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罗珊瑚
“双减”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挑战——增质减量,即提高教学质量,减少作业量。为此,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就成为了落实“双减”的重点工作,学校的教学管理需要优化,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管理,改变教学行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管理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呢?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正逐步指向智慧教育的新格局的构建。为此,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可以积极地引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智慧化教学管理模式。例如考勤工作,进出校门智能打卡、课室考勤智能打卡等。通过网络系统,借助大数据平台,获取学生出勤情况。又如智慧课堂平板教学,以网络平台作为学生信息获取的主阵地,借助网络学习的重复性、随时检测性,加强个性化辅导,并通过信息数据的运用、分析、整合、挖掘,实施精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构建精准的教学方案。学校教学管理层也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进而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
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以业务培养为关键,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加强教学教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或论著,提升科研能力。
学校要有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导处、教研处对说课、备课、听课、评课、观课、议课、作业、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引。每位教师要认真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不断反思,认真研究,努力提升自己,并积极探索与创新。
(1)建立教学中心组
教学中心组由学校教导处、教研处、年级管理小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方案制定、检查落实、优化工作机制等,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指导。
(2)构建学习共同体
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构建学习共同体。强化以科组为单位的教师业务学习活动,统一活动时间,策划研讨主题,规划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落实集体备课,开展学情研究和作业研究,提高教学实效。要求统一进度、二次备课,上课要有PPT 和学案。强化对集体备课的检查与反馈,从编写好每一节课的研学案开始,提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以问卷调查、学生座谈、随堂听课等方式,实行教学普检和抽检,便于诊断教学效果。
积极开展公开课教研活动,以课为媒,切实做好校级公开课,为教师研讨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平台。课例研讨活动中,应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师生互动状态及思维培养状态。
此外,学习共同体要定期开展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研讨,积极学习,坐言起行,付诸行动。
要求每一位教师课后撰写教学反思材料,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反思教训,总结经验。并将教学总结转化为一般规律,形成有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学论文。学校可以阶段性地开展教学论文评比,以评促教。
学校的奖惩机制是标尺,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好的奖励制度对教师们有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校良性发展,所以,在新的教育教学使命下要更新观念,改革评价制度。构建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教师成长记录档案是教师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它是教师感受成长、体验成功的重要途径。要建立健全教师学习评价、考核、奖惩制度,将教师专业成长的足迹及时记录在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中,教师自身要不断丰富个人年度发展记录、个性发展记录、教育成长记录。
还有,汇编校刊,收集教学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中心组成员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人员。应熟悉并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发展方向、能从现代教育作为出发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恰当定位,并据此形成与学生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因此,教学中心组成员需积极参与各级教育教学业务培训,了解教育教学发展方向,更新理念。以更加先进科学的教学管理理念,指导学校教学工作,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全体教师都是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要重视全员的校级培训。师德培训、专业素养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等都有助于教师队伍建设。在“双减”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落实“青蓝结对工程”。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含临聘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师徒结对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到校示教、开设讲座;争取、珍惜各种培训机会。进一步以差异成长引领全员发展。依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修订校本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学员五年成长规划,形成共同愿景,建立校本青年骨干培训班教师成长档案袋,强化日常交流互动,增加底蕴,自主发展,快速成长。
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要把握分类指导的原则,培养学科骨干教师,推进“名师工程”,培养名师、教育专家。大力支持教师们参加各级业务竞赛,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创造专业成长平台,让教师们有成长的空间,如参加省骨干、市骨干、“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家培养等。
除了教师个人的培训外,还要重视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组、不同年龄组、学术研究组等培训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各小组的功能,让教师在组内互帮互学、内化成长。要积极开展组间和校外交流活动,互联互进,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