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东莞市大朗镇巷头小学 张冬青
在十多年的小学低年段音乐教学中,笔者尝试过节拍、节奏、律动、旋律、听辩、打击乐、身体打击乐、造型、游戏、回声等丰富多样的导入法,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听觉、视觉、体验、游戏四个方面来进行分类,根据不同歌曲特点,总结了一些有趣而且深为低年级孩子所喜爱的导入方法。
毫无疑问,音乐是听觉艺术,在国外,很少见老师使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音乐课堂上,满满的都是音乐味儿,想想也是,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听为主,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会喧宾夺主,影响音乐听觉欣赏。特别是面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笔者更加注重的是让孩子们如何用耳朵去感受音乐,用声音去演绎歌曲。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种导入。
1.回声法。回声法最简单,几乎每一首歌都可以用“回声法”,说白了就是让学生跟着老师模仿唱,但是加入了“回声”的定位,就多了一份趣味性,学生得跟老师唱得“像”才算达到要求,有了这个限定,学生首先要学会安静聆听,其次要学会轻声演唱,笔者一般会用在特别简单的歌曲里面。
2.接龙法。 这个应该是音乐老师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教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时候,笔者先把最简单的2 2 2 抽出来,师生进行接龙,每当看到2 2 2 的时候由学生演唱,一首歌一共四句,第一二句的结尾是2 2 2,一至两次就能顺利接唱,然后再接第四句的6 6 6,第三步才接3 5 3。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去完成一个个非常小的任务,没有紧张,没有害怕。同理,《乃哟乃》也可以先抽出每一句的结尾5 3 1 进行师生接唱,同时还可以加入柯达伊音乐手势。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笔者也会把1 1 1 抽出来做师生接龙。
3.听辨法。 上一年级上册《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时候,笔者先教会孩子唱5 3,然后开始考大家的听力,笔者唱 31、53、51、15、13 等不同的组合,要求孩子们听到sol mi 就举手。接着笔者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完整乐谱,要求还是一样,孩子们听到sol mi 就举手。第一第二句很容易听出来,到第三句65 36 5-的时候,笔者刻意放慢速度,让孩子们留意到这里还有一个sol mi。多用听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习惯,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很有必要。
虽说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音乐其实也可以结合视觉去感受,那样会更加丰富,笔者所指的视觉感受,并非过多地去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而是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甚至是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让孩子明白,其实生活中处处皆音乐。
1.指谱法。 人的双手是最神奇的,五根手指甚至可以直接变成乐谱,既直观又有趣,孩子们非常喜欢。比如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四个乐句的结尾都是3 2 1 和4 3 2,笔者叫学生和老师一起,把一个手拿出来,五指张开,大拇指朝上,五个手指代表do re mi fa sol,第一、二、四句唱到3 2 1 时分别指着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第三句唱到4 3 2 时分别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孩子在几次认谱中能从视觉和听觉去感受321 和432 的音高区别。
2.图谱法。在上一年级《小青蛙找家》的时候,笔者用了图谱法来导入,课前分别准备红色和蓝色两种大圆点,红色表示跳,蓝色表示呱,把所有的“跳”和“呱”都用红蓝两色的大圆点表示,孩子见到一个红圆点读“跳”,见到两个红圆点读“跳跳”,见到三个红圆点读“跳跳跳”,“呱”也是一样。形象的图谱一贴上,孩子一目了然。
3.指偶法。 低年级孩子特别单纯、喜欢童话,在欣赏《野蜂飞舞》的时候,笔者用手指戴上蜜蜂的指偶,模仿蜜蜂飞得高、飞得低、直线飞或转圈,孩子们嘴巴发出si 的声音,根据老师指偶的高、低、快、慢、直线或转圈路线相应做出变化,以此感受音的高低。
音乐是听觉艺术,其实也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但是最离不开的是亲身体验。笔者本身是舞蹈老师,也特别喜欢用各种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去感受音乐。
1.创编法。《你的名字叫什么》是一年级入学学唱的第一首歌曲,笔者从创编开始,要求每个孩子编创一个动作,比如拍手、拍腿、跺脚等,老师哼唱旋律,每到第三句“我叫X X X”的时候学生接自己编创的动作。简单的节奏,却因为动作的改变而变得丰富多样,让学生从入学第一节开始就爱上音乐课。
2.节拍与节奏法。 很多孩子对于节奏和节拍难以掌握,特别难“分家”(比如手拍节奏脚踏节拍),以二年级《两只老虎》为例:笔者先让孩子们稳定地按照四二拍子拍节拍,稳定后再尝试拍节奏,分别熟练后分成两人一组,A 用拍腿动作拍节拍,B 用拍手动作拍节奏,八个小节后相互换,如果学生接受能力强,笔者还会不停地变口令,比如四个小节换,两个小节,再难一点甚至可以三个小节、五个小节换(因为单数的小节反应要更困难)。
3.舞蹈法。二年级《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藏族民歌,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笔者从舞蹈开始,要求每人编一个动作,接着两人一组把两个动作组合起来,最后两组四个人再进行组合,四个人一组就有了四个动作。展示结束后,选择最好的动作,把整个班分成四组。因为笔者所在的学校低年级有形体课,再上这节课之前笔者会有意识地在形体课上提供相应的藏族舞蹈元素,到了上这节课的时候,稍做提醒,学生编创时就懂得对元素进行选择。舞蹈导入法,从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很难,实际上操作起来非常有意思的导入,学生的成就感爆棚。
游戏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奥尔夫教学法里,各种各样不同的游戏也会有不同的惊喜。
1.拍球法。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玩球,如果不提示,很少有人会把拍球跟音乐联想起来。在《拍皮球》这一课,笔者拿了一个皮球,要求孩子们按照笔者的动作进行配音,比如老师拍一下,孩子们说“beng”,如果老师拍两下,孩子们就说“beng beng”,如果老师拍三下,孩子们就说“beng beng beng”,老师如果把皮球抛高,孩子们就说“feel”,笔者还会进行传球,先把自己设定为音高“sol”,选一个孩子给他的音高定为“mi”,把球传给这个孩子的时候,其他孩子就要唱出“mi”,同样道理还可以设定其他音高,比如“do”“re””la”等。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慢慢学会自己寻找音高。
2.角色法。 有一次在一年级一个班刚上课,听到几个孩子在读小老鼠上灯台的歌谣,笔者灵机一动,临时插入了一个角色法,笔者说角色或者定义,孩子们来读,比如笔者说“小老鼠”,孩子们就会用尖细的声音读出来,笔者说“老老鼠”,孩子们就会用低沉的声音读,笔者说“公主老鼠”,孩子们会用娇滴滴的声音读,笔者说“生气的老鼠”,孩子们就加入了生气的情绪,我说“高兴的老鼠”,孩子们就加入快乐的情绪,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乐翻天了。
3.躲猫猫法。歌曲《闪烁的小星》孩子们大多非常熟悉,如果单纯地教唱会变得很无趣,于是笔者充分利用孩子们对歌曲的熟练来进行活动。笔者先出示一个星星,然后随机选出两个人,让一人把星星藏在教室任意一个地方,另外一个人去寻找,寻找的过程中全班同学一起唱歌帮忙,当寻找的人离物品越近,全班同学的歌声越强,寻找的人离物品越远,全班同学的歌声越弱,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了渐强渐弱。
“映日荷花别样红”,只有在教学中渗透了老师的爱心、真心、耐心、慧心,学生这朵娇艳的荷花才会开出别样的风采来;有了这么多丰富多彩而且有趣的导入法,学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学习音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音乐课堂自然会焕发出它应有的神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