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伟
(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体育是素质教育理念下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在体育学科活动的组织往往局限于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内容,时间也得不到有效保证。“双减”政策提倡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后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课余活动的时间增加,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基于此,在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体育学科活动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活动平台,成为当前小学体育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双减”政策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之于小学体育学科而言,“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体育学科活动的组织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从学生需求入手、从不同年级段学生学情入手,打造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体质水平提升的学习与活动平台,从而达到丰富体育学科活动内容,提升学生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
首先,坚持灵活性原则,“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学科活动组织要走出原本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局限,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类型入手,逐渐拓展体育学科的活动范畴,从更多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其次,“双减”政策下体育学科活动的组织要坚持简便性原则,比如体育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体育器材要简单轻便,场地要求不苛刻,练习形式多样,练习手段实用有效,练习方法简单等等,从而实现体育学科作业的多元化与高效化。
第三,体育学科活动的设计要坚持多样化原则,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因此课堂内外体育活动的设计要尽可能多样化,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从而更进一步拓展学生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目标。
基于上述几方面原则,结合小学中段学生身心发展现状,“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学科活动的组织要从不同维度入手,打造符合中段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小学体育学科活动平台,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打造不同的课堂活动平台,满足学生体育课堂活动需求。
小学中段学生体能水平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搭建符合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活动机会,比如小组合作、竞赛活动等,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更近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
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在前期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成立互助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帮助老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小先生课堂,挖掘每个同学擅长的技能,将自己的长处变成整个小组的长处,如此借助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以及效率也能够获得明显的提升。
除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外,“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下,教师还可以组织更加多元化的“赛事”,比如小篮球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投篮技巧;像接龙投篮等小组竞赛,一则能够锻炼学生的投篮技巧,二则能够在合作竞争中增加学生参与竞争活动的体验感,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培养集体意识。
“双减”政策下的体育课堂要从原本的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增肥”的过程,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竞赛的机会,从而更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体育学科教学活动的要求,满足不同学生体育课堂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作业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体育作业设计往往不被重视,教师、学生、家长对于体育作业都没有正确的应对态度,导致作业环节缺失,作业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体育作业设计也成为了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基础作业的设计;基础体育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安排适当的课后作业计划,比如球类教学活动之后,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针对体能素质较好,课堂锻炼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而言,课后作业的设计可以增加强度、难度,比如在小篮球教学传球的基础上增加投篮等内容。针对兴趣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作业设计中可以添加一些趣味元素,比如趣味亲子比赛等,在家庭作业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其次,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持续性的,因此除了每堂体育课之后的基础作业设计,还可以增加一些每日作业设计的内容,结合不同兴趣爱好以及学生体能情况的不同,设定每日作业的内容。比如设定每日跳绳、每日仰卧起坐、每日跑步等,将一些简单的作业形式与内容融合起来,同时添加一些趣味化的内容,比如花样跳绳、蛙跳等内容,将此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每日作业中既能够增加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双减”政策下体育活动的组织是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体育学科活动组织的方式、内容都比较局限,对于学生的兴趣发展以及习惯培养缺少积极的支持与引导,新环境下,如何通过体育学科活动的组织为体育运动增光添彩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关键。
首先,课后服务活动,双减政策之后课后服务时间逐渐增加,体育社团活动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效依托。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与体育运动类型,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平台。比如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类型的运动活动,比方说轮滑、滑冰、橄榄球、排球、棒球等等,将日常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比较少,但是学生相对比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进行分享与学习,在探究体育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借助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范畴,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习惯。
其次,阳光大课间活动,阳光大课间活动是体育课堂的重要补充,特别是随着“每天运动不少于1小时”口号的提出,阳光大课间更成为学生每日体育锻炼的最佳平台。借助每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学校体育活动机会;大课间是学生集体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机会,通过多元化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落实,能够有效补充体育课堂活动时间不足的现状,从而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和时间。大课间活动也可以融入多元化的内容,比如花样跳绳、花样体操等,在原本单一的跑步基础上增加了形式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阳光体育大课间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针对中段学生而言,体育大课间如果单纯采用跑步的形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大课间的枯燥,而且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过度疲累的活动体验,因此通过上述几方面内容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体育学科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寒暑假体育活动的组织也是学科活动组成的重要部分,以往寒暑假或者短期假期中,教师似乎只关注语、数、外等基础学科,对于音、体、美等艺术学科以及其他素质教育学科活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寒暑假体育活动的设计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结合中段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假期作业活动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添加一些趣味性、运动性较强的活动形式;还可以添加一些合作性、实践性的作业内容,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作业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体育跨学科作业,将体育活动与社会实践衔接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第四,家庭体育活动,一则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这一点我们在基础作业中已经做过简单阐述;二则希望通过体育学科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领悟体育精神,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教育目标。除此之外,家庭体育活动的组织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爬山、游泳、跑步等,通过多元化家庭体育活动的落实,有效提升体育学科活动的综合质量。
多元评价是体育学科活动组织的又一个重要环节,以往体育学科活动中,学生评价环节处于缺失的状态,学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不明确,缺少自主反思环节;双减政策落实之后,课堂评价首先要引入学生自主评价,将自己在体育课堂中的综合表现以及作业中的表现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反思,借助评价量表的方式带动学生自主、合理的分析课堂收获,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体育活动问题所在,为后续体育课堂活动的组织与落实奠定方向。
比如小组合作比赛中,教师的评价量表设计一则要与小组合作比赛的参与兴趣、过程收获等有关,二则要根据学生的体能等客观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评价标准,每个标准自己的“个性化”体育考核规定,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多元化评价方向,使得课堂评价的效果更加明显。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学科活动的组织是从多方面入手,结合中段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等因素,从课堂理念、课堂活动、课后作业以及课堂评价等多维度入手,为学生搭建轻松、和谐的参与体育活动的平台与机会,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