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主要强调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找到科学的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实现融合,从专业教育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对专业教育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本文以中华文化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合为研究主题,意在分析和研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现融合时所能起到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作用,以便为积极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要求提供更多的参考。研究发现,将中华文化作为素材融入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过程中时,需要分别从教材体系的优化、完善教学方法的更新调整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三方面出发才能达到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华文化;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128-04
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需要教师找准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结合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寻找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内容多样性强、文化内涵深刻的典型优势特征。在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融合时,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元素的对比融入具有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效果、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教学寻找思政教育切入点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在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并基于这一专业课程的内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切入点,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一种大胆实践,符合现阶段面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从专业教育出发,提升和改善学生思想认知状态和专业学习态度的重要途径[1]。
(二)符合传统文化宣传的基本需求
英语课程教学虽然从形式上属于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基于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内容,也有利于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目标。从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角度来说,有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观察的过程,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对比观察效果的显著性也能得到针对性提升。这对最终取得良好的英语课程教学效果、丰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相对而言,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目标也能更加有效地得以实现[2]。
(三)丰富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素材
“课程思政”政策和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给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便利条件,从实际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高校教育阶段有独立的课程内容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目标,但理论性过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单独依托相关的课程教学展开,会存在固定性和枯燥性过强的问题。将大学英语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和平台进行利用,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案例素材内容,也是激发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价值和学习意义有一个更加充分认知的重要条件。从多个角度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从实践出发,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四)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保障
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现代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所追求的高层次目标。基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出能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现阶段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从跨文化交流的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可知,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基本内涵和文化特征上存在典型差异。因此,更需要现代高校教育在实施英语课程的教学引导时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指导,明确跨文化教育和引导的方向,并且同步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这是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务、培养出符合相关要求的专业人才的科学途径,也是体现出課程思政在大学英语中落实执行意义的重要方面。
二、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融入中华文化的要点分析
(一)基于融合教学做好教学素材与组织形式的准备工作
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最终取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课程思政政策要求的严谨性,基于两部分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是进一步取得良好融合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组织准备工作的开展需要基于所能应用的客观素材和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确保相关的组织准备工作,在落实效果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在常规情况下,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是相互独立的。但从两者之间的联系上来讲,英语课程作为西方文化教育的代表性课程,也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引导和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只要教师把握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方向,明确课程教学引导的正确方法,就能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打好基础。基于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两者在实现融合教学时,也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找到融合的有效方法和合理的契机与切入点。融合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在前期的组织开展中必然需要分别从思政教育和大学英语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寻找相关的教学素材,在教学组织的具体形式上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分析[3]。确保选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规划方法,可为融合教学提供便利。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其应当主动与思政教育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结合自身所教的专业课程,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挖掘和分析可用的素材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只有在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并且有规范系统的教学流程作依据,才能确保融合教学背景下的具体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除此之外,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通过融合教学改善这些问题和不足提供依据。
(二)积极引入具有先进性的教学技术与方法
先进教学工具的引入应用不仅是对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环境的适应,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尤其是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这两门客观上不存在必然联系的课程,教学融合更需要辅助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为两者的融合找到合理的衔接点,促使实践中的教学融合获取预期的良好效果。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讲,中华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大学英语中中华文化的融入主要起到跨文化对比研究和文化渗透宣传的作用。为了取得更好的对比研究和文化宣传效果,教师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目标,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更新和完善。一方面,教师可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找到更加便捷且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先进技术和方法的融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使思政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这两种在单独意义上具备一定教学难度且教学内容固定性较强的课程,在基于新技术实现融合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当能够掌握新鲜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开展创新性融合教学时,则意味着其自身的能力素质从根本上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融合教学中评价环节的执行落实
评价工作的开展,在既定的课程教学组织结构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学组织模式的融入教学评价环节的执行落实,也需要本着新的原则,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组织实施。从根本功能来讲,教学评价环节不仅是基于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效果的观察和分析,也是及时帮助教师寻找解决学生融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科学途径。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与英语课程教学实现融合时,更需要教师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对融合教学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一方面要包括常规的基于英语课程教学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的具体指标,另一方面还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传统文化掌握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相关指标。只有将专业的课程评价指标与学生思想维度与态度维度的评价指标实现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为进一步的教学融合创新与改革提供根本动力。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从教材体系入手,匹配英语课程融入中华文化的相关课程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目前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由于受到英语课程基础内容以及教师融合教学能力的限制,在融合力度和融合有效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使中华文化能够以一种更加顺畅和有效的方式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学校方面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匹配大学英语的相关课程内容,将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和规划,形成具有校本特征的独立思政課程内容素材和案例,让学生在选修课或部分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全面且有序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促使传统文化教育以一种规范而科学的形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中。教师还应当及时找到其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现融合的切入点,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文化内涵、文化形式、文化载体上的异同,从而意识到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在文化传播和传承中所具备的重要作用[5]。例如,在关于餐桌礼仪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选取思政课程体系中与餐桌礼仪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和素材,在相关课程的教学引导过程中,分别将我国的餐桌礼仪与西方的餐桌礼仪要点进行总结和对比,着重介绍我国不同的菜系以及不同区域的餐桌礼仪,在对比中使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内容有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增强学生主观上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促使大学生对基于课程思政的中华文化与英语课程教学的融合产生更高的认可度。
(二)基于融合教学应用,采取更适宜的创新教学方法
除了上文提到的先进技术和工具的引入、应用外,在教学模模式的组织应用和筛选上,教师也应当基于融合教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从具体落实的角度来讲,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类型的中华文化内容以及英语课程教学目标,选取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组织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真正意义上具备和掌握英语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打好基础。例如在高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可能包括一部分英美文化艺术作品鉴赏和阅读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可基于这部分课程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发散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组织中应用同样具有发散性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或小组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地位的保持提供便利。另外,从中华文化的融合应用角度来讲,教师可基于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学艺术作品,结合东西方的对比,选取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相关领域的作品及其精华内容,通过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这种对比鲜明的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背景和主流色彩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就能有效达成。在具体的素材选择方面,例如西方典型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属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为了促使学生对这部分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学作品的行文方式和文字组织形式,教师可以选取我国文学宝库中被誉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作为对比进行拓展阅读。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也能丰富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能够达到综合性思政教育目标的一种教学内容选择方式。
(三)积极开展融合教学背景下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英语课程虽然从形式和内容上属于理论性和文学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部分仍然是不可被忽视的。教师在融合教学的背景下,仍然需要重视与中华文化融合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通过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平台,达到检验学生英语课程学习效果的目的,也通过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实现更加有效的融合。关于具体的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选取文学艺术和思政教育两大主题,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纪录片或选取学生更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元素,为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提供支持,引导学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英语学习的价值和意义[6]。另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获得相应的效果。在参观博物馆时,教师可结合博物馆中相关文物介绍的英汉对照文字,面向学生开展实践性英语教育。另外,美术馆中,鉴赏西方各流派作家的经典美术作品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实践教育中向学生传达英美文化内涵的有效契机。教师需要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中,积极选取适当的方式方法,结合现实条件,增加实践课程组织实施的比例,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效果打下基础。
四、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中华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宏观要求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可用的一种非常具有适宜性的素材,需要教师结合文化内容的丰富性,选取适当的融合切入点和相关的融合教学内容,确保大学英语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融合教学背景下,还需要教师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进行更新和优化,完成好基于大学英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叶俊,盘华.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3.
[2] 曹一宁. “课程思政”本土融入之路径与模式——以温州“两区”建设为背景[J]. 继续教育研究,2020(04):88-91.
[3] 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 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4] 刘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福建茶叶,2019(07):258-259.
[5] 刘宇,张红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7):153-156.
[6] 敖祖辉,王瑶.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33-137.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TSKB- 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薇(1977—),女,硕士,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