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朗读的内涵理解及层级分析

2022-02-22 22:12陆早才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陆早才

摘要:教学朗读是区别于一般性朗读的新型概念,和艺术化朗读、生活化朗读不同,具有显著的学科特质和朗读个性,具有明显的教学理解和外显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功能和教学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一般都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学习任务,通过感知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和表现性朗读等层级性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朗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朗读;感知性教学朗读;体验性教学朗读;表现性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1A-0066-04

教学朗读,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常态朗读,也是一种追求教学质量的有效朗读。它是在语文教学中,从文本出发,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切入,通过朗读、品读、悟读、诵读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

教学朗读与通常所说的一般性朗读教学有一定的区别。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课堂形态,是对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全要素概括,不管何种朗读风格,何种朗读样态,何种呈现方式,不管有无针对性,都属于朗读教学的范畴。而教学朗读更聚焦于朗读的教学功能,规定了朗读在教学中的特殊含义,强调了朗读的介入时机和达到的教学效果,倡导贴近教学文本和学生实际的呈现方式。

教学朗读具有常态性、本真性、有效性的特点。常态性是指教学朗读应是教学的日常化朗读方式,是基于教学常规的语文课堂活动。本真性体现在教学朗读的内容为教学文本,它是语文学习的材料,具有特定的语文教学功能,有别于一般性的艺术作品;教学朗读呈现出学生本真的情感体验,更贴近文本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有效性是指教学朗读能够体现感受与体悟、理解与运用,更体现了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朗读也应区别于过分夸张的艺术化朗读和过分随意的生活化朗读。艺术化朗读是表演者对于精心挑选的朗读内容的艺术化创造,主要有吟诵、唱诵和诵读等,更注重朗读技巧和夸张化的呈现方式。为了达到艺术化效果,朗读者往往采用放慢节奏、压低声调、拖长音调等技巧和专业化表演,这是超出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学目标的朗读。生活化朗读是基于朗读者兴趣喜好的随机性朗读,是生活中的随性化诵读,是大众化的阅读方式。这种朗读不具有学科教学的规律性和规划性,因此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也没有规范的教学要求。时下流行的网络平台朗读,即属于生活化朗读的范畴。而教学朗读是一种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学文本、学生认知经验和接受水平的朗读,更注重对朗读内容的理解和本真表达。它有着内在的逻辑结构、思维线条和学科规律,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文化载体的基本特质。

基于以上对教学朗读的内涵理解,遵照文本阅读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我们可以将教学朗读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一、感知性教学朗读:使教学内容和朗读方式有效对接

教学朗读的基础性层级是感知性朗读。感知性朗读是对文本基本内容、主要结构和关键表达的初步认识,是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因此,它的教学功能体现为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提取信息,以达到整体感知、简单建构的目标。

我们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通读顺,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致读懂文意。如果字音读不准,字义吃不透,连起码的读通顺都做不到,文意的理解就会磕磕绊绊。因此,读得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是感知性教学朗读的一般要求,默读、指读、大声地读、反复加强地读、个别读和齐读相结合,是这个阶段的表现特征。默读,是学生去自己体会、自我矫正;指读,是学生克服阅读不熟练的常用方式;大声地读,是学生强化读音记忆的有效手段;反复加强地读,是学生解决难读字词和重要句段的必须过程;個别读和齐读交叉进行,互相听读和领读引导,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可以促进学生朗读的互补共进。教师们喜欢的齐读方式,既可以营造朗读氛围,也可以让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集体朗读中共同提高。这些丰富多样的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多种感官通道全面走进文本,整体接受文本,以达到对文本的初始理解、信息整理与基础把握。感知性朗读实现了学习内容和朗读方式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或直接逾越感知性朗读,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登堂入室”,追求声情并茂的高质量朗读状态。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教学朗读的基本程序,又违背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首先,学生对学习内容还没有大致的把握,朗读也就不可能做到恰如其分;其次,感知性朗读的缺失,会导致后续与文本的深入对话缺少基础性的铺垫与蓄能,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扎实的感知,就不会有文本阅读的厚度与深度。另外,缺乏和忽略感知性朗读,而一味地拔高要求,容易导致学生因达不到标准而对朗读失去兴趣和信心,进而影响阅读的效果和品质。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看到总是有那么一两个“朗读高手”成为朗读的主角,成了众多同学心目中最会朗读的典范。这样的教学朗读没有关注全体,没有落实朗读的基础价值,没有体现朗读的基本步骤,没有步步推进的基本程序,不能提升基础朗读能力,朗读的基本效果也难以实现。而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这个阶段中显现自己的教学功力,体现感知性教学朗读的价值,既不要求朗读的华丽演绎,也不是随意淡化朗读,而是把朗读放在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实际进程中,使朗读本身成为教学。

二、体验性教学朗读:使文本特质和学习个性有机互通

体验性教学朗读是在感知性朗读的基础上与文本深入交流的方式,是一种理解性朗读、个性化朗读。它的功能体现为品词析句、读懂文意、激发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与表达,以达到对文本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充分把握和个性化理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文辞来了解作者表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是阅读的高层次目标,因此,教学朗读的第二个层级应该是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审美体验,一种内化成精神的阅读。

体验性教学朗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科教学依据。首先,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建构,每一种新知的获得,都是学习者个人的体验性结果。其次,语文学科和教学文本本身都具有引发联想和想象、唤起情感体验的多样性特质,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被发现和有效激活。再次,阅读本身又是一个个性化体验过程,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各自的认知特性和生活依据,因此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性朗读阶段,通过有目的、有指导地读,不仅逐步呈现出文本的意蕴和表达特点,更唤起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因而实现了文本特质与学习个性的有效呼应、有机互通。

在体验性朗读阶段,要充分发挥朗读的教学功能,就必须聚焦文本中的关键性内容,通过问题的设置、情境的创设,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勾连,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议,充分感受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过渡修辞等表达特点,体会文本描绘的画面及情境,文本表达的情感及内涵。体验性教学朗读有情境式朗读、想象式朗读、角色体验式朗读、比较式朗读、欣赏式朗读等多种方式。情境式朗读主要借助文本情境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感悟和朗读呈现;想象式朗读是在朗读过程中对文本描绘的画面或隐含的意义充分展开想象,读出丰富的画面和内在情感;比较式朗读是通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呈现形式的朗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最贴近文本特点和表达情感的朗读方式;角色体验式朗读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和把握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或丰富内心;欣赏式朗读是提供优秀的朗读范本,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分析和欣赏。体验性朗读的主要特征就是体现认知和思维的介入,通过个性化朗读,达到文本的理解、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三、表现性教学朗读:使教学理解和审美表达实现融通

教学朗读第三个层级是表现性朗读,这是对阅读中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的一种真实自然的表达呈现,是一种相对高阶和相对深度的朗读阶段和表现境界。表现性朗读符合审美培育的一般规律,即发现美、感知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教材里不少的文章,特别是一些优美的诗文,课后一般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通过美读的方式,声情并茂地来呈现教学理解,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和创造性的审美化表达。

在情感的领域里,在感受的场域里,有感情朗读需要某些艺术化的处理技巧,但又不同于纯粹的舞台表演和艺术化朗读,也不是具有某种异化风格的吟唱、吟诵,应该是充分体现教学功能与价值的教学朗读。舞台朗诵主要是通过朗诵技巧艺术化地展现作品的画面和情感。表现性教学朗读着力体现的是教学性的审美,即学生表达对教学文本的审美感受,既理解文本的意蕴,体会内涵之美,又感受文本的形式、结构、文辞,体会表达之美。因此,表现性教学朗读是在朗读的轻重、快慢、高低等方面做一些教学化的而非夸张化的艺术处理,既要把感情铺展到位,又要把朗读技巧发挥得体,以求贴近真实的文本情境,贴近学生真切的阅读感悟。

表现性教学朗读强调在还原文本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表达,文本特点和教学要求都要融入朗读之中。不同类型的文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这也是教学朗读的特别之处。如:抒情性文本,要求朗读时激情澎湃;故事类文本,需要娓娓道来,体现鲜明的角色特点;说明类文本的朗读,则要求平实清晰。表现性朗读的效果,就是要看不同类型文本特有的教学价值是否实现,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表现性朗讀又是一种创造性朗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对文本进行教学化加工和处理,聚焦教学功能强、朗读价值高的内容,进行集中呈现。比如为了强调文本某一方面的表达特质,可以集中展现这一方面的内容,读出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二是创新朗读的表现方式,可以采用专题性朗读、拓展性朗读和评鉴性朗读。专题性朗读也可以叫作主题性朗读,符合目前的大单元教学要求,可以抽取文本中同类情感基调的内容形成专题进行重点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选择性朗读。专题性朗读可以进一步提升文本的理解质量。拓展性朗读,是对文本学习的延伸和演绎,符合目前的群文阅读趋势,可以采用项目化任务型的方式进行朗读设计。拓展性朗读可以拓宽文本的阅读视野。评鉴式朗读,是朗读和评鉴的互相融合,符合目前的“教学评一体化”要求,也是教学朗读的应有之义和关键特点。教学朗读就是要边读边评边赏,才能及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与评鉴相结合,可以加强文本朗读的表现力度。

教学朗读就是一项教学活动,一种语文阅读活动与实践。我们把教学朗读分成几个层级,是对不同阶段朗读的基本价值和功能作分析和说明,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朗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朗读层级,每一种朗读手段,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朗读整体,不可能也没必要过分切割,一味分层。

教学朗读是实践运用型朗读,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生学会朗读,擅长阅读。人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如果语文学习没有来自生活,没有走进生活,没有反映和创造生活,朗读就不能落到实处,不能收到必要的效果。同时,这样的生活又不是原版的生活,必须转变成教学的生活,有教学的功能。教学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生活,既强调关于文本的朗读,也强调朗读的方式方法和层级,旨在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阅读过程,积极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发展和培育思维能力,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真正实现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