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推动“四史”教育已成为明确的任务,其中党史教育尤其受到重视。因而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探析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而言,党史教育的叙事视角尤其值得借鉴。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为例,按照一定原则将党史教育的叙事视角从不同方面切入,不仅可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推进党史教育,也能以党史教育来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党史教育;叙事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189-04
“四史”教育中的“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建党百年之际受到各界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都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四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四史”中,党史尤其受到重视,其内容又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有相当程度的契合。为了在高校中推进党史教育并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从事纲要课教学的教师有必要探析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
一、党史叙事视角融入纲要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到:“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而在此前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就纲要课的内容编排而言,从第四章开始的大部分章节都与党的历史直接相关,党史教育在内容上与纲要课有大量交叉。因此讲好党的故事,无疑是纲要课的教学重心所在。对此问题,党史教育在叙事视角方面的优势无疑对纲要课教学有着指导意义。
(一)以党史教育引领大学生思想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讲到:“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3]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四史”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党史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就思政课体系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而言,其主要目标就是让青年大学生深刻了解国史、国情,理解“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中不难看出,党史内容显然是纲要课的应有之义。
(二)以党史叙事视角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其中包括: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政治性、价值性与学理性、知识性的合理结合,一直是纲要课教师需要反复检视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尽管带有“史”字样,但从性质来看是一门政治课,与历史课有本质区别。但由于教师专业背景和思维惯性等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性、学理性往往能得到较好展现,政治性和价值性的内容即使重讲解,在与知识性、学理性内容的有机结合方面还是存在欠缺,这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实效。
党史教育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可有效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处理好这一问题。由于党史教育面向的受众广泛,特别是党史基层宣讲活动历来强调在故事中渗透政治性和价值性,这一特点对于从事纲要课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处理好政治性、价值性与学理性、知识性的结合问题上极具示范意义。
二、党史叙事视角融入纲要课的原则
以党史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来讲述纲要课中涉及党史的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在讲好党的故事方面的优势,让学生以不同于听历史课的心态和思考方式来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好地接受思政课所要传达的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具体对于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而言,在纲要课程中融入党史叙事视角,应把握好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原则。
(一)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
党史教育中的宏大叙事通常围绕着国家层面的性质、任务等命题,用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性,让听者从宏观历史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趋势,是党史中不可缺少的叙事方式。而纲要课中诸如“四个选择”等重点也需要宏大叙事来讲述,在每个知识点的最后往往也需要总结概括。在党史教育特别是基层党史教育中,更加重视的是贴近听众日常生活,更具故事性的微观叙事。而且能够从小故事中升华出主题,在故事结束时回归到宏大主题上来。
由于高校思政课的受众为全校各专业学生,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对教师直接讲解理论问题的接受度有限。因而,基层党史教育中的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叙事原则,同样适合融入纲要课教学。具体而言就是用更加平易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小故事,特别是能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小故事,从小故事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以宏观叙事方式揭示其中的历史趋势,最终升华该课程的主题。这样的叙事方式势必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故事中渗透政治性与价值性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纲要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座故事宝库,通过讲好故事让课堂活跃起来并不难。但着眼于讲好故事的同时,如果没有把握好政治性和价值性的引领,就容易出现课堂娱乐化、叙事碎片化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在于把握政治方向,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纲要课作为思政课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不例外。如何在保证政治性和价值性的前提下讲好故事,历来是纲要课教师们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而基层党史教育在故事中渗透政治性与价值性的原则即可为纲要课提供借鉴。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
首先,党史教育基于政治导向考虑,对所讲故事的选材有严格审慎的政治把关,会排除掉政治导向不明确或价值取向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故事,从根源上保证了政治性和价值性。其次,党史教育特别注重在故事的叙事文本中贯穿含有政治引导和价值判断的表述,从而避免单纯地传递知识,而是以故事为载体传递党史中的精神意蕴。
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在故事选材方面参照党史标准,重点选择政治性和价值性鲜明的素材。在叙事文本中注意避免单纯传递知识,而要将价值判断明确写入其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政治导向性。
三、党史叙事视角融入纲要课的方式——以党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过程为例
如前所述,要在纲要课中讲好党的故事,同时确保政治性与价值性导向,就需要首先在黨的百年历史中选取既能体现党史教育叙事特点,又能贯穿纲要课教学目标的时段和事件。接下来就以其中一个时段的专题为例,分析党史叙事视角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具体切入方式。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一系列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工作方法,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中心线索之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在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4],此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经过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最终得以确立。而要追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初发端,则要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特别是大革命到土地革命这段历史时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萌发到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能否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这段时期革命形势发展是否顺利呈现出高度相关性。因此,无论是在党史教育中还是在纲要课教学中,都应将此段作为讲解重点。以此专题为例,可以从多个方面将党史教育的叙事视角融入进纲要课教学中。
(一)从实事求是路线的理论来源切入
从党史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当然离不开马列主义自身,而实事求是正是马列主义的优良特质之一。
这一叙事视角,在以往的纲要课教学中是比较欠缺的。在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前,教师可先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角度切入,向学生简要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实事求是品格。例如提到最初版《共产党宣言》是根据1848年革命形势写成的,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很快意识到了初版的具体措施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于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七版序言中不断做出调整,强调根据形势随时改变革命策略。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从创始人那里就具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和实践品格。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革命导师列宁基于对俄国国情的调查分析,抛弃了第二国际社会党的议会斗争路线,创造了适用于俄国的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据此成功领导了俄国革命。列宁主义的成功证明,共产党人只有实事求是的从本国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适用于本国的革命道路。
以上内容,从党史视角出发,可以很好地梳理出实事求是路线的理论渊源,让听者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马列主义政党会具备这种品格。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将这一叙事视角融入纲要课教学中,可以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路线之前,先补充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关实事求是路线的内容,这样能更好地实现史论结合,凸显政治性与价值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事求是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联系,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更能够感受到大学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本质差别。
(二)从实事求是路线的萌发切入
从党史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列主义政党,一方面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继承了马列主义自身的优良特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还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使命。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寻找一条最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这也是党史和纲要课始终强调的一条主线。因此,用党史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来讲述实事求是路线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萌发和演进过程,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纲要课中的这条主线。
例如当讲到1921年中共一大时,教师可从中国共产党早期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观点演变入手。首先介绍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内容,该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这一点无疑是马列主义政党的本职工作。不过除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还面临以北洋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主义压迫以及帝国主义压迫,矛盾复杂交织。在是否与其他势力合作的问题上,决议认为:“党应采取独立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5]
借由这个决议内容,教师即可向学生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还没有产生足够深刻的认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该如何走,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紧接着即可讲到,在次年的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及时做出了调整,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6]进而向学生做出解读:从不与其他党派合作,到组织联合战线。这种转变就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殊性的认识演进。
在解释这种转变时,教师可从故事入手,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惨案”作为案例,用微观叙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党成立初期工人领袖如何英勇斗争的故事,同时强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正是根据一大制定的任务开展的。而之后的“二七惨案”则说明单纯依靠占中国人口比例依然较小的工人阶级难以实现民主革命成功。于是根据对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的调查判断,与其他阶级和革命势力建立统一战线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最后从微观的故事上升至宏观的理论,向学生阐明:这一转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成果,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初的萌发。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
(三)从实事求是路线的形成切入
从党史视角来看,土地革命时期是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也是纲要课的重点内容。在讲解这段历史时,教师不妨以实事求是路线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作切入,在史实基础上以党史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以史带论,突出核心问题进行专题式教学。
首先可以从宏观的叙事角度出发,说明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正面对一个与俄国截然不同的国情环境,客观上不能再照搬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经验。此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成为革命成败的关键。例如教师对于“八七”会议后几次武装起义的讲解,应在讲述工农红军英勇斗争故事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解读起义的目标与结果为什么产生差异,即为什么攻打中心城市的目标无法成功。通过向学生补充一些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相关知识,对比讲解中国国情与俄国国情的区别,从而论证只有转移到农村建立根据地才是中国革命的出路。
其次,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党的实事求是路线重要性的良好案例。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再到瑞金中央苏区土地法令的一系列政策调整演变时,应重点向学生解读:土地政策的调整一方面基于中国社会在当时的主要矛盾和革命阶段,另一方面更是基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希望。在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
此外,在讲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这段历史时,同样可以融入党史叙事视角,强调正是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机械地根据共产国际的教条行事,才会导致这场挫折。直到长征路上的遵义会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挽救了中国革命。进而总结说明,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挫折,根本原因是未能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从反面凸显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2-23.
[3] 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1-09(02).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5]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M]. 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荐稿人:董树军,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湖南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C1256);常德市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常德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重构研究”(课题编号:CSP21YC1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分析”(课题编号:NHJG-2020-0732)。
作者简介:罗尧(1987—),男,博士,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2F76D965-F8FA-426D-9F18-8818C98A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