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少阳 张朝晖 李 想
“道路施工技术”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性课程。在当前“大思政”的格局下,施工类课程要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需要迫切解决三个难题:其一,知识技能传授与核心价值引领如何有效结合;其二,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如何有机融入;其三,课程思政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把握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将教学目标、思政内容与教学方法互相耦合,探索“道路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涵有机融合的新模式。
本文立足“道路施工技术”课程,对施工类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方式、思政元素映射点与融入路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和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高途径进行研究,寻找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道路施工技术”课程一般是在高职二年级开设,面对的学生头脑活跃、爱憎分明、动手能力强。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建设目标,从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三个维度确定“道路施工技术”的课程思政目标内容。
表1 “道路施工技术”课程思政目标
围绕上述三个思政教学目标,结合施工类课程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交通土建类专业施工类课程是无数专家学者辛苦研究的成果、是前人能工巧匠经验的积累。专业史、人物史蕴含着丰富感人可利用的思政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学习专业领域大师的优秀事迹,激发他们学习大师身上所展现的爱国热情、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让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的人生成就他们的青春风采。
研究我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交通土建技术方面的典型工程案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就产生自豪感,从而激发其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课程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按照结果导向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分成分组讨论、任务完成、展示成果、评价考核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思政要素和课程知识点,对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考核标准等进行重新设计。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教学目标、育人思政目标与课堂教学方法三者互相耦合,依据课程内容,挖掘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一一关联、逐渐融合,构建“道路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涵有机“四”融合的新模式,具体来说就是:
绪论部分介绍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可融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以“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为典型案例,分析国际工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的要求。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蕴含的机遇为契机,鼓励学生要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立志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海外工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学习路基开挖施工中,融入生态文明发展观,引入绿色施工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以及做好采石场、弃土场掩盖的必要性,使生态文明观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将工匠精神与工程质量的保障相融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其次,在工程教育全过程中传递“做事先做人”的理念,使工程意识成为工程人才德育教育的基石。最后,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安全规范;通过实际工程中积极和消极的案例,帮助学生感悟工程师的明确定位,辨别出实践中真正的价值观。
课程前三单元内容和思政映射点,如下表2所示。
表2 “道路施工技术”课程前三单元内容和思政映射点
续表
在一节新课讲授前,应在相关学习平台事先布置线上预习任务,学生在课程平台提前完成学习任务,记录学习过程遇到的难点,并完成相关测试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在线上学习任务中嵌入对应的思政元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受,在预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由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导入课程,课堂分配小组任务,分小组完成,小组代表汇报课堂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学生小组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评价和互评。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围绕重难点,由教师带来知识点讲解和典型案例的分享,教师依据课程思政点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和互动,完成课程研讨。
开展项目化教学,道路施工技术课程根据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具体分为施工图纸识读、路基土方开挖工程量计算、填挖平衡计算、工序施工方案编制等项目。结合实际典型工程项目,设置项目任务单;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小组合作完成,以任务完成成绩评定作为考核依据,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思政考核评价是检验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否产生效果的依据。经过不断摸索实践,确立了新的考核评价方式,将思政内容考核比重设定为20%,其他知识和技能考核占80%。思政内容考核具体细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
过程评价观测维度主要是“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三个方面,考评最终分值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定三大部分。
终结性评价主要围绕“团队协作能力、吃苦奉献精神、安全生产意识、环保生态意识”等维度开展。终结性考核可以在线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引入企业考核标准,应包括学生互评、行业企业专家评分、任课教师复评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首先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建设目标,“道路施工技术”课程围绕政治认同与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专业伦理、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三个维度确定思政目标内容。
其次将教学目标、思政目标与教学方法互相耦合,对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思政元素的挖掘方式、思政元素映射点与融入路径、课程思政的课堂改革措施和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构建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涵有机“四融合”的新模式。
“道路施工技术”课程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效果受到学生一致好评,已逐步探索出一条施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研究成果能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职类院校土建施工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