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彤(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 352100)
汉字是表意文字,任何一个汉字,无论是字音还是字形,其中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对理解字义也有着重要意义。字理识字正是抓住汉字的这种特性,从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特点出发,结合构字原理,对其进行字理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字的读音、构形和表义,实现三者在知识构成中的统一,加强汉字教学的深度,让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加牢固。
汉字是象形文字,最早的汉字就是从图画演变而来,人们将对事物的认知画下来,于是产生了文字。随着历史的推进,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字形也有所改变,但许多文字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特点,从字形上表现着文字的深厚内涵。从字形辨析字义也是字理识字的常见途径。
由于汉字的象形特点,教师运用字理识字法进行汉字教学时,就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方法。比如,“祭”字是易错字,教师可以出示甲骨文字图片。甲骨文的“祭”左边是一块鲜肉,右边是“又”字,是手的象形,下面是祭台。将甲骨文字与现代文字进行对比,接着再出示该字的演变历程,可让学生了解“祭”字是如何演变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对字形产生更深的印象。从字理的角度加深理解,再从理解的角度记忆字形,最终完成对生字的准确把握。
汉字中有一些生字单独学习难度较高,也不容易记忆,但放到词语里却能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尴尬”中的“尴”和“尬”,如果单独拎出来,很难进行解释,学生也不容易记住,但放到“尴尬”这个词语里,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也就很快能够掌握这个词语的含义和字形。但在学习这类词语时,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辨析,不能将“尴尬”写成“尬尴”,这也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需要在学习时多加注意。
在学习生字时,如果学习单字比较困难,那么就可以把它放到词语里去理解和记忆,通过这个方法降低生字教学的难度。而且汉字由于组合多样,字义的延伸性较强,有的生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可能出现不同的含义。而成语就更加复杂,如果不理解典故和出处,学生可能无法通过拆解组合、辨析生字来理解成语。所以,教师在讲解生字时不能忽视了对词语的分析教学,同时也不能忽视识词量的重要性。
汉字教学要从文化角度入手。我国的汉字文化历经千万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汉字的学习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在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大量结合汉字的演变史进行教学,学习生词时更可以将词语的出处和相关典故作为课堂的教学延伸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在汉字教学中进行历史文化教学,还能增强语文教学的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小学生的精神文化培养。
文化教学可以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也可以从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延展。比如,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教师可以以这些内容为汉字教学的延伸点,将这些文化符号作为主题,在班级中举办一些识字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认识生字、运用生字、巩固生字。同时,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充分沐浴传统文化的芬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其独特的字理,不仅能够表达一定的含义,还体现了它在被创造的过程中被赋予的文化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更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进行汉字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汉字的演变历程,帮助学生把握为什么生字的字音、字形会发展成为今天所见的模样,了解其字义又产生了哪些变化。了解这些知识能够让学生对生字产生更深的认识,明确生字的发展历程,发散学生学习汉字的思维。
另外,在学习词语,尤其是成语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成语故事进行讲解。许多成语都来源于一定的历史典故,一方面,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降低学生理解成语含义的难度;另一方面,了解成语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成语的认知,还能提升学生的历史修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知识面。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语文素养和历史素养的培养往往是互相促进的。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可以先在课件中展示成语“完璧归赵”,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完璧’指的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个成语与一个历史故事有关,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就是课文《将相和》中的‘相’。相信有的同学会好奇,那么《将相和》中的‘将’是谁呢?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故事。”接着,教师可以板书本课生字,如将、蔺、璧等,并带学生认读生字,然后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故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物个性以及人物为什么做出故事中的各种行动,从而理解相关成语的含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那么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只是单方面地讲述字理,让学生通过聆听和背诵的方式掌握字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辨析字理的方法,并将其用于自主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能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问题。而且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的黄金发展时期,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做到遇事多思考,主动开动脑筋。尤其是在结合字理识字认字的过程中,更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分析生字生词的角度和层面,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领略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从中获取主动求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强化学生学习汉字的内部动机。
学生学习了字理这个概念,认识了一些学习汉字的方法和技巧,接下来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实战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内容加以运用,即对已学的内容加以检验,也是对字理识字方法的多次巩固,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是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大量的生字,这时学生就可以通过查阅字典、了解字理的方法来辨析这些生字,从而将其掌握。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可以适当选取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阅读,以此达到增加识字量、拓展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学生对四大名著增加了一定了解,熟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经典情节,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找来原著读一读。由于四大名著成书年代较早,原文中有许多的古字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古文字词,并且学着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去查阅资料,分析和认识这些生字生词。四大名著还涉及许多古典诗词、成语和历史典故,这些都能作为素材,训练学生对字理的认知。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举办共读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定期互相分析讨论,交流阅读感想。组织共读活动,一方面,可以监督学生的阅读进度,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另一方面,全班学生一起共读,互相交流讨论,这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甚至更加主动地完成积累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知识的巩固需要温故知新。学习生字后,学生一方面要及时复习巩固新学的生字,另一方面要定期将字形字义相近的生字整理收集起来,进行横向对比,辨析相近生字之间的字理有哪些不同。经常进行知识的归纳对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将相近生字进行对照,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也能避免学生将一些易混的生字学混、记混,对已学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白鹭》一课时,完成导入后,教师可在板书中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生字:嗜、朱、哨、韵、鹤、鹭、嫌等。接着带着学生依次认读生字,把握生字的基本字形和读音,并让学生自己一边读,一边在纸上写一写这些生字,进一步熟悉生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将字形相近的生字进行着重讲解,如“嗜”与“哨”“鹤”与“嫌”等。“嗜”与“哨”都是“口字旁”的生字,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字是“口字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猜想,合理即可。教师也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这两个生字的古文字或其他字体,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其字形和结构,从字义上进行理解,由此区分两个生字。在学习“鹤”和“嫌”时,由于这两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教师还可以对比其作为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不同。比如,“鹤”字左右部分比较均匀,“嫌”字则左窄右宽,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避让,从而将字写得更加清晰美观。
字理识字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生识字认字水平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时期,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小学生在认识生字的过程中也在完成对思维的训练。理解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知其然并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识字素养。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研究字理识字在实际教学中的多种应用方法,注意不断优化课堂设计,帮助学生真正攻克生字关,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