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2017-01-03 19:25罗燕霞李玉雄
大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罗燕霞+李玉雄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渗透到高校师生当中。其从价值取向、内容、方法论等都和“纲要”教学相左,“纲要”课程要积极应对,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去掌握师生;深化教学改革应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教学改革仍需坚持教育者在教学改革中的创造性、倡导性和主导性,提高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教材体系及其向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应坚持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机构关于历史教育的宣传和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

[关键词]教学改革;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27-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无法回避时代背景和各种社会思潮场景的存在。对“纲要”课程影响较大的无疑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该门课程的任何改革都要正视这股思潮的存在。

一、历史虚无主义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的由来较为复杂。在18世纪中叶,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些人主张“全盘西化”。“全盘西化”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对文化的全盘否定,就是虚无。正如梁柱所说的:“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性的形象,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仍然如同难兄难弟一样,二者如影随形。”[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抗战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文化大革命”以后,历史虚无主义又抬头。20世纪史学界提出范式转变,历史虚无主义夹杂其中。

高奇琦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消解和解构历史,否认一些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事实,强调历史是一种可以随意涂鸦的“空”或“无”。[2]许多学者如龚书铎[3]、李方祥[4]、梅荣政[5]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在政治上的诉求,即以历史虚无之矢欲动摇和颠覆共产党的执政,意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替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把偶然性视为必然性,片面性视为全面性,本末倒置,用后一段历史发展来假设和虚无前一段历史,用个别重大事件替代历史必然,随意裁剪历史。恩格斯早就批判这种做法:“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面。”[6]田居俭认为:“虚无主义不辨历史的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支流与主流、成功与失误、过程与规律。他们‘研究历史,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阐述内在联系,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7]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笔者曾对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是否赞同‘西方国家侵华有助于中国更好发展中”,非常赞同的占了5.8%,比较赞同的占了20%,不确定的占了21.3%。类似的调查亦可见于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对华中地区高校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调查。如对“是否赞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确定的占了18.4%,不太赞同的占了13.3%,不赞同的占了7.4%。[8]历史虚无主义的非专业性、低门槛让其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加上影视作品和媒体网络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篡改,即使是高校教师也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而没有察觉。有些教师赞赏和认同《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角色演绎,推崇《河殇》里的“彻底的反封建”。这正是历史学家胡绳强烈批驳的。“《河殇》以为自己是最彻底的反封建,否定中国传统的一切,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创立的种种传统。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样的问题,认真驳斥这些观点。”[9]对学生群体中历史虚无主义趋向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澄清;部分教师教学方向发生偏差,为迎合学生,哗众取宠,沉浸于一些细枝末节、历史人物生活作风等方面的讲述,对“四个选择”粗略带过,这些都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之风。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教学的影响

2005年沙健孙、李文海、龚书铎、梁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访谈,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根据“05”方案,从2007年开始,要在本科院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此看来,“纲要”课程教学不只是进行国史、国情教育,还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

“纲要”课程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努力要“虚无”的。“纲要”课程“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0]然而,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帝国主义侵华有功论”、高唱“革命祸华”论调,否认近代革命的必然性,虚无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具体来说,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共产党在抗战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大型战役,在牵制日军的作用上远不及国民党军队,等等。历史虚无主义同情改良者、失败者,这实际上是对既定的历史人物评价进行“翻案”,抬高如慈禧、李鸿章、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历史地位,贬低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的功绩;用改革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否定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甚至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心意戏谑嘲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果,等等。

历史虚无主义淡化甚至干扰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宣传,虚无虽未产生颠覆性的危害。长此以往,它必然会侵蚀社会的主流话语,社会主流信仰难于恒久传承。因此,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传播强度,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的必由之路。正本清源之责,“纲要”课程责无旁贷。

三、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的路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归根到底是种社会意识,它的出现和发展是现实性过程在意识形态的反射,是人们对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不自信的表征,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的低潮又加剧了这种虚无思潮的传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只能在具体现实性的活动中去改变人们对以往历史感性现象的认识。从这个意义出发,“纲要”课实行的教学改革,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更要主动积极回应现实问题,抵制形形色色的思潮。

“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去掌握师生

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11]历史具有客观性是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就中国近现代史而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从整体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而不是从细节来讲,“四个选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历史虚无主义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最大的历史事实,违背了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和发展,今天又成为明天的过去和历史。曾经的灾难是我们奋起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先辈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历史客观现实,但在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孕育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文化果肉。正如我们无法割断传统历史文化的脐带,它曾是给予我们精神食粮和输送营养的根。毛泽东的名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2]

(二)深化教学改革应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主导性和多样性是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

1.教学改革仍需坚持教育者在教学改革的创造性、倡导性和主导性。“纲要”课程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历史教育强调政治教育,其政治性的巩固须提供科学的依据。“纲要”教师的任务就是揭示其中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要靠事实说话,教师要充分占有和了解史料证据、历史素材,提高历史方法、历史理论,借鉴国外史学成果,对歪曲历史的重大言论、重要观点,要敢于“正面交锋”。教师要在讲解艺术、实践主题、实践形式等方面下功夫,突出多样性。

2.教材体系及其向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要坚持价值尺度和真理尺度的统一。“纲要”课程的教材是国家编订的统一性教材,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大纲来篇订的。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地方性教材作为辅助性素材,加强地方性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对近现代历史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过程中“四个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即“求真”;在“求真”的基础上,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崇敬之情,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为今后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情感支撑,这是求“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讲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释疑能力,实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培育学生唯物史观的涵养,达到“美”的境界。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形成教学品牌。坚持课堂互动式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体现在师生互动、课堂与课后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可以在校内加强和优化历史教育的传播,举办“走近历史,与历史人物用心对话”等主题大型活动,在讲(讲课)、诵(朗诵)、辩(辩论)、演(历史剧表演)、品(品赏)上形成连贯性强、主题突出的教学实践。拓展渠道和领域,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真实获益的实践性教学品牌。通过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学生的言行举止,激发学生的爱校、爱党、爱国之情。创新和加强对近现代历史的宣传和传播的载体,如开设公众客户端和微信号,给学生推送历史方面的典故、人物介绍、经典著作的片段和微视频。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板块,在重大的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一·二九、五四青年节等,滚动播出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手段,加快网络教学建设。

(三)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机构的作用做好历史教育面向当下、面向未来的宣传教育

深化教学改革,说到底是通过用历史来教育青年人。自觉抵制、解构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博物馆、民族馆、历史档案室、文化产业机构等要多下功夫,从历史素材中抽取正能量的故事,推出一系列让青年人好奇、感兴趣的历史教育题材,讲好中国的历史故事。学校和社会机构要形成合力,构建全社会的育人机制。

四、结束语

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程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坚持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去掌握师生;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机构关于历史教育的宣传和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5.

[2] 高奇琦,段钢.对历史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1):57-59.

[3] 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5(5):49-51.

[4] 李方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8):73-79.

[5] 梅荣政,杨军.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兼评历史虚无主义[J].红旗文稿,2005(15):9-12.

[6] 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8.

[7] 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44-46.

[8]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其对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11.

[9] 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1.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11] 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

[1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9.

[13] 韩芳芳,刘丽娜,张宝峰,等.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大学教育,2014(7):109.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