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党史不仅是丰富和拓展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认知的要求,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使命,更是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青年大学生群体知识体系不完善、辨识能力不强、价值观念不成熟等特点,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传播、影响和腐蚀青年学生的思想。如何有效辨识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意识形态;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006-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抓手。但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依旧隐藏在“泛娱乐化”和“自由化”的表象下暗流涌动,打着“理性思考”和“还原真实历史”的幌子以网络为载体不着痕迹地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思想,因此,高校应高度警惕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历史虚无主义。
一、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征
(一)欺骗性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他们学习能力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好模仿,但对意识形态风险的辨识能力不高,知识体系尚不完善,价值观念未成熟。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抓住青年大学生的此类特点,将质疑历史包装为“理性探索”,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包装为“直面现实”,将激进、错误的语言、行事包装为 “自由、天性”的“回归”。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学术研讨”的外衣,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刻意对自身宣扬观点于政治立场和价值趋向上进行模糊,混淆学术和非學术概念,依托各自媒体平台,大肆宣扬“无关政治”的所谓对党史、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党的历史功绩的“合理质疑”和丑化,造成青年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误读。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喜好运用以偏概全的手法对革命人物进行解构,刻意放大革命人物的失误,忽略革命人物的功绩,假借“复归人性”的说辞恶意揣度革命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细节,表面上“讲真话”“讲历史”,实则是以移花接木的手法颠倒是非、歪曲历史,具有极高的欺骗性,青年大学生极易掉入历史虚无主义者设定好的意识形态陷阱[1]。
(二)渗透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主体也是信息的传播客体,这就使得网络信息的扩散速度和扩散面在很短时间内以几何形式增加。历史虚无主义者将传播内容隐藏在网络段子、表情包、图片文字等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之下,把美化典型反面人物、恶搞人民英雄贴上“娱乐化”的标签,并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广泛传播,将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渗透进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例如,微博大V“作业本”发文对邱少云进行嘲讽,加多宝凉茶公司竟主动在线上与之互动,以嘲讽革命先烈的形式“搞营销”,尽管加多宝与“作业本”在舆论的压力下先后删除微博并公开赔礼道歉,但是对社会造成的恶劣且消极的影响难以消除。一时之间,各路“牛鬼蛇神”纷纷“碰瓷”革命先烈来博取流量。在面对这些错误思潮时,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瞬时话题,尽管这个话题可能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和否定,但是发表意见的却是少数,官方对话题的回应往往比较滞后。如此看来,不管如何危言耸听、胡编乱造,只要历史虚无主义的话题博得了关注,那它就传播的越广泛,在网络受众之中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就能在不少人心中埋下猜忌、疑虑的种子,而消除谣言所需成本也相应的呈几何倍数增长。
(三)隐蔽性
同其他错误思潮一样,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搞乱人心”,并在新时期呈现出极高隐蔽性。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由“大V”“公知”逐渐转向普通民众,借助普通民众的身份,通过网络发表更通俗化、生活化的观点,使之更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和传播。二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内容由灌输转向引导,有意设置语言线索诱使受众对传播内容进行错误解读。例如“自干五”“小粉红”等网络热词由褒义转向贬义的过程。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视角由整体转向局部,自挖掘“历史细节”出发,反向设置议题消解受众原有的价值认同。例如对反面历史人物进行“洗白”,不谈“大义”只讲“情感”,大肆渲染反面历史人物的“小节”,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错误观点[2]。
(四)诱导性
精准化、聚类化的新媒体传播特性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在内容的“制作”上更具诱导性,更贴近和迎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传播客体的情感需求和现实认知,将历史虚无主义话语隐藏在娱乐化、生活化场景中,迎合受众的娱乐化、生活化需求,诱导受众选择、追捧错误信息而丝毫未察觉。例如在2019年,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身着旗袍、配着音乐并声称要当“军阀姨太太”的短视频,一时之间各路流量竞相模仿,一度冲上热搜。乍看之下是女性在追求美、宣扬美,但本质上是隐藏在历史虚无主义中扰乱人们历史认知、宣传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表达。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
(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盘否定历史、否定苏共,否定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的领导人及其思想,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消解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苏联的历史教训警醒我们,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史为鉴,历史虚无主义的伎俩来去单一僵板,无非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其表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是炒作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的现实矛盾,以“反思”为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挑拨人民与政府对立,消解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认同;二是刻意混淆是非,大谈革命英雄人物“缺点”,宣扬所谓的“人性”,质疑、恶搞、抹黑革命英雄人物的历史功绩,戏说、丑化革命英雄人物,消解人民群众对革命英雄人物认知的历史根基;三是用个体记忆歪曲、解构大众记忆,从所谓的回忆录、口述、传记着手,大肆歪曲革命历史事件,对革命历史事件进行误导性解读,消解人民群众对历史认知的集体认同。抱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观念来学党史,必然动摇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进而误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必然引起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较大程度上消解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消减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围绕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意绝非“研究历史”“还原历史”,而是为了否定和抹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导向,动摇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话题隐匿在泛娱乐化的标签之下,随意裁剪、歪曲历史,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解构“中国故事”,煽动、迷惑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群体,目的在于动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消减文化自信。例如“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的论调在网络上喧嚣尘上,青年大学生极易忽视话题表象下隐藏的意识形态陷阱,陷入一种彷徨、不自信的状态,进而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质疑,只要受众存在一丝怀疑,那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目标就达到了。
(三)助推政治冷淡
“泛娱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娱乐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文化和行动基础,是引导青年群体关注政治的重要介质,但娱乐在某种意义上也等同于政治冷淡,当青年群体以娱乐化、功利化的心态来关注政治事件时,他们对包含主流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政治观念都失去了立场和态度,更多的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面对政治问题。当“泛娱乐主义”“功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杂糅在一起时,只有“有趣”更值得耗费时间、精力来关注,至于涌现的各类观点及背后的事实都已不重要,历史虚无主义趁机混淆视听、博取流量和关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大众基础被刻意区别并逐渐消解[3]。
(四)恶化网络生态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广泛和便捷,更多的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声,表达个人的价值诉求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借助网络语言、风格进行包装,将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核隐藏在夸张的标题和诱导性的内容之中,恣意散布歪曲历史事实的信息,解构受众的精神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下极易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效应。各类错误思潮通过网络相互论证,以错误的历史观为错误的历史发声,以错误的价值导向解构历史、歪曲现实,信息的自由使得各类错误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印证,极易对信息受众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造成其思想混乱,从而恶化网络生态。
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探究
(一)坚持以史育人,以史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造成的危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史为鉴,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入思考,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树立科学的歷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坚持从历史事实出发,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以辩证思维来看待历史,主动辨别和抵制各类错误思潮。其次,要牢牢把握思政课主渠道,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本质,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正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知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坚定理想信念、优秀作风和光荣传统,激发大学生对党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改革事业的热爱和共情。再次,要以党的精神谱系来为大学生“立心”“铸魂”。百年党史孕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在革命实践中锻造形成的精神力量彰显了党的主张和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大学生要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心,才能在诡谲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明大势、知大任,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渗透,我们一是必须大力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4],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深入人心,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价值趋向,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正确辨识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使他们能以坚定的“四个自信”理直气壮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是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实现多样社会思潮的价值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力就是要深入发掘和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转化,让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成为凝聚社会思潮价值趋向的催化剂,使人们在社会文化的熏染中自觉认同、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会越来越深刻,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论调也越来越苍白,市场也在逐渐消失。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多数言论开始通过网络散布和传播,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一方面要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载体,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导向作用,要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信息,以更加亲和的姿态来创造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党史国史教育,使其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理性自觉[5],严格网络言论边界,并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动性,不仅不制造、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还要主动回应、坚决抵制,形成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批驳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网络热潮。
(四)创新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形式
建设良好的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舆论生态,既要巩固现有的传统媒介阵地,也要深入到新媒体平台、各类网络交互平台等,转变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教育引导形式,转为“精准滴灌”,不断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一是要更好地發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作用,积极回应受众的关切问题,为受众答疑解惑,引导受众积极参与、理性表达,只有当受众能理性看待社会焦点舆论,他们才能自觉地维护线上线下的舆论阵地,成为舆论生态建设的有力支撑;二是要注重创新和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载体,一方面在内容的设计上要“接地气”,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内容上创新,将内容的表达与受众日常最广泛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起到吸引受众阅读、为受众答疑解惑的目的。例如,近年来,多个部门以一图看懂的形式对政策、法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受众很容易就能获取信息的关键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要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核转化为话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郑志康. 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转向及其应对[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3):67-72.
[2] 仰义方. 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1):83-87.
[3] 吴越,赵文龙.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嬗变及其治理[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0):93-97.
[4] 李敏,李暖心.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及应对策略[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44(02):19-22.
[5] 杨建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应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110-114.
(荐稿人:张玉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旅游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思政专项立项课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9D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丁林(1989 —),女,硕士,桂林旅游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