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价值研究,现有成果关注点小、还需要全面深化;对影响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因素分析,尚需要由表及里,由偏到全,进行认真细致的疏理和分析;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途径,要增强对策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静.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个体化视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2).
[2]何值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3]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琼州大学学报,2006,(03).
[4]曲彦,陈士勇.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3).
[5]刘政妍,李贺.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分析——以沈阳某大学城为例进行的研究[J].中国商界,2009,(3).
[6]曾爱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及其课程整合[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7]马汝伟.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2006,(4).
[8]唐彬.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J].教育探索,2015,(12).
[9]罗国斌,曾昭皓.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