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萍 刘晓敏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1]。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建立党委全局领导、党支部分工负责、教师党员协同参与的工作体系,担负起管党治党、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党委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指导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管理服务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党组织育人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两个目标结合起来,找到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相互配合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把党组织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配合贯穿始终;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育人合力作用,培养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创新。
问卷设计涵盖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的7个维度,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进行,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某职业学院教师党员、学生两个层面,共发放教师党员问卷100份,回收合格有效问卷97份;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合格有效问卷383份,两个层面样本代表性良好。
在“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基本认知”中,选择“非常熟悉”为21.65%,选择“比较了解”为58.76%,选择“了解很少”为18.56%。可见,八成以上教师党员对党组织协同管理育人比较了解。在“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范畴”中,选择“通过业余党校开展党课学习”为87.63%,选择“开展课程思政课”为78.35%,选择“各党支部开展积极分子教育管理”为86.60%。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范畴广泛,涵盖业余党校党课、积极分子日常培养、高职课程思政、高职校园文化、网络育人等多个层面。
在“党支部已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数量”中,选择“5项以上”为44.33%,选择“3~4项”为31.96%,选择“1~2项”为22.68%。可见各党支部已经开展了多项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教育活动,但各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数量不均衡。在“目前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进展”中,选择“进展非常好”为43.30%,选择“进展比较好”为51.55%,选择“进展一般”为5.15%。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开展了良好的育人活动。在“现阶段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主要问题”中,选择“意识不够深刻”为42.27%,选择“方法不够创新”为78.35%,选择“环境营造不够”为42.27%。可见,在模式创新、环境建设、意识深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在“党组织育人活动情况”中,选择“业余党校党课”为96.08%,选择“网络学习”为52.74%,选择“课程思政课”为51.17%,选择“校园文化活动”为49.35%,选择“积极分子教育”为38.64%。在“参加育人活动数量”中,选择“5项以上”为19.06%,选择“3~4项”为28.46%,选择“1~2项”为32.9%,选择“未参加过”为19.58%。结合两类调查研究数据,不难看出业余党校党课覆盖面大,参与党课学习的学生多,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学习、课程思政、校内外文化活动的学生也达到半数左右,但社会服务、科研、实践、心理、资助等均不到两成。
在“是否积极主动将协同育人融入日常工作”中,选择“经常融入”为76.29%,选择“偶尔融入”为20.62%,选择“很少融入”为3.09%。可见,90% 以上的教师党员在日常教学、行政后勤工作中能积极开展合作育人。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选择“经常起到带头作用”的教师为59.79%,学生为91.38%;选择“偶尔起到带头作用”的教师为30.93%,学生为6.27%;选择“很少起到带头作用”的教师为7.22%,学生为1.04%;选择“没有起到带头作用”的教师为2.06%,学生为1.31%。可见近九成的教师在协同育人教育工作过程中会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近九成学生也持同样看法,两类数据分析结果基本情况一致。
在“协同育人工作提升学生政治品格和理论素养作用”中,选择“作用非常明显”为57.73%,选择“作用比较明显”为40.21%。在“参加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活动提升学生的政治品格和理论素养起到怎样的作用”中,选择“作用非常明显”为74.67%,选择“作用比较明显”为21.15%,教师党员和学生均超过九成五。可见协同育人在不断提升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品格和理论知识素养作用上非常明显,且学生对自身的进步与提高自己感到非常有信心。
在“协同育人提高党员能力水平”中,选择“提高非常明显”为52.58%,选择“提高比较明显”为45.36%。由此可见,通过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绝大多数教师党员的育人水平有所提高。在“育人工作满意情况”中,选择“非常满意”为80.68%,选择“比较满意”为16.97%。学生对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7.65%,极大地丰富了育人工作方式,拓展了育人工作内容。同时,教师队伍党员素质提高程度和学生满意度都是正向和积极的。
在“协同育人是否促进党建工作”中,97.94%的教师党员认为会促进党建工作。在“育人工作与党建工作的互动与衔接情况”中,选择“双向互补,配合度高”为79.38%,选择“配合度一般”为19.59%。可以看出,多数党支部党建工作与教育学生工作的互动关系良好,党建工作在推进教育学生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向上的作用,但各党支部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协同管理育人功能是否会推动十全育人教育工作”中,教师党员与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详见表1。可见,教师党员和学生认为,党史教育、专题展览参观、学校精神和学风建设可加强育人工作,但“谈心谈话”与“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有区别。
在“协同育人工作中是否要进行督导”中,选择“是”为94.85%,选择“否”为5.15%。超过九成的教师党员认为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须督导。由此可见,党委对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督导十分必要。在“基层党组织教育工作应加强的教育形式”中,教师的调查结果详见表2。可见,课程、实践、文化、心理、服务和管理育人都需要加强和改进。在“现阶段发展需要加强的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教育工作”中,教师党员的调查研究结果详见表3。要想明显加强基层党组织协调育人工作,必须从制度、平台、能力、环境等多个层面来改进和提高。
表2 “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应加强的育人形式”调查数据
表3 “现阶段需要加强的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调查数据
学生在“课程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实施课程思政”“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近九成,可见须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课程思政等加强课程育人。学生在“科研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开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超过六成,可见需通过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加强科研育人。学生在“实践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为六成多,可见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实践育人。学生在“文化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文化活动”超过七成,这就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参与校外文化活动等加强文化育人。学生在“网络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安全上网方法”为八成,可见要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掌握安全上网方法等加强网络育人。学生在“心理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开展心理疏导活动”为近七成,可见要通过心理讲座、心理疏导活动等加强心理育人。学生在“管理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为六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加强礼仪教育等提升管理育人。学生在“服务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对服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方面培训”“提升餐厅、宿舍、图书馆等人员服务意识”接近七成,可见要通过提升服务意识、进行职业素养培训等加强服务育人。学生在“资助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加大资助力度”“提供更多资助机会”为六成多,可见要通过加大资助政策宣传、提供更多资助机会等加强资助育人。学生在“组织育人方面改进”中,选择“开展党团知识讲座”“组织党团活动”超过七成,可见要通过开展党团知识讲座、组织党团活动等加强组织育人。
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全校性安排部署欠缺,各育人主体之间配合不紧密,沿用以往惯例较多,依然存在着各自开展工作情况。部分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载体不够、育人合力作用发挥不佳、协同育人工作质量不高。
育人工作深入分析学生特点不多,针对高职学生实际需求不够,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育人环境营造还有不足。部分基层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深刻,服务、实践、心理、资助等方面育人的工作还亟待加强。
基层党组织育人活动形式单一,育人内容深度挖掘不足,育人形式推陈出新有限。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建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政治领导作用发挥不够。个别党员教师对党建育人理念认识不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还存在缺失。
教师育人评价、监督工作开展不够,与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要求有差距,党支部育人保障、评价、管理工作还不健全,停留在传统常规层面多,非量化指标少。教师党员育人工作实绩导向作用不足,协同育人工作实际效果亟须提升。
基层党组织要统筹整合各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各方面积极性,协同推进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避免各主体开展的思政教育相互冲突、相互抵消[2]。为此,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统筹整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育人资源,打造全校性协同育人工作学习共同体,凝聚协同育人合力,努力形成整体性、协同性工作发展格局,切实提高育人工作质量。“立德树人”是党交给高职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党支部要带领党员紧紧围绕育人设计开展工作[3]。为此,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以育人目标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挖掘育人要素,积极寻找育人契机,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取得成效。一是统筹全校性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打破各基层党组织育人时间界限和地点壁垒,有机结合党组织育人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把每名党员教师的个体育人力量不断融合进学校三全育人格局,并以此推动全校性党组织育人资源共享。二是紧盯育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导作用,用好校内外各类育人实践基地,创造性用好各类课程、社区活动、学校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网络+育人”等协同育人工作载体。三是遵循育人规律,注重育人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强大力量和示范作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学生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增强协同育人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以立德育人为准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不断创新“十全育人”工作范畴。一是教师党支部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育人要素,结合各专业核心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在课程思政中体现党员先锋作用;同时注重增加实践课教学比重,丰富实践育人内容,创新实践育人形式,带领学生在职业兴趣小组和社会服务中开展各类校内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精益求精意识。二是学生党支部应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利用纪念活动和节庆活动的文化底蕴,开展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所有学生参与活动;同时大力推进网络思政工作,开展网上育人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各网络平台在帮助学生释压、解惑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并通过“学校—支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育人工作格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护航学生心理健康。三是管理服务党支部应提升党员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把为人民服务宗旨与解决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大力营造出学校管理有方、服务到位的育人环境,并不断加大资助工作力度,提供更多资助机会,落实好校内各项奖助制度,助力学校不断完善“四位一体”资助体系。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积极构建“党建+”工作模式,进一步促进党组织与“育人十大制度”其他教育环节的协调互动[4]。基于此,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区域特色和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党的建设主导优势,积极创新党的建设育人机制,建设以育人为本的“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党建品牌。一是遵循“党建思想引领、支部联动、十全育人”的“协同育人”党建品牌建设工作发展理念,把“三全育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统筹学校教学育人资源和力量,形成以思政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长效育人作用机制,提升党建铸魂育人实效。二是实施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注重育人协调联动效应,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通过教师支部“双带头人”建设加强特色党建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努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是在育人过程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注重选拔“两优一先”,培养先进班级集体和文明宿舍,展示基层党组织育人优秀案例。特别是要通过教师党员与学生“结对子”实践,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提高协同育人工作质量,不断把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国家《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5]。高职院校教师党员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必须切实提高协同育人工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党委应指导各基层党组织,通过监督、激励、考核“三位一体”育人机制,评价、督导各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工作,提高党员教师育人工作质量。一是结合协同育人工作实际,建立科学规范的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督导激励评价指标。激励评价既要包括常规可量化指标,更要包括非量化指标。非量化指标一般应涵盖育人对象学生的满意度、党员育人意识等,同时还要引入基层党组织、教师、学生等多方评价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育人评价机制。二是建立基层党支部协同育人工作评价标准,引导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各类党建育人活动,并把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情况作为教师党员年度考核、岗位聘用和“两优一先”评选的首要条件,真正发挥育人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的导向作用。三是要把育人融入党员民主评议工作,推动党员教师坚持工作重心下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开展协同育人的实效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协同育人中成长成才。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衷,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协调整合党组织教育资源,搭建党组织育人合作平台,深度融合学校党建和育人工作,通过相互衔接,相向而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落实育人工作分工协作责任,创建基层党组织“协同育人”党建品牌,建立健全人工作激励评价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育人工作向心力,切实推进高职院校十全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