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龋齿患儿实施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2-02-21 08:09程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牙体牙髓创伤性

程娟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每日摄糖量增加,尤其受到儿童的喜爱,若糖含量摄入过多极易导致儿童出现龋齿,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 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高达66%。乳牙龋齿主要与患儿不良饮食、摄糖量过多有关,牙科畏惧症是阻碍患儿就诊的主要因素,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非创伤性修复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主要采用手工器械将龋坏组织彻底清除,并通过玻璃离子材料对龋洞进行修复。采用此种材料能够有效减少去除牙体组织量,且氟离子可矿化牙体组织,可避免龋病二次发生,治疗效果明显。本文深入分析乳牙龋齿患儿中通过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80 例乳牙龋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1~7 岁,平均年龄(4.22±1.21)岁。观察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8 岁,平均年龄(5.17±1.26)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无牙痛史、均有牙本质龋;无牙髓暴露;均无瘘管形成。排除标准:牙髓病变患儿;根尖周病变患儿;拒绝配合研究患儿。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治疗,使用高速涡轮机钻,制备洞型,将腐质去除,温水清洗窝洞,采用树脂充填。观察组给予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患儿均由同一医生治疗,待患儿情绪平稳后,使用棉卷将患牙隔湿,用棉球擦干患牙表面,去除基釉,扩大龋洞口,刮除龋洞组织,留存牙本质。后对窝洞进行清理,使用牙本质处理剂涂抹于窝洞,同时在窝洞中放置玻璃离子材料,并将其压紧,充填期间需确保充填物表面高度,不能低于牙面。涂抹凡士林,检查咬合情况,将多余材料去除,咬合正常后继续涂抹凡士林,1 h 后方可进食,修复后观察患儿体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配合情况、牙髓活力评分、龋齿敏感性、临床效果。①牙髓活力评分:0~3 分表明牙髓活力正常;4~6 分表明牙髓活力变化异常;7~9 分表明牙髓活力消失;总分值越高表明牙髓活力越低。②龋齿敏感性:Ⅰ级表明没有刺激;Ⅱ表明轻微疼痛,可自行恢复;Ⅲ级表明有较强的疼痛感;Ⅳ级表明剧痛。③疗效判定标准:修复体完整为显效;修复体边缘缺损<0.5 mm,表面磨损<0.5 mm为有效;修复体脱落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配合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配合度92.50%高于对照组的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配合情况比较[n(%)]

2.2 两组牙髓活力评分比较 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牙髓活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牙髓活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牙髓活力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龋齿敏感性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Ⅰ级敏感性占比高于对照组,且Ⅲ、Ⅳ级敏感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级敏感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3 讨论

乳牙龋齿在临床中属于儿科疾病,病情发展较为缓慢,且初期阶段表现不明显,因乳牙钙化程度相对较低,同时牙体组织薄弱,若出现龋齿疾病,会在较短时间内感染。由于患儿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阶段,语言与咀嚼功能尚不完善,该疾病极易对患儿咀嚼与发音功能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对恒牙胚产生不利影响。儿童乳牙髓腔相对大,血运丰富,若出现感染会扩散导致根尖周疾病,降低患儿口腔舒适度,同时对患儿正常进食也会产生影响。

在临床治疗中,非创伤性修复是目前临床中简单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可将龋坏组织去除,且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磨性与耐压性,同时相较于树脂,其操作复杂程度低、操作时间短,安全性高,可有效阻止龋蚀发展[2]。较常规方法而言,修复期间可明显消除噪音,避免因噪声使患儿出现恐惧心理,明显提高患儿配合度。非创伤性修复技术主要提升患儿修复期间的配合度,所采用的材料是一种离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较高,可显著提高修复体与牙釉质间的粘和性,较传统修复方法优势明显,修复后患儿在生活中需常刷牙,注意饮食,多摄入高钙食物,以此促进牙体健康发育。

患儿在接受非创伤性修复后应定期复查,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最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配合度92.50%高于对照组的5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 个月,观察组牙髓活力评分分别为(1.33±0.93)、(3.52±1.4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4±1.03)、(6.15±1.9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Ⅰ级敏感性占比高于对照组,且Ⅲ、Ⅳ级敏感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乳牙龋齿患儿采用非创伤性修复技术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儿配合度与牙髓活力评分,降低敏感度。该技术所用材料为玻璃离子,与牙体组织粘合性高,可对牙体组织有效保护,材料中会释放氟,能够对牙体组织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降低患儿敏感性,提高治疗依从性,可顺利一次性完成修复,避免多次修复产生的不舒适感。同时,非创伤性修复技术会使用到手动设备,能够完全清除损坏组织,避免牙组织进一步受到损伤,同时在填充玻璃离子材料期间,抗压性强,可提高生物安全性,以此能够增强牙齿坚固性,有效减少牙髓疾病,确保患儿治疗安全性[3-5]。非创伤性修复采用手动设备的主要原因是减少患儿接触电动器械,不会令患儿感到恐惧,且可控制电动器械对口腔产生的交叉感染,可使牙体损伤降至最低。采用玻璃材料主要是因该材料粘合性与坚固性高,可确保备洞期间减少去除正常组织量,可不做预防性扩洞;材料所释放的氟可抑制细菌生长,阻止洞壁龋发生,同时还可释放其他抑菌物质,如铝离子、氧化锌等,具有较强的预防性,不会发生牙髓炎与牙龈炎。非创伤性修复技术在治疗单面洞龋、双面洞龋以及复面洞龋成功率有所差异,若修复牙面增加,修复成功率会有所降低,主要是因修复牙面越多,粘接面积越多,会延长边缘线,导致术后微渗漏的可能性增加,极易出现修复体松脱和继发龋的发生。临床研究证实,发生继发龋情况主要与非创伤性修复技术失败有关,同时在操作期间双面洞与复面洞修复视野相对较差,在使用器械时无法使器械更好进入,导致腐质清除不彻底,极易降低修复成功率[6,7]。

综上所述,将非创伤性修复技术应用到乳牙龋齿患儿中,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儿配合度,减轻疼痛感,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牙体牙髓创伤性
牙髓可以再生吗
激光治疗牙体牙髓牙周病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超早期微创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龄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不同根管填充程度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
重度牙周炎牙齿的牙髓治疗时机及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重度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牙周联合牙髓治疗重度牙周炎的效果研究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多次法根管治疗术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在牙体牙髓病中的效果差异性
椅旁CADCAM系统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