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芳
摘 要: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新媒体推进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时代背景,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切实发挥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193-0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往往也容易对其思想和价值观念上造成冲击。高校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有效地运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特征,我国高校也有必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创新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实效。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打破教育时空限制
传统高校思政工作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如实践、地点、场地等,也是传统意识上“面对面”的工作方式,如果学生错过思政课程,后期很难补回来。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开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通过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获取与发布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网上咨询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根据既定培养目标与方案选择相应的内容,一些教育内容单调且陈旧,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1]。网络时代的互联网充斥着海量信息,内容覆盖各个层面,其中有很多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2]。
同时,网络资源具有极强的共享性,可以提供持续、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与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三)提供新的方式方法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建设红色网站、大学生交流平台、心理咨询平台等,极大程度丰富了思政教育形式;微信、QQ、微博等给思政教育提供新的途径[3]。
思政教育工作者利用信息技術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图像、视频及音频等方式展开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思政工作质量与效率。
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吸引力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亟待改进。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不当,讲解内容时照本宣科,教学过程过于呆板与单调,课堂趣味性不足,氛围沉闷,造成理论课教学时存在逃课、出勤率低的情况。同时,部分教师讲解时理论难度较大,学生听不明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教学吸引力降低。
此外,理论课教学内容脱离生活。课堂教学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侧重灌输知识,不讨论或不够深入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高校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高校物质文化是一所高校的外在标志,但评价一所高校优越与否的重要指标是精神文化传递,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提高精神文化的比重,且精神文化比重要大于物质文化。但实际中,部分高校侧重建设物质文化,不断增加办学空间,如投资巨额金钱建设教学楼、改造宿舍楼、绿化建设等,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同时,校园活动文化呈现出低俗化与形式化。目前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流于表面,存在形式主义情况,尤其是部分活动强制教师与学生参与,缺乏主动性,一些师生签到后直接离开、中途离开等;还有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娱乐化,如卡拉OK比赛、服装秀等,缺少富有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的活动,不重视学术论坛活动、读书活动等,拉低校园文化活动水平的层次。
(三)不重视价值观教育
首先,个别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重视价值观教育,虽然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式,但对于价值观教育依旧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层次挖掘,加上时间有限,知识讲解停留在表层,缺少深入讲解实际问题。如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讲解高校生如何树立理想、如何践行理想、遇到挫折时如何克服等。
其次,教师忽视高校生价值观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当前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接受教育时难免出现抵触心理,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学生预期心理,这些必须考虑。
除此之外,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欣赏欧美价值观,乐于观看美国大片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从节日方面来说,平安节、圣诞节以及情人节都受到很多人的热捧,但是对于我国传统中秋节、端午节以及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和文化却无感,甚至在缅怀先人的悲痛节日还会发出节日快乐的祝福。影视方面更是如此,日韩电视剧以及好莱坞大片都对我国国产影视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很多人也非常倾向西洋乐器和西医,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文化也在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美食中杀出重围。当前对这类价值观偏斜带来的文化自信等问题也属于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关注的地方。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措施分析
(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充分了解教材、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满足教育改革提出的各项要求,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教师既要了解高校学生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
第二,重视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要想顺利实施活动教学法,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开展教学辩论、课堂讨论、知识解说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
第三,确定活动主题。每个教学活动主题的确定都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其真实想法和需求,然后在教学大纲和内容的指引下构建教学任务,分解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形象、具体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催动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热情。
(二)融入红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
1. 挖掘红色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高校在组织师生开展思政教学时,首先要对课堂教学形式引起重视。因为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主要场所,而且高校思政教育者最先想到的是在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添加、引入一些具有红色文化的教育元素。但这些内容在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出现问题,因为他们忽视了教学的主观性,只是机械性地将这些内容加入其中,并未考虑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以及学生的接受性,忽视了知识间的逻辑规范性,不能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灵活取用,导致红色文化夹杂其中、进退尴尬的局面。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思政教学时,需要对教学中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且在授课时一定要将红色精神文化嵌入其中,为学生创新原有思政教育课的教学话语,使各时期的文化精神都能以不同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具体且完美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比如抗战时期所形成的延安精神;古往今来的包容精神;抗震救灾中所展示出的自强不息、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团结精神、科学精神、斗争精神等。这些内容都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具有宝贵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2. 组织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最常见的就是参观红色旅游景点,让学生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感染力。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因此除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资源、生态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民俗民风资源等。绿色资源与红色资源的有效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特别的体验。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研究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设计文化活动主题的方式,为学生的游览提供索引,通过开展各种红色旅游实践活动,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宣传主流的价值观念,使红色优秀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三)创新教育模式,线上线下联合教学
线上线下教育结合,就是在现有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传输,包括图片内容、视频、音频信息等,以讲述和宣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两种教学模式的互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3]。例如教师可借助网络聊天工具组建的大型群聊,大家通過线上交流、线下组织的形式,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线上模式组织大家针对某一热点话题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让大家自行研究和表述,然后在线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座谈、研讨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针对思想教育的主旨进行传达,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共享[4]。即借助线上资源对线下思想教育工作进行补充,而教师和学生又会将线下教育所取得的信息展现在线上教育平台,两者相互补充和完善,尽可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进一步提升网络资源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思政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文化自信需要传播更加广泛的价值,建立更加深厚的自信,面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结晶以及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革命文化,让中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培养,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6]。第一,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角度来说,作为历经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精髓,对每个华夏儿女而言都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积极的奋斗理念以及丰富的精神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横跨时空限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根基[7]。如果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没有传承下来,那么便不会有今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历经千年的灿烂历史也会黯淡下来。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以及创新性的转化,能够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能力得到加强。第二,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角度来说,它面对的是世界,“四有新人”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培养目标,推动特色社会主义构建活动的加强。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开放包容的对应外来文化成为我国文化汲取的重要方向,以创新的手段构建了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从而为经济社会的整体推进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8]。第三,从革命文化自信角度来看,从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人们抵御外敌入侵,不断经过革命历程争取国内和平,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独特文化,展现出共产党人英勇无畏地顽强奋斗精神,包含着身为共产党人的优秀美德[9]。让广大学生受到鼓舞,充分体会到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奉献应有力量。据此,本文提出以下途径。
1. 理论落实于实践
以往较为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枯燥乏味的课堂使得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为解决此问题,势必要对思政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加以创新,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理论结合实践上,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前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呆板的课堂难以使得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教学资源,有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制定出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不仅使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求得以满足,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正是基于此,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进行实践,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10]。
在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为使学生产生感悟,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红色革命基地进行参观,向学生展示红色革命路线图,增强学生带入感,使学生切实了解到革命的艰难,认识到当前的平安生活来之不易,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开展实践活动时,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应选择院校或地方特色,使得实践活动更具有个性化,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进行实践活动前,教师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红色革命有所了解。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学生对于课堂上所讲解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体会到了红色革命所蕴含的文化以及精神,丰富了学生内涵。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
2. 通过思政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思政课实践活动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结合,以教学要求为基本,组织学生展开的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要将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起来,让思政课实践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充分发挥,适时向学生展开中华文化自信的教育。教师可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到自身感兴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活动,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转变会带动学生的行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入理解,便会自觉感召更多的人,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也会借助机会向世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
3. 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
当前互联网已全面普及,学生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形式已相当熟悉,与阅读经典文献相比较,学生更加习惯于网络的快餐文化,对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丧失主动性[5]。高校思政课应合理运用互联网,借助信息化方式开展教学改革,使得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师可在思政课堂上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或者故事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进一步了解这些格言警句或者故事案例背后的故事,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以求在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高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12]。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媒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着手点,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育人方案。同时,切实发挥网络时代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工作,搭建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的育人模式,继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怡.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思维的探讨[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8):113-114.
[2] 白珂. 新媒体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7-8.
[3] 冯晓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讨[J]. 智库时代,2019(42):157+159.
[4] 范艷香.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157-158.
[5] 高明,韦玮.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4):113-114.
[6] 王耀伟,侯怀银. 研究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J/OL].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06):10-17.
[7] 李冬华,王佳佳,杨铮,等. 基于“立德树人,文化自信”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1,45(06):54-56.
[8] 尹语. “零门槛”的背后是自信[N]. 广西日报,2021-12-01(08).
[9] 周光杰. 从党的百年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中坚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 雅安日报,2021-12-01(03).
[10] 王全吉. 新时代我国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J]. 中国文化馆,2021(01):32-39.
[11] 罗东哲. “国保”:耸立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N]. 衢州日报,2021-11-29(03).
[12] 郭长帅,孟志祎.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讨[N]. 中国文化报,2021-11-26(03).
(荐稿人:周秝宸,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