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 萧佳睿
“双减”政策的发令枪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五项管理(中小学生的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到“双减”、延时服务,对于学校而言,原有的教育生态受到冲击,一种新的秩序正在成形。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校内安全系数的提升、家长辅导功能的减弱、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等,这些变化的确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而提升作业管理的效能、开展课堂教学的创新以及参与课后服务指导等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少家长的焦虑与经济压力,可是“减负增效”“减负提质”的挑战却让教师们压力倍增。
从学校问卷中可以看到教师们感觉“双减”带来的改善是减轻了作业负担、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对教学的效率有了更高的追求。关于“双减”政策带来的最主要的压力,教师反馈的前三位则集中于在校工作时间过长、学生学习效果难以保障、作业设计要求高。
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会影响其身心发展、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工作满意度等,长此以往,可能引发教师职业倦怠、人员流失。因此,围绕“双减”带来的几个较为突出的教师压力问题,我们学校采取了以下指导策略和措施,争取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四维一体的学校支持系统来调节和增强教师的自我价值认同感,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
“双减”背后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需要教师面对现实,更新观念。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教师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 容易引起焦虑。为了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政策,提升认识,主动适应,学校通过动员会、培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好政策的学习宣传。
同时通过自查、问卷等数据分析深入了解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做到政策指导、学校引导、团队疏导、个人开导相结合,多层面地细致剖析、答疑解惑,加大信息的透明与共享力度,帮助教师领会“双减”内涵,共同研究“双减”的推进办法,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发挥的积极作用。
卡顿文的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需求。教师能否通过自身对工作的定位来确定工作范围,将直接决定教师对工作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从知晓到理解到执行再到主动作为,教师找到自我定位,产生价值认同,逐渐增强信心,愿意投入于学校“双减”新常态的建设当中,让这场变革为自身的能力提升所用,为学生全面发展所用。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缓解教学能力与改革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关注到教师压力的聚焦点除了工作时间长之外,最主要的是专业能力方面的挑战,不论是对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的担忧还是对作业设计、课后服务课程设计的畏难都指向了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亟需提升这一点。在持续推进常规的集体培训、分层培训、学科培训等教师研修项目,以及做好基于课堂的科组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有针对性地就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创新了系列举措,为教师提供支架和抓手,帮助教师尽快提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一方面制定作业管理流程,从量与质上拿出具体标准。
学校通过作业每日公示流程、学科作业设计流程、班级作业量控制流程,进行作业管理过程的指引及把控,教师可以依据工作步骤和关键点的提示,顺利地操作和落实相关要求。不论是在公示、设计或是协调作业总量的过程中,都鼓励班级学科教师之间的密切沟通,提升了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频率,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研究与互动。流程简化掉很多的不确定性,对标操作清晰明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焦虑。
另一方面提供课程模型,建立课后服务专项资源库。
倡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围绕学生的学科素养去拓展课后延时课程的内容。依据低中高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科组研究推出几个课程范式,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大的框架或者基础样例,年级特色课型菜单可以给教师提供课型参照和教学资源,一年级的儿歌童谣、二年级的绘本故事、三年级的泥塑手工、四年级的硬笔书法等,在课堂环节之间的关联、衔接、推进或提升上统一标准,降低了随意性和参差不齐的程度,有效地减少了教师面对课后服务时段“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茫然。
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学校将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中予以认可,也会按照多劳多得、合理付酬的原则依据经费标准发放相应补助。与此同时,还会在“争取弹性时间、发扬兴趣特长、引入外部资源”上三管齐下,积极为教师们创造条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1.动态课表满足教师弹性安排需求。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运用固定的包班制,减少班级管理的变化和教师之间的衔接,这样的安排自然会简化很多工作,但是这就需要教师持续整周地跟进一个班级,限制了教师的时间。考虑到教师的生活、家庭的需要,在编制课后延时课表时,我们采用动态设置的方式,教师自行申报合适的时间,学校运用大数据来统一调度和安排,每一周的课程表都是动态的,让教师们能够弹性安排一些事务,既可以兼顾课后服务工作需要,又能够照顾到自己或家庭的需求,彰显人性化的关怀。
2.发扬兴趣,鼓励教师创新课程。相关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动机主要受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选择权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动力。学校为教师搭建课程创新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的技能特长构建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多样态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种类,也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手球课、简笔画课、编织课、环保课、种植课、朗诵课、辩论课,课后延时服务不止是做好作业辅导、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与效率,它的打开还有N 种可能,基于兴趣的课程创新激发了教师的自主教学动机和成就感。
3.引入校外资源减轻教师负担。购买校外特色课程,借力社区公益团体,引进第三方机构(如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承担部分时段的教学,对接在校大学生以及组织家长志愿者来校协助开展工作,挖掘校外的人力资源来补充课后时段的管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教师人际上的疏离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求,在交往中寻求爱与归属。由于课后延时的需要,教师在校的工作时间再度被拉长,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更加渴望有沟通、互动的机会,让身心获得能量。
学校领导要加强人文关怀,深入教师群体了解困难,从精神上鼓励教师,帮助教师学会应急,畅通倾诉渠道,疏导教师的负面情绪和减少种种压力,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激励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
优先教师的校园生活环境配置,添置休闲区、阅读区、茶点吧等设施,创设轻松温馨的人际互动空间。
学校工会组织教工文体俱乐部,开展瑜伽、摄影、茶道、球赛、艺术工坊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增添生活乐趣,消除人际隔膜;利用关工委、街道办、爱心企业的服务资源开展健康咨询、文化讲座、形象设计、积极心理建设等团建活动,让教师的业余生活有温度、有美感,让教师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
“双减”是对现行教育的调整和优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那种专靠题海战术提高教学质量的老办法确实应当改改了。怎样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好知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努力方向。
学校延时管理,把原先家庭管辖的时段提前部分转移给学校,也是可行的。让小学初中提前部分介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促进学生独立自主更快成长是有益的,学校也应该为此付出更多精力。
至于如何减少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以及在经济上为家长减负的问题,则与学校无关,也不是学校能解决的事情。
所以“双减”的中心课题,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改革。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设置、课堂质量、学业评价、习题选配等教学创新上来。至于延时放学则是一种配套措施,我们不必为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