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启社 彭祎亚 韩润平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1]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的大学教育要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借用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典故。这个典故的核心意义就是弘扬高尚的道德品性并推己及人。大学教育要把这种更高的要求运用到大学生的全程教育上去,最后使大学生都能达到德智全面发展的思想境界。当代大学的含义和古代“大学”的含义差别很大,但是在人才培养上还是有相似之处,都希望培养出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所需的专业人才。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文化修养以及科学素质都较以前的大学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少数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和国家民族荣誉感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近期个别高校学生中出现“哈日”“哈韩”,甚至恣意发表辱国言论等案例说明,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培养方面还有不少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因此,高校加强思政教育,也就是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建设的事业依然任重道远。目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讲授的大都是思想政治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结合得有所不足,难以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满足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环境化学专业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当时,以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英国的“伦敦烟雾污染”、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等为代表的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以及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促使全世界的化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工业垃圾、农业污染物以及人类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对化学品不加限制地随意使用给环境带来的沉重代价。为了防治环境问题和实现对废弃物的有效治理,环境化学这门新兴课程应运而生。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接班人,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是很重要的。因此,“环境化学”课程的讲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该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和整理。作为高校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环境化学”这门课程和环境专业的其他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于对环境污染知识的普及,注重对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培养。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能太偏重于理论知识,要有合适的深度和较高的广度。为了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兴趣,应该借助网络和实地参观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在课堂只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方式。例如,借助纪录片、短视频等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网上教学资源,关注更多环境热点问题和环保新闻等,还可以给学生营造更直接的感官体验。另外,借助雨课堂、腾讯会议等软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可以提供更多课堂上一对一交流的机会,方便一对一知识传递和思想交流。
但是仅仅靠这样在微观细节上的努力,并不能把“环境化学”中的思政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了更好地挖掘“环境化学”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我们计划充分提炼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和经典的环境污染事件的教训,并把它们与我们国家的四十年发展成就,特别是我们的环境保护成就、我们的环保政策,以及我们领先世界的建立在数字经济上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教授“环境化学”的同时,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地说,我们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政理念下的“环境化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2]提出,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环境治理的深刻认识和坚强决心。我国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3]《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4]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5]分别被简称为“大气十条”“水十条”和 “土壤十条”,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指南。例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河流流域III类及以上水质要达到75%以上,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的比例要超过95%;《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30年污染耕地的安全复耕率达到95%及以上。通过介绍这些国家环保政策推出的背景和各项指标要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意志,从而自觉自发地融入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建设当中去。
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补充新出现的突发环境事件。例如,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上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给学生适当介绍生活中出现不久的几种新型化学品污染物,包括内分泌干扰物、药物、个人护理品和微塑料等。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内分泌干扰物的认识, 需要给学生说明内分泌干扰物可以导致人类(包括动物)哪些类型的内分泌紊乱,以及由此造成的健康损害。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内分泌干扰物,例如我们农业生产使用的将近80%的农药、塑料产品中使用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烷基酚)以及食品工业中所用的部分食品添加剂等,加深学生对内分泌干扰物的认识和鉴别。
适当介绍2011年由于日本大地震引起福岛核泄漏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由于当地大地震造成第一次放射性物质泄漏;2013年10月9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人员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发生第二次放射性物质泄漏,该公司当年虽然对发生泄漏的核反应堆进行封堆操作,但是在2013年底,我国检测机构通过持续跟踪监测,已监测到来自日本福岛核泄漏的污染物质进入管辖海域。
结合新闻报道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的二噁英,由于毒性是砒霜(As2O3)的900多倍,是氰化物的130多倍,它也可以说目前毒性最大的污染物质,并被称为“世纪之毒”。基于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学知识背景,适当介绍二噁英的形成机理。环境中的二噁英主要来源于垃圾焚烧炉,并且其形成机理主要决定于焚烧炉的运行状况,当燃烧条件恶劣时,在气相中首先形成二噁英前驱物进而生成二噁英,当燃烧条件较好时,二噁英主要在飞灰表面生成,另外垃圾焚烧炉的烟气在冷却过程中也会产生二噁英。以二噁英为典型例子来介绍新出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能产生哪些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特征、如何防止这些污染物产生,以及怎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这些污染物的危害。通过这些新出现的环境事例的讲述,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生动形象的视频冲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水环境化学部分涉及地表水的概念,可以适当拓展介绍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来水的相关知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多北缺,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国家投入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东、中两线工程目前都已建成并通水。在介绍南水北调工程的过程中,可以顺便介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多盾构机拥有国的盾构机发展史,盾构机在我国南水北调、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盾构机的使用如何极大地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讲授大气环境化学部分时,可以结合目前大气污染出现的规律,分析大气污染的内在原因,简单介绍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通过对比英国烟雾事件的治理和我国大气污染从2013年以来的治理力度以及取得的成就(例如,我国目前基本上控制住了连续多天重污染出现的现象),了解我国重污染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污染成因的差异和在防控措施上的不同,以及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而使同学们认识到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是下了大力气的,取得的效果也很明显,增强同学们对我国环保政策的认同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在课余时间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项目。如设置三废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课题,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像生活垃圾分类、校园厨余垃圾的处理现状、快递包装废纸和废包装袋的回收现状,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现状,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污染物的排放源、当地的地形以及气象条件对雾霾产生的影响等都是非常好的课题选材。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环境日、地球日和水日等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和环保公益活动,从思想上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实践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操作,还能增强现代独生子女比较欠缺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又能拓展课堂讲授的内容,引导当代大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真正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潜意识中,慢慢接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环境化学”这门课程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应结合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事实,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当然,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恰当地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中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合理设计和恰当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本文对如何把课程思政融入“环境化学”专业课课程进行了初步的设计与探讨,以期在讲授专业环境知识的同时,对同学们适当地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